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隆重的禮俗(王衛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隆重的禮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隆重的禮俗》中國當代作家王衛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隆重的禮俗

近幾年,每到七月,往往會從微信朋友圈看到這樣一個場面,那就是,家鄉貴德的鄉親們,要為小學畢業生搭紅。搭紅是個傳統的禮俗,並不鮮見,比如,婚禮上為新郎新娘搭,入伍的新兵被披紅戴花,過壽誕的老人要接受晚輩的祝福,還有,家裡添了大家什,比如汽車之類的,要搭紅。但是,為小學畢業生搭紅,除了我的家鄉貴德這個地方還在做,多年來,還沒聽說其他地方也保留着這一古老的禮俗。我的那些城裡的朋友看過微信的,會不解地問我,小學畢業算什麼呀,還搭紅,陣勢搞得那麼大,有意思嗎?現在別說大學畢業,就連研究生畢業,或出國留學回來,都不搞那搭紅儀式,你們貴德人怎麼就如此看重小學畢業呢?當每每聽到如是問話後,對一些人,我會解釋幾句的;而對有些人,我只會以笑回答,笑的意思,對方也許懂,也許不懂。

我永遠忘不了的是,第一次所見到的隆重的搭紅場景。那是1981年7月,那時,我在王屯小學當教師還不滿一年。王屯小學是貴德的鄉村學校,離縣城十多公里。王屯、周屯、劉屯,是貴德歷史上的「三屯」,是古代屯兵、屯田之地。那裡的人們說,祖上是南京珠璣巷的,明朝初年被朝廷發配到此。王屯在我看來,田園風光好,春夏秋三季,良田美舍或被綠樹包圍,或被霜葉浸染成金色紅色,瓜果和糧食的香味綿綿不絕。而到冬季,靜謐中透着和諧,家家戶戶早晚的炊煙,生成淡淡的雲霧,籠罩出一種安寧。偶爾一場冬,莊子就成為一幅淡色的水墨,如果有一聲牛哞或者羊咩,愈發顯得安靜。只有過年時的爆竹和跳社火的動靜,才讓那個村莊沸騰起來。那裡的民風淳樸,村民勤勞踏實,熱情好客。最可貴的是,他們尊師重教。

王屯小學,成為我人生的第一個重要驛站,我在那裡落腳,又從那裡起步。

學校的畢業典禮倒是很簡單。全校二百餘名學生抬着自己的課凳,按各班的指定位置坐在土操場上。沒有學生代表發言,也沒有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講話,校長簡單地講了幾句後,畢業生魚貫而行,從校長手裡依次接過那種獎狀似的畢業證,證上的字,是刻蠟板後印上去的。每個畢業生領到畢業證後,給校長鞠一個深躬,然後遲疑地或羞答答地回到座位。

學校內的儀式很快就舉行完畢,而更大更隆重的儀式在校門口。當畢業生們走出校門時,他們立刻被一股紅色的浪濤淹沒。只見學生家長和親戚莊院們,站成一大片,手裡捧着紅市布或紅綢布裁成的紅,爭相尋找着自家的孩子。當他們找到自家孩子後,孩子的叔叔伯伯、舅舅姨娘以及近親屬們,呼啦啦一下子,就把孩子包圍起來,開始搭紅,同時燃放起鞭炮。之前,雖然我聽說過王屯人在小學生畢業時搭紅的熱鬧,原以為只是一種簡單的慶賀儀式。但真正見到那場景時,我有些驚訝,驚訝之後,是不解。我當時就想,高中畢業或考上大學中專是值得慶賀的一件大事,小學畢業是人人必經的過程,不值得大造排場。就在我想那個問題時,有一個老師問我,你現在還能認得出這些學生誰是誰嗎?我眼前的大多數畢業生,幾乎被紅色裹起來,有點「五花大綁」的樣子。有的學生雙肩的紅,一條摞一條,只能看到半個腦袋,我只能憑他們露出的半個腦袋和一雙雙熟悉的充滿童真的眼睛,去辨識他們。搭完紅,孩子們被接走。接他們的,有開着手扶拖拉機的,有馬車,也有驢車。沒有車馬的,在父母親和親友的陪伴下,簇擁而去。

畢業生走後,學校這邊並不消停。這時,就有一撥撥家長們走進學校,走進教師的辦公室,恭恭敬敬地請老師們去他們家裡坐客,吃一頓飯。那一頓飯,按照現在的說法,叫謝師宴。家長大多是男性,他們多半是學生的父親或爺爺。他們一進門,就雙手抱拳,一邊作揖一邊說着很有文化的邀請詞。如果校長主任或班主任不答應,他們就不走,直到得到「去」的滿意答覆為止。一位學生的母親來請老師們時,由於班主任老師的拒絕,她索性跪下來,抹着眼淚,誠懇邀請全校老師去她家坐一坐,她要表達她的謝意。後來才知道,那個家庭困難,屬於孤兒寡母類的,班主任老師不是嫌她家窮,而是怕給她家增加負擔。最後,校長解了圍,他爽快地答應全校11名老師全都去,但同時也對她提了簡單的條件。

那時候還沒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法,小學是五年制,農村小學的學生人數往往是呈塔型,一年級最多,從一年級讀到五年級,有近三分之一學生輟學。那時的王屯小學一年級有兩個班,到了五年級只有一個班,畢業生三十來個。當時,老校長告訴我,每年這個時候,學生一畢業,學校就放暑假,暑假期間,老師們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占用大約一個星期時間,挨個兒到畢業生家去做客。如果不去,學生家長不高興,他們會真正認為老師看不起他們。老校長專門強調,那是人老幾輩子留下的鄉俗,必須得尊重。

於是,我就隨大流,開始轉學生家,一般每天要轉兩三家。到畢業生家,飯要吃,酒必須得喝,我認為我的喝酒就是在那時學會的。學生畢業,村民們確實重視,跟過年差不多,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會宰一隻羊,有的甚至會宰一頭豬,兩家合起來宰一頭牛,一般人家也會買些羊肉豬肉,或宰幾隻雞,用來招待老師和親朋。

我們去那家孤兒寡母的畢業生家之前,校長專門安排我們每人湊個份子,買了些肉和兩瓶酒,很認真地去恭喜。我們的到來,讓那個母親高興得抹眼淚,可對我們的禮物,她斷然回絕。後來,大隊書記說服了她。那頓飯,是那屆學生畢業後吃過的謝師宴中,最為清醒的一頓飯。雖然她家條件不好,但她確實盡心盡力準備了。她炒的菜,是自己家院子裡種的,蒸的饃饃,做的拉條子,用的是自家磨的面。當我們感覺到她家沒有大破費後,吃得就很輕鬆。酒,每人禮節性地喝了幾杯。

三十八年過去了,那情景依然歷歷在目。至於那時王屯的鄉親們為什麼對小學畢業那麼重視,也沒去做太深的探究。但我牢牢地記住了王屯一個老奶奶的話,她說,小學堂念出來,娃娃們眼睛睜開了,個家(自己)的路個家能看清了。

去年,得知我在貴德的外甥小學畢業的消息,我和愛人急匆匆趕過去。結果,學校出於某種意義的需要,對畢業時間高度保密。我們只好來到河陰小學門口,足足等了兩個上午,才等到畢業生走出校門。其實,學校與學生家長們是心照不宣的,學校並沒有把畢業搭紅列入陋習,只是擔心安全問題。河陰小學是貴德縣城最大的一所小學,據了解,這些年,每一屆畢業生有六到七個班,三四百人,如果眾多家長蜂擁而至,堵塞交通是肯定避免不了的,關鍵是擔心踩踏事件發生。那天,學校大門一開,家長們潮水般涌過去,找到自家孩子後,親戚們圍上去,把光滑的綢緞紅搭到他們肩上,一會兒工夫,有的孩子只露出個小腦袋。那情景與38年前,我在王屯經歷的一模一樣。只不過,現在的紅的質量好多了,都是紅里爍金的綢緞被面。我們找到外甥時,他的幾個伯伯大媽已經先手為他搭紅,不一會兒,外甥也被紅色包裹起來。那一時刻,我還真有些激動難抑。

這篇文章快結尾時,我又從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了幾張貴德某地為小學畢業生搭紅的照片,仔細一看,看出了王屯小學校門上的牌子,哦,原來是王屯人在搭紅,這讓我頓時欣喜萬分。那場面像過節,又像趕集,有點震撼感。只見王屯小學門前,家長和親眷們忙碌着,爭相給孩子們搭紅。那些孩子們被一條條紅裝扮着,陽光照着他們,在那鮮艷而喜慶的紅色里,他們的臉上閃爍着一雙雙明亮的眼睛。我感覺,從這天起,他們走出了混沌,朝着鋪滿陽光的金色大道開始了新的旅程。再看看那些家長們,他們仿佛都沉浸在慶功的幸福和快樂之中。[1]

作者簡介

王衛華,男,青海省西寧市人,西寧市作家協會會員。198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