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雄镇北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雄镇北门
图片来自高雄市鼓山区公所

雄镇北门为打狗山哨船头港口炮台之门额题字,该炮台位处哨船头近港北岸,略高于海平面。

据《凤山县采访册》载,雄镇北门炮台“在临港扼要处,周里许,营房八间、大炮两尊”。

清同治13年(1874)5月,日军以琉球漂流难民事件为藉,登陆今恒春;清政府命沈葆祯来台办理海防事务,10月中日议和,12月日军撤出恒春。

清光绪元年(1875),沈葆祯派唐定奎督造,同时兴工建造雄镇北门炮台、旗后炮台以共扼打狗港,而于清光绪2年(1876)完工;因聘任英国工程师设计,炮台虽属欧式,但仍融入中国式城门,与旗后炮台各具特色。 [1]

历史沿革

  • 光绪2年(西元1876年)年完工。
  • 清光绪20年(西元1894年),雄镇北门炮台增置两门4.5吨重的阿姆斯壮大炮(炮管口径6吋)。
  • 清光绪21年(西元1895年)乙未战争,日军与守军发生激烈炮战,日军突破台湾守军防线,打狗港三处炮台遂陷落。日治时期之后,大炮亦被移走,只剩弧形炮座、炮台城门及墙垣。而营舍则被充为港口信号管制所,炮台内则作为办公房舍。[2]
  • 民国70年(西元1981年)雄镇北门因城门断裂,高雄市政府以水泥重制,因不符合中华民国古迹维修法,于是从一级古迹降为三级古迹。

建筑

打狗地区共有三座炮台,即雄镇北门炮台旗后炮台大坪顶炮台,依地形分别为低、中、高三种高度,在射程上也分近程、中程、远程三种距离。

雄镇北门炮台规模较小,并有大炮两尊,属高度最低的近程炮台,为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四周厚墙以三合土咾咕石叠成,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炮台。

炮台城门是以红砖砌成的中国式城门,其上有五个雉堞,雉堞上有窥孔,可容数人站立。兵舍采地下化,入口斜坡两侧地下设置营房与储藏室。炮台四周厚墙以三合土、咾咕石叠成,为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形状颇为不规则。

炮座前的墙堵使用版筑法,表面可见到一层一层的痕迹,至今仍然非常坚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