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龙(诗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姓名 | 陈朝龙 |
---|---|
别名 | 字子潜,号卧庐 |
出生年 | 1859 |
死亡年 | 1903 |
官宦经历 | 新竹县学,补廪生 |
编著作品 | 《新竹县采访册》《十癖斋诗文集》 |
陈朝龙(1859-1903),字子潜,号卧庐,竹堑(今新竹市)人。年少工诗文,名闻同侪。光绪四年(1878),掌教东城义塾。七年取进新竹县学,补廪生。家富藏书,攻读甚勤。尝设馆于北门后街静修书斋。平居常与林奕图、刘廷璧、蔡启运等诗酒往来,为竹梅吟社健将。其兴趣广泛,自颜所居曰“十癖斋”。每有远行,恒以壶酒随车,游吟各地。性豪放,与张谦六、傅子显交称莫逆。三人曾于竹堑粮荒时,力抗粮商屯积,而权宜开仓赈济,人称“竹堑三杰”。光绪十三年(1887),知县方祖荫以其素具声誉,委任隆恩圳圳长,维持水圳畅通。十五年办理团练出力,尝给六品军功顶戴。迨邵友廉为巡抚,拟纂修通志,设采访总局于台北。新竹知县叶意深委其与郑鹏云任采访之责。光绪十九年竹城义塾并入明志书院,被聘为长班(原称山长)。次年完成“新竹县采访册”,原稿共十一册(今分为十卷凡三十三目),呈于纂修总局以供修志之用。嗣因甲午之役台湾割让,志稿未及成书。朝龙则携稿避难入闽,初居惠安,后迁榕城,回首东宁,不胜伤怀。光绪二十四年曾一度与宗人陈永泰回台。后为安溪县令刘威幕客,旋以事去。光绪二十九年秋闱,抱病应试,于中秋后二日卒于福州,年四十五。遗有《十癖斋诗文集》,未刊,今已佚失。其采访册遗稿由邑绅郑如兰购回,新竹州厅借抄成帙。今有台湾省文献会点校本,题曰《合校足本新竹县采访册》,约三十三万字,列入《台湾历史文献丛刊》出版。[1]
七言律诗
香山观海
放开眼界极苍茫[2],一上香山快[3]望洋。月霁[4]渐连天一色,风狂浪打树千行。客帆远水秋如画,渔火平沙[5]夜正忙。万里波涛情万种,等闲[6]觅句索枯肠[7]。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入《堑城诗荟》。诗题中香山位于现在新竹市香山区,香山区位于新竹市南边,为新竹市拔高之丘陵地,北面为新竹平原,西面紧临海畔,丘陵区至海岸线约仅两、三公里。因此这首诗登高望远,极目所至,尽是汪洋。此诗描写夜登香山,所以可以看到月光遍洒海面美景,亦可看渔火点点的景色。此诗造语自然,虽然全诗不用典故,但月色海景,经诗人之笔,如在目前,亦呈现海天辽阔苍茫的一面,这当然是因为香山地势较高,并且近海的缘故。
【延伸阅读】
1. 陈维英〈香山〉二首,《全台诗》第伍册。
2. 杨浚〈香山观海〉,《全台诗》第玖册。
七言绝句
过艋津龙山寺有感
楚馆秦楼[8]列两行,龙山寺[9]后尽新妆[10]。如何我佛慈悲地,翻[11]作人间欢喜场[12]。
【题解】
本诗为七言绝句,收入郑鹏云编《师友风义录》。艋舺的风化业虽于朝清领时期就颇具规模,但是在日治之后,当局正式将凹仔以及附近的欢慈市、后街仔、粟仓口规划成为“游廓”,日式的妓院以及艺妲间便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作者在1898年回台看到这一带的变化,不禁有感而发。全诗浅白如话,朗朗上口,细体诗意则可发现作者并非要批判此一现象,但也没有太明显的赞扬,末两句以疑问结尾,主要是表达惊奇与讶异,或许还带有一点调侃的意味。“我佛慈悲地”与“人间欢喜场”的强烈对比让人印象深刻,一四句与二三句之间又彼此照应,堪称佳构。
【延伸阅读】
1. 林钦赐〈龙山寺题壁〉,氏编《瀛洲诗集》。
2. 连横〈稻江冶春词〉二十四首之三,《剑花室诗集》。
3. 高文渊〈台北观光〉,《风月报》第45期(1937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