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閱讀的熱情(柏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閱讀的熱情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閱讀的熱情》中國當代作家柏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閱讀的熱情

還是在30餘年前的一個夏天,在渭北黃土高原和黃龍山脈相連接的地方,空曠的院落里的一間瓦房裡,閱讀郁達夫的小說集,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遲桂花》。郁達夫刻畫了一位美麗善良而又豐滿動人的女性形象,猶如經過風雨的遲開的桂花,清香悠遠不絕如縷。郁達夫是現代作家裡借鑑外國描寫人物藝術的高手,真正的現代小說是在郁達夫手裡成熟起來的,幾乎達到了和古典小說神韻一體的對接,形成了具有鮮明藝術個性的作家。

這是浙江出版社出版的《郁達夫小說全集》,上下兩卷。那時候,正在經歷着上個世紀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過去被禁毀的優秀之作,陸續在國內各個出版社出版,人們的閱讀如饑似渴,大小書店一天到晚顧客盈門,有些書籍已經確切知道已經出版了,但是,很難見到。若是有幸購買到一部兩部心儀已久的書,那真是十分高興的事情!就說這部書,也是偶然在古城西安的一家比較偏僻的書店得到的。

一直沒有整塊的時間閱讀,這次,終於有了空閒,於是,就在行裝了特意放了郁達夫的這部書。這個院落真是寂靜,低矮的樓房後邊儘是蒿草,不過,靠近井邊,有人種植了一叢叢的名稱甚為優雅的萱草,萱草含而未開的花朵,採摘下來,就是關中農村人們經常食用的黃花菜——萱草花盛開之後非常美麗,尤其在清晨,搖曳在薄薄的一層紫色的霧裡,真令人嘆為觀止,如同閬苑鮮花一般……

常常閱讀累了,信步來到井邊,盡情觀賞盛開的萱草,鬆弛一下緊繃繃的神經,調節一下情緒,便又走回去,伏在桌前繼續閱讀。有時候,常常窗外的明月早已升起,高大的白楊樹在夜風中嘩啦嘩啦唱起歌,才放下手裡的書本,揉揉太陽穴,平靜一下心境,記錄下閱讀的感受。如果房間還有點悶熱,起身推開窗戶,大自然的天籟之音一齊灌注了雙耳,身心頓時感到格外的愉悅。

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時地進行思考:郁達夫這位創造社的小說天才,他的小說,究竟給我國現代文壇帶來了怎樣的藝術衝撞力和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呢?郁達夫的筆下大多是自我形象,十分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在幾乎近於猥瑣的描寫中揭示出久被壓抑性慾望而展示出人物純潔善良的本性,這是很了不起的藝術創造——郁達夫在日本留學多年,很早就接觸了20世紀最偉大的學者佛洛依德的學說。有了這個學說的思想指引,在進一步逼近人物幽暗的心理最為隱秘的部分也就是潛意識層,從而描寫出人性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既是「病態」的又是「正常」的。

說是「病態」是說人物在偏執性格的作用下,其行為讓人們不能理解,其人物形象也往往是「患者」,有些甚至是自我虐待自我下作而傷殘了身體,在這些人物身上絲毫看不見「亮色」和希望。但是,這些人物又是「正常」的,是因為其個性常常被社會壓抑和迫害得不到張揚而被損害和侮辱的,在對現實無力抗拒的情況下,只有通過自我虐待自我下作來表示對現實的不滿和抗議,在這個角度上,他們又是「正常」的——郁達夫在小說里描寫了這些知識青年或者說是社會的「零餘者」,對了解當時的時代確實是一部部形象的教材,其藝術與認識價值就在這裡。

郁達夫除了小說創作,他的散文也寫得相當出色。有的散文還一再收入中學語文課本,例如,篇幅不是很長的《故都的秋》,真是寫的神韻俱到,悲涼而悽美。在現代作家裡邊,專事散文創作的很有幾位妙手,周氏兄弟且不去說,徐志摩、梁遇春、梁實秋、林語堂、蘇雪林都是大家。可是,在意境的構造和語言的精緻方面,未必能達到郁達夫的地步,因為,郁達夫不僅對西方哲學典籍熟悉同時還兼通古典文學,中西俱長,並非一日之功,這不是僅僅只憑喝過洋墨水而鄙視傳統文化者所能望其項背的——民國年間的那些文化人,大多在青少年時代對經史子集下過一番功夫,後來又接觸異質的外國文化,又能很好地圓融貫通,所以,他們無論是從事學術研究也好還是專事創作,出手的文章皆有規模,潘光旦翻譯的靄理士的著作似乎也可以做為美文來閱讀,不像目下的一些翻譯作品雲裡霧裡不知所云。

前兩天,在微信上偶爾談起郁達夫,一位學者朋友也認為郁達夫的詩具有唐人風韻,確實如此。郁達夫的詩創作以古體詩為主,既講究詩律又文采斐然——曾經閱讀過香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郁達夫文集》,收錄了幾乎他全部的詩,若是把一些詩放在唐詩選里也不怎麼遜色。就古典詩而言,還是唐詩豐贍和氣象大。一個有出息的以文學為事業的人,不只是具有一種文體的寫作能力,而是具備多種文體的寫作能力。其實,文體與文體之間是相通的,只是表現的形式不一樣而已——不過,在諸種文體中偏重某一文體是允許的。然而,具備精通諸種文體的寫作能力,目下也確實寥若晨星。

渭北黃土高原和黃龍山脈交接的地方,足堪避暑。太陽稍微偏西,天氣就慢慢涼下來了,就連嘶叫不已的蟬們也都靜靜悄悄,晚歸的耕地的農人扛着鐵犁跟在牛群後邊,不時來上一段粗獷激昂的秦腔,響遏行雲,似乎穿透了逶迤的山脈,飄蕩得很遠很遠。就在蕭條疏遠的去處,閱讀並思考,似乎不覺疲倦,聽見村落里雞鳴,便捻亮桌前的燈光,接着開始專注而固執的閱讀……[1]

作者簡介

柏峰,男,陝西蒲城人。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