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雪莱在中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

雪莱在中国》(1905—1966),作 者: 张静 著,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丛编项: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新书约1000种,重印书2700余种次,出版物已覆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1]和工程技术各领域。现有产品中,大中专教材占35%,学术图书占45%,一般图书占20%。在文史哲、法学、经济管理、学术普及、汉语教学等出版领域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主要研究雪莱在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但并完全不拘泥于文学史中的历史分期,而是从1905年梁启超主持的《新小说》刊载的雪莱画像为起点,重点讨论雪莱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介者中所突出的特质以及呈现的观点,以此考察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之关系。书稿将时间下限设定1966年,全面的展现这位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诗人在新中国的译介、接受与效仿,进而力图反映出在特定时期内中国文学对于浪漫主义及革命话语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作者介绍

张静,1977年12月生于河北保定。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2012年)、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2006年)、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2000年)。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在北京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剑桥大学、辅仁大学访问学习。主要研究领域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20世纪中国诗歌翻译以及中外文学关系。

目录

序言陈思和(1)

绪论作为经典诗人的雪莱()

第一节雪莱是谁 ()

第二节雪莱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第三节雪莱画像在中国:研究缘起与思路()

第一章初识浪漫:清末民初中国作家的译介()

第一节“摩罗诗人”:鲁迅眼中的雪莱()

第二节爱的哲学家:苏曼殊眼中的雪莱()

第三节“反抗的行动者”与“爱的哲学家”:鲁迅和苏曼殊

眼中的雪莱之比较()

第四节南社文人的“骚体译诗”()

第二章译介高潮:逝世百年纪念活动(1922—1924)()

第一节“无抵抗的反抗主义”与“最希腊的英诗人”:

周作人眼中的雪莱()

第二节“他的生命便是一首极好的诗”:《创造》季刊的

“雪莱纪念号”()

第三节“不羁的西风”与“世界的漂泊者”:雪莱抒情诗的

翻译()

第三章诗人中的诗人:全面译介(1925—1937)()

第一节精湛诗意的深度开掘:1920年代中后期的

雪莱诗歌译介()

第二节生活、婚恋与爱情观:雪莱译介的新视野()

第三节逐渐退去的浪漫热潮:1930年代雪莱诗歌的译介()

第四节英国文学史中的雪莱及其他()

第五节诗的现代意义何在:《为诗辩护》在中国的反响()

第四章各有偏爱的选译:战时译介(1937—1949)()

第一节走向现代途中的浪漫沉思:宋淇与吴兴华对雪莱的

译介()

第二节抒情诗与政治讽刺诗:徐迟和袁水拍的雪莱译介()

第三节转向古典与通往革命:新诗人的不同道路()

第四节“恃才的文学青年”:七月派诗人方然的雪莱译介()

第五节“雪莱也不完全是一个孩子”:多重视角下的雪莱论()

第五章革命浪漫主义话语下的译介(1949—1966)()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翻译中拜伦与雪莱地位的转换()

第二节“将普罗密修斯重生在中国文字中”:论邵洵美

与雪莱()

第六章作为浪漫偶像的雪莱在中国()

第一节一个浪漫诗人的偶像效应:二三十年代中国诗人

对雪莱婚恋的讨论与效仿()

第二节新文艺青年眼中的雪莱:以民国校园刊物中的

译论为中心()

第三节基于同情的浪漫认同:莫洛亚《雪莱传》在

中国的接受()

结语()

附录()

附录一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其他中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1905—1949年主要中文报刊中翻译的雪莱诗作

篇目一览表()

附录三1905—1966年雪莱相关出版物一览 ()

附录四1905—1966年主要中文报刊中介绍雪莱的篇目

一览表()

附录五雪莱其他作品中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1. 第十讲科学学派_图文,豆丁网,2016-10-18
  2. 规模现状,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