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難忘的鄉村小學(李先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難忘的鄉村小學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難忘的鄉村小學》中國當代作家李先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難忘的鄉村小學

1976年8月,我師範畢業後到當時的曉峰公社教育站報到,教育站長陳天階老師也是我的小學老師,給我說,根據工作需要安排你到聶家河小學去當校長。由於陳老師是我的小學老師,他工作嚴謹,為人嚴厲,在學生中乃至當地都有較高的威望,所以我當時沒有也不敢與他討價還價,也就默認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規模大的小學校普遍是戴了帽子的,即辦有初中班,公社分片辦高中的辦學模式。聶家河小學是曉峰公社規摸較大、各方面的條稍好的學校。學校有300多名學生,其中小學五個班,初中二個班,有教職工14人。教師中包括我只有三個公立教師,其他的都是靠記工分的民辦教師。14個教職工中,除三個老師年齡比我大外,其餘的都比我小,平均年齡只不過24歲左右。大部分老師是近期高中畢業回鄉的學生,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都具有工作熱情高,接受新事物快,適應能力強,朝氣蓬勃的特點

那個時期的農村學校相對城裡的學校,條件較差,較艱苦。聶家河小學是在原農戶的三間土房的基礎上分三期建成的。教室都是土牆,教室小、光線暗,學生用的課桌、(櫈都不規則,高低、長短不齊。學生的活動範圍更有限,除了一個不達標不規則的籃球場,球場邊一個沙坑,一台乒乓球桌,再沒有其他的活動場地和活動器材。教師的住宿、工作環境極簡陋,教師除了一張床、一張辦公桌、一把椅子、一盞煤油燈、另加自備的一口木箱外,再沒有其它的生話、辦公用具了。教師宿舍更簡陋,好的是單身教師多,一般都是兩個教師或三個教師擠在一個房間。就是這樣的條件在當時曉峰公社幾十所小學中算最好的。

學校的老師基本都是本地人,家都在學校周邊二公里的範圍內,有的就在學校旁邊。除周末外,都是吃、住在學校里,糧食是老師們從家裡自帶的,蔬菜是老師們自種的,生活費倒是便宜。七六年寒假期間,老師們齊心合力,自己動手建了一間豬圈,自己養豬,改善生活。

1976年冬,時任曉峰公社黨委書記的朱仲怡在聶家河大隊駐點,把水中石河埧改造成良田。他見學校艱苦,便和大隊書記陳天政商量,把近二畝的河垻劃給了學校造田,收穫的糧食歸學校䃼貼給老師,老師們按國家收購價付錢給學校,用於學生購買書丶本的補貼。學校師生經過一冬一春的努力,終於建成了一塊約二畝的水田,當年就收穫了近兩千斤稻穀。老師們利用節假日,高年級學生利用勞動課打理田間既受到了勞動鍛煉,又增加學校收入,真是其樂無窮。在當時曉峰各學校中算是開了先河。

1977年隨各項各業逐步步入正軌,各級各類學校也朝正規化的方面發展。聶家河大隊派出專業的泥瓦匠二人幫助學校整理校園,師生們利用勞動課在寺衝口挖泥沙與石灰攪拌後粉刷牆面和教室地面,老師們到朱家坪抬木料做藍球架,到揚家塆等地背柴,校園綠化、環境整理等都是師生自己動手。學校環境的改善,大大提高了老師們教與學生們學的積極性,也得到了各級和群眾的肯定。年末被評為曉峰公社十面紅旗之一的單位,出席縣的勞模單位。

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後,各級各類學校重新重視文化課。鄉村小學也順應這一形勢,行動得快,把文化課的教學作為學校的頭等大事、第一要務來抓。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校園呈現出老師認真教,學生努力學,整個校園呈現生機蓬勃的景象。學生們朗朗地讀書聲,老師的抑揚頓挫的講課聲,運動場上生龍活虎的場面,晚上老師們在煤油燈下備課丶討論教案丶探討教法的場面……讓身臨其景的人陶醉,讓過路的行人頓足。老師們為了更好地解決一桶水與一碗水的關係,除把教學任務完成外,還參加各類的培訓和函授學習,1979年大中專考試,有四個民辦老師分別考取了師範、林校、農校,年歲稍大的老師後來通過考試、考核也都轉為了公立教師。

1978年秋,辦學摸式調整為公社辦高中,學區(原小公社的範圍)辦初中,小學不再辦初中班了。七九年春教育站調我在南邊中學任校長兼學區輔導員。1981年秋,初中納入公社教育站直管,學區輔導員駐中心小學,併兼任中心小學校長,我又回到聶家河小學。1982年7月我離開了教育系統,六年的教育工齡有四年半是在聶家河小學度過的,聶家河小學是我踏入工作的首站,也是我人生的重要節點。每當想起和我並肩工作過的師友,想起勤奮、刻苦讀書的學生,想起各級領導對學校的支持,想起村民們對學校的厚愛……真是難於言表。雖然這是四十年前的往事,四十年後的今天,我仍然要說「謝謝了,聶家河小學」!

八十年代中期,聶家河小學在各級的支持下,在離學校不遠的觀衝口新建了二層教學樓 丶教師宿舍等配套設施,成為美觀適用、功能齊全的新小學,也是當時當地值得一樹的地標建築。但由於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民大多數在城裡買房落戶,學生大都到城裡上學。鄉村小學由於生源不足,則由鄉鎮統一歸併成規模較大,設施齊全,師資力量充足的中心小學。昔日的鄉村小學校舍有有的拆除了,有的改作它用了,聶家河小學也成了中嶺村會了。

2000年春節期間,我懷着尋舊的心情,特意到小學的原址丶新址轉了一圈。在原址,我撫摸着已長滿雜草的石坎,步行在原辦公室通往教室的石板路上,合抱着我當年親自栽的現已有桶粗的梧桐樹,思緒萬千。恰在此時,迎面走來五個小伙子,他們中間有我在此校工作時的學生,也有我離開此校後在此校上過學的學生。他們都是本村人.,都在這裡讀完小學,走出去的大學生。他們中間有博士、大學教授、大企業的工程師,也有在省、市工作的公務員。他們是相約一起來重識當年的夢,感恩他們求知的第一站。我問他們重遊此地有何感慨,他們說,昔日學校雖然不存在了,但在他們心中是永遠抹不掉的記憶,是他們永遠難忘的地方。

2023年9月於原聶家河小學舊校址[1]

作者簡介

李先帥,出生1952年3月,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曾任過中學校長,縣委黨校理論教員丶講師丶副校長,縣政府研究室研究員丶副主任,縣房改辦主任,房管局局長等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