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藝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藝妲
原圖來源小藝旦們的曲樂練習。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藝妲,也有人稱作藝旦,主要是指同治年間到台灣收復前這一段時間裡,女性在風月場所以戲曲、音樂侑觴賓客的歌妓而言。[1]

他們之所以不同於一般娼妓,主要是針對他們「賣藝--以聲事人」的行徑。他們不但在宴客時清唱當時流行的戲曲,也曾經大大方方地粉墨登場,首開台灣女伶唱歌之風氣,對日後的影響甚大。

全盛時期

藝妲主要聚集之處為今之臺北大稻埕臺南,大稻埕藝妲的全盛時期約為大正九年(一九二○年),當時藝妲約有三百多人,到了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只剩八十多位。由於彼時臺灣正值墾殖社會急遽發展時期,男女比例不均,普通人家為了要張羅生計,不得不將女兒賣給人學做藝妲,一賣千休、永不言贖;甚至有先賣為他人養女,再轉賣到藝妲間的例子。

藝妲之路

原圖來源琵琶的藝旦。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藝妲的工作除在宴席上的陪侍服務外,因其有文學修養,有風度,談吐風雅大方,懂得接待客人禮儀,上流社會的交際聯誼以及宴請高官名人,婚慶喜宴,都喜歡召其執壺,在席間招待、演唱、高吟,以娛嘉賓,讓賓主盡歡。因此藝妲從六、七歲離開家後,就要開始學習彈唱、吟詩、作曲。所學習的戲曲尚分大小曲,樂器包括琵琶三弦洋琴之類,於酒席間又要能夠猜酒拳助興。從自彈自唱、會(合)唱、扮裝藝閣,到後來加添伴奏鑼鼓歌唱;從靜的清唱到動的舞蹈,由票友式的表演到票房式的公演,可說是當時代表性的酒場文化。

等到藝妲通過考試取得「鑑札」[2],領有牌照可以獨當一面後,便由公設的「檢番」加以管制,負責調度藝妲和管理納稅。當時的文人們和藝妲多有所交流,先是藝妲們應邀出局到江山樓執壺獻唱,酒過三巡後又一起到藝妲間進行二次會的也所在多有。葉榮鐘所留下的日記原稿裡就有提到他正在趕寫《臺北藝旦》一事,《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也曾替南北名花舉辦「花選」。在日本人的箝制下,時時流連酒樓與藝妲間的臺灣文人或富商多和才華橫溢的藝妲們產生惺惺相惜之感,以漢文化交流為契機,留下了許多詩與情。

現實生活

原圖來源藝旦在筵席彈唱。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原圖來源藝旦在迎神賽會的裝扮藝閣。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在現實生活中,藝妲命運卻是可悲的,幼年即被賣入「藝妲間」,由鴇母延請塾師曲師教學,接受詩詞訓練。學習書詩曲樂,學習之時,鴇母持藤鞭在旁監督,稍有怠慢就鞭打,忍淚吞聲。學成能唱、能吟、能彈,還要訓練飲酒,集琴曲書詩於一身,不過十歲左右的小小身軀,抱個琵琶都要重心不穩了;蘇太虛[3]就有詩云:「可憐身似琵琶大,也抱琵琶學唱歌。」。才豎豔幟,招徠顧客。因受過禮儀訓練,品格高尚,有別於普通妓女,問芳者多是社會名流,風雅之士,可是命運各異,風光一時的藝妲若是有幸遇到有緣人,或可言嫁娶,或可言贖身有的綺年從良,嫁做商人婦,恪守婦道,相夫教子,過著美滿幸福生活;也有升格當起老鴇,收養幾個養女再豎豔幟;命薄者有剃度出家的、有一死了之的、有與人私奔不成反殉情的,甚至在風塵中載浮載沉,有的在風塵苦海中浮沈到人老珠黃,生活潦倒,甚至淪為私娼,悒悒而終。後初期,由於時代變遷,藝妲逐漸沒落,藝妲之名,也被普通妓女冒用,失去昔日風華,而今,藝妲也成為歷史之名。

相關歌謠

台灣民謠說唱\乞食開藝妲 1
台灣民謠說唱\乞食開藝妲 2

相關影片

原圖來源藝旦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典藏管理系統)
揭開藝旦神秘面紗 江山樓上的情色遊戲《現代啟示錄精華》
4.2-30年代我最美:藝妲

註釋

  1. (見呂訴上,〈台灣戲劇的女優團演變史〉,《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年。)
  2. 鑑札:日語かんさつ,即執照之意
  3. 蘇東岳(1902-1957),臺南善化人,創「淡如吟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