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雷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雷丸Laccocephalum mylittae)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是可食真菌的麻盖菌属,是澳洲原住民的食物之一,同时也是在中国作为内服驱虫药物使用。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

命名

学名:Laccocephalum mylittae (Cooke & Massee) Núñez & Ryvarden, 1995。根据其特征形态,Núñez及Ryvarden将其从多孔菌属Polyporus)移至麻盖菌属Laccocephalum, λάκκος麻点+κεφαή头,源于其带麻点的菌盖)。雷丸有地下菌核,为褐腐型木林腐朽菌,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部,及中国。在澳大利亚俗称为“天然面包”(Native Bread)是原住民的食物之一。[1]

同物异名:Omphalia lapidescens (Horan) Cohn & Schroet., 1891;Polyporus mylittae Cooke & Massee, 1892;Polyporus mylittae Sacc., 1893。

雷丸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2]

【原形态】

菌核体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歪球形或歪卵形,直径0.8~2.5厘米,罕达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细密的纵纹;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蜡白色,半透明而略带粘性,具同色的纹理。越冬后由菌核体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不易见到。

【生境分布】

多寄生于病竹根部。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主产于中国大陆的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此外,中国大陆的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省亦产。

性味

苦,寒,有小毒。

炮制

洗净,晒干,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

性状

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厘米。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成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紫褐色、内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雷丸的效果

功效

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3]

经脉

入胃经、大肠经。

主治

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①《本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 ②《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白虫、寸白自出不止。" ③《药性论》:"能逐风,主癫痫狂走,杀蛔虫。" ④《玉楸药解》:"清热疏肝,杀寸白虫,躯风除痫,止小儿汗。" ⑤《陕西中药志》:"消积杀虫,清热解毒。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胃中热,对绦虫病疗效较显著。"

药理研究

浸出液在体外实验中有驱绦虫作用,乙醇提取液对蛔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煎剂有抗阴道滴虫的作用;雷丸素无论肌肉注射,还是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180均有抑制作用;还有增强免疫及抗癌作用。[4]

化学成分

蛋白酶雷丸素[5]

使用禁忌

雷丸对热不稳定,只宜研粉服,不可煎服。无虫积者禁服,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6]

医学价值

雷丸可用于驱杀多种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绦虫等。中性蛋白酶为其有效成分的一种,在肠道环境中能有效分解寄生虫的蛋白质(如绦虫头节)并致其死亡[7]。《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雷丸,味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生山谷。”《本草纲目》:“雷斧、雷楔,皆霹雳击物精气所化。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均认为其功效有杀虫。

别名:雷实、雷矢(《名医别录》)、竹苓(《本草纲目》:“竹之馀气所结,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参考文献

  1. http://healing-mushrooms.net/archives/laccocephalum-mylittae.html
  2. 雷丸的种植和炮制,中医百科
  3. 雷丸的效果,中医百科
  4. 雷丸的药理研究,zhongyoo
  5. 雷丸的化学成分,zhongyoo
  6. 雷丸的使用禁忌,zhongyoo
  7. Wang WJ, Zhu XY. The,Yao Xue Xue Bao,1989 24(2):151-4. Chinese.

外部连结

  • 雷丸 Lei Wan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