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爾都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月5日 (二) 10:53 由 安然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阿尔都塞 |圖片 = File:3780e158cf224817c1d5b019588b1a5226581c58.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9%9…”)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爾都塞
出生 1918年
國籍 法國
職業 哲學家
知名於 國著名哲學家、「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
知名作品 《孟德斯鳩、盧棱、馬克思:政治和歷史》、《保衛馬克思》

路易斯·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法國著名哲學家、「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法國共產黨黨員。1918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首都附近的比曼德利小鎮。從60年代初開始接受結構主義思潮影響,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解釋馬克思的著作,對經驗主義、歷史主義人道主義進行了批判,構成了有別於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並在法國形成了一個學派。在他生命中的最後10年,阿爾都塞將大部分精力轉向了對馬基雅維里的思考,「偶然的唯物論」的提出使阿爾都塞的理論在他去世多年後再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1990年10月22日,阿爾都塞突發心臟病去世。終年72歲。

個人簡介

路易斯·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國著名哲學家、「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出生於阿爾及利亞首都附近的比曼德利小鎮,其父是一家銀行的經理。1924—1930年在阿爾及爾上小學。1930—1936年在法國馬塞上中學。畢業後考入巴黎國立高等師範學校預科班學習。1939年入該校文學院不久,因德國法西斯入侵而應徵入伍,隨軍駐守布列特尼半島。1940年被德軍俘虜,關押在集中營,直到戰爭結束才獲釋。1945年重返高等師範學校,在哲學家巴歇拉爾指導下研究哲學。194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留校從教,並於同年加入法國共產黨。1962年升為教授,1975年通過答辯,又被庇卡底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1980年患精神病,退休療養。[1]

學術著作

阿爾都塞長期在大學執教,但在政治思想戰線上積極參與現實鬥爭。50年代中後期,圍繞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和黑格爾哲學的關係問題,他同法共理論家加羅迪和國外其他「新馬克思主義」者展開了激烈論戰。發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鳩盧棱馬克思:政治和歷史》、《保衛馬克思》、《閱讀〈資本論〉》、《列寧與哲學》、《自我批評》等。在批判把馬克思主義人道化、黑格爾化的思潮中,他以「反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威脅的正統捍衛者」姿態出現,在黨內外贏得了頗高聲譽。在他看來,馬克思從黑格爾那裡吸取的不是辯證法和異化概念,而是「無主體過程」的哲學範疇。馬克思主義是在同費爾巴哈抽象的「人」、「人道主義」決裂中產生的,嚴格地說,它是「理論反人道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歷史理論是社會科學中發現的「新大陸」,而作為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卻以「實踐狀態」仍包含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還有待於從理論上系統闡述。他按照「對應閱讀法」,把<資本論>作為認識對象,進行了深入研究,企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中抽取出來。所以,他把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定義為「理論實踐的理論」。實際上,他是運用「多元決定」、「結構因果性」等概念所體現的結構主義原則,對社會形態、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關係作了新的解釋。認為社會是由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因素按一定結構方式構成的複雜統一體,歷史發展不是按「人的本質的異化」和「揚棄異化」的人道主義圖式進行,而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無主體過程」。

多元決定論

阿爾都塞說馬克思的結構因果觀,既描寫了社會組織中占統治地位的全面性結構對局部性結構的決定作用,以及這些局部性結構對於它們各自的構成要素的決定作用,又堅持了局部性結構對於全面性結構、局部性結構的構成要素對於局部性結構的相對自主性。根據這種結構因果觀,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辯證法觀、矛盾觀,並不是一元論的。他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觀則是多元決定的:一,包括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在內的全部馬克思主義革命的經驗證明,成功的革命永遠也不是生產力生產關係之間的經濟矛盾的簡單結果;二,在馬克思那裡,經濟的東西和政治的東西的那種不言而喻的同一性消失了,相反地,「人們只要承認上層建築和國內外的形勢,其大部分的形式是特殊的和獨立的,所以也是不能還原為單純的現象的一種現實的存在,那麼,這種多元的決定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可以思維的」;三,整體的每一個相對自主的因素,都有其相對自主的歷史,都有它自己的發展韻律和連續性。

個人成就

阿爾都塞從60年代初開始接受結構主義思潮影響,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解釋馬克思的著作,對經驗主義歷史主義人道主義進行了批判,構成了有別於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並在法國形成了一個學派。但在70年代之後,這個學派陷入瓦解。

學術展望

阿爾都塞曾多次談到「馬克思主義的危機」,對自己的信念表現出悲觀情緒。然而,其創立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種主要代表性思潮,在當今歐洲思想學術界仍擁有一定影響力和市場。對馬克思主義未來的發展仍具有積極意義。

悲劇晚年

理論上的成就讓阿爾都塞在學術界變得光彩奪目,但他的內心卻一直在承受精神上的折磨。1946年阿爾都塞認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埃琳娜,在自傳中阿爾都塞寫道:「可以想象我們的會面。我們是兩個極端孤獨的人,都處在絕望的深淵中。在一次偶然中,我們相遇了,並且認識到我們極其相似的精神狀態:有着同樣的痛苦、孤獨和極度的渴望!」他們很快有了第一次性關係,但是阿爾都塞卻因此陷入了極度的痛苦和焦慮之中,並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事實上,在他作為哲學家的聲譽達到最高點的1965年,阿爾都塞還一直在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到1979年年底,阿爾都塞的病情變得越來越嚴重,因此不得不數次住院治療。

1980年11月16日,悲劇的一幕上演。阿爾都塞精神病發作,在無意識狀態下勒死了自己的妻子埃琳娜,當他看到妻子盯着天花板一動不動的眼睛和在唇齒間僵硬的舌尖的時候,阿爾都塞瘋狂地跑出公寓不停地大聲喊:「我扼死了埃琳娜!我扼死了埃琳娜!」但當醫生趕到他家裡,一切都為時已晚,埃琳娜死了,他雖然被免於起訴,但他不得不再一次被強制性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同時也被解除了高等師範學校的教師職務。對於理論界來說,阿爾都塞至此已經退出了作為一個正式的哲學家的人生舞台。但對於阿爾都塞本人來說,這是又一段「囚徒」生活的開始,也是另一個如同在德國戰俘集中營當中一樣進行反思的機會。1990年10月22日,阿爾都塞突發心臟病去世,就在他生命中的最後10年,阿爾都塞將大部分精力轉向了對馬基雅維里的思考,這一次似乎已經離開我們視野很久的阿爾都塞又給我們帶來了意外,「偶然的唯物論」的提出使阿爾都塞的理論在他去世多年後再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2]

== 參考來源 ==
  1. 阿爾都塞 ,名人簡歷網
  2. 阿爾都塞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