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难忘的乡村小学(李先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难忘的乡村小学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难忘的乡村小学》中国当代作家李先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难忘的乡村小学

1976年8月,我师范毕业后到当时的晓峰公社教育站报到,教育站长陈天阶老师也是我的小学老师,给我说,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你到聂家河小学去当校长。由于陈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他工作严谨,为人严厉,在学生中乃至当地都有较高的威望,所以我当时没有也不敢与他讨价还价,也就默认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规模大的小学校普遍是戴了帽子的,即办有初中班,公社分片办高中的办学模式。聂家河小学是晓峰公社规摸较大、各方面的条稍好的学校。学校有300多名学生,其中小学五个班,初中二个班,有教职工14人。教师中包括我只有三个公立教师,其他的都是靠记工分的民办教师。14个教职工中,除三个老师年龄比我大外,其余的都比我小,平均年龄只不过24岁左右。大部分老师是近期高中毕业回乡的学生,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都具有工作热情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能力强,朝气蓬勃的特点

那个时期的农村学校相对城里的学校,条件较差,较艰苦。聂家河小学是在原农户的三间土房的基础上分三期建成的。教室都是土墙,教室小、光线暗,学生用的课桌、(櫈都不规则,高低、长短不齐。学生的活动范围更有限,除了一个不达标不规则的篮球场,球场边一个沙坑,一台乒乓球桌,再没有其他的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教师的住宿、工作环境极简陋,教师除了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盏煤油灯、另加自备的一口木箱外,再没有其它的生话、办公用具了。教师宿舍更简陋,好的是单身教师多,一般都是两个教师或三个教师挤在一个房间。就是这样的条件在当时晓峰公社几十所小学中算最好的。

学校的老师基本都是本地人,家都在学校周边二公里的范围内,有的就在学校旁边。除周末外,都是吃、住在学校里,粮食是老师们从家里自带的,蔬菜是老师们自种的,生活费倒是便宜。七六年寒假期间,老师们齐心合力,自己动手建了一间猪圈,自己养猪,改善生活。

1976年冬,时任晓峰公社党委书记的朱仲怡在聂家河大队驻点,把水中石河埧改造成良田。他见学校艰苦,便和大队书记陈天政商量,把近二亩的河垻划给了学校造田,收获的粮食归学校䃼贴给老师,老师们按国家收购价付钱给学校,用于学生购买书丶本的补贴。学校师生经过一冬一春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块约二亩的水田,当年就收获了近两千斤稻谷。老师们利用节假日,高年级学生利用劳动课打理田间既受到了劳动锻炼,又增加学校收入,真是其乐无穷。在当时晓峰各学校中算是开了先河。

1977年随各项各业逐步步入正轨,各级各类学校也朝正规化的方面发展。聂家河大队派出专业的泥瓦匠二人帮助学校整理校园,师生们利用劳动课在寺冲口挖泥沙与石灰搅拌后粉刷墙面和教室地面,老师们到朱家坪抬木料做蓝球架,到扬家塆等地背柴,校园绿化、环境整理等都是师生自己动手。学校环境的改善,大大提高了老师们教与学生们学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各级和群众的肯定。年末被评为晓峰公社十面红旗之一的单位,出席县的劳模单位。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各级各类学校重新重视文化课。乡村小学也顺应这一形势,行动得快,把文化课的教学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第一要务来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校园呈现出老师认真教,学生努力学,整个校园呈现生机蓬勃的景象。学生们朗朗地读书声,老师的抑扬顿挫的讲课声,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场面,晚上老师们在煤油灯下备课丶讨论教案丶探讨教法的场面……让身临其景的人陶醉,让过路的行人顿足。老师们为了更好地解决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除把教学任务完成外,还参加各类的培训和函授学习,1979年大中专考试,有四个民办老师分别考取了师范、林校、农校,年岁稍大的老师后来通过考试、考核也都转为了公立教师。

1978年秋,办学摸式调整为公社办高中,学区(原小公社的范围)办初中,小学不再办初中班了。七九年春教育站调我在南边中学任校长兼学区辅导员。1981年秋,初中纳入公社教育站直管,学区辅导员驻中心小学,并兼任中心小学校长,我又回到聂家河小学。1982年7月我离开了教育系统,六年的教育工龄有四年半是在聂家河小学度过的,聂家河小学是我踏入工作的首站,也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每当想起和我并肩工作过的师友,想起勤奋、刻苦读书的学生,想起各级领导对学校的支持,想起村民们对学校的厚爱……真是难于言表。虽然这是四十年前的往事,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要说“谢谢了,聂家河小学”!

八十年代中期,聂家河小学在各级的支持下,在离学校不远的观冲口新建了二层教学楼 丶教师宿舍等配套设施,成为美观适用、功能齐全的新小学,也是当时当地值得一树的地标建筑。但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大多数在城里买房落户,学生大都到城里上学。乡村小学由于生源不足,则由乡镇统一归并成规模较大,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充足的中心小学。昔日的乡村小学校舍有有的拆除了,有的改作它用了,聂家河小学也成了中岭村会了。

2000年春节期间,我怀着寻旧的心情,特意到小学的原址丶新址转了一圈。在原址,我抚摸着已长满杂草的石坎,步行在原办公室通往教室的石板路上,合抱着我当年亲自栽的现已有桶粗的梧桐树,思绪万千。恰在此时,迎面走来五个小伙子,他们中间有我在此校工作时的学生,也有我离开此校后在此校上过学的学生。他们都是本村人.,都在这里读完小学,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中间有博士、大学教授、大企业的工程师,也有在省、市工作的公务员。他们是相约一起来重识当年的梦,感恩他们求知的第一站。我问他们重游此地有何感慨,他们说,昔日学校虽然不存在了,但在他们心中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是他们永远难忘的地方。

2023年9月于原聂家河小学旧校址[1]

作者简介

李先帅,出生1952年3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任过中学校长,县委党校理论教员丶讲师丶副校长,县政府研究室研究员丶副主任,县房改办主任,房管局局长等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