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露天电影(么兰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露天电影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露天电影》中国当代作家么兰成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露天电影

20世纪60年代,我所生活的乡村精神生活困乏,文化生活不丰富,最让人快乐的是说书场,最让人盼望的是看一场露天电影。也因如此,单调的时光多了一份美好的回忆

那年月,只要听说附近村庄哪里演电影,男女青年都要结伴去看,吃罢晚饭,男一伙,女一帮,说说笑笑走向电影场,好不热闹,本村演电影通常放下饭碗就去放映点占个好位置,最理想的是坐在放映机旁边。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焦急地等电影放映,而电影场的周边会有卖瓜子、水果糖的小商贩,把卖的零食放在篮子里,把篮子放在高腿的马扎上,篮子提手上挂着一盏马灯,孩子们往往把攒下的钱拿来在摊位上买零食吃,没钱的孩子则缠着大人要,这时候看电影又多了一份甜蜜。

第一次看电影时记得只有五、六岁,看的是《打渔杀家》,一部搬上影幕的古装戏,剧情压根看不懂,也记不得哪年,只记得是在村子中间的大场上,剧情是父女俩打了个娃娃鱼,被恶霸追赶抢夺。童年印象特别深的要数1966年在学校院中演电影,片名叫《林则徐》,那时我九岁,林则徐烧鸦片的浩然正气深深地打动着我,一生烙印心底,存放在记忆里。

也许是男孩的缘故吧,我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片子,《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草原追匪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想来,这些影片对那一代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早早地拥有了一种天真的“英雄情结”,以至于在生活中会刻意的模仿某些英雄的言行,这或许是电影艺术的熏染作用吧!

1976年我当了兵,成了一名守卫祖国北大门的贺兰卫士,驻守在光秃的大山里,行军在浩瀚的戈壁滩,看露天电影仍然是战士的文化生活,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样板戏搬上了影幕,《地道战》、《地雷战》、《平原作战》成为主题,英雄情节让人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忘却,激励着人们在奋斗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这些精神原成为我青年时代的正气歌。

改革开放后,也是文艺复兴,电影百花齐放的年代,每一部国产电影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每一部武侠片都让人感受到善恶的较量,一部《庐山恋》打开了青年人追求自由之门,外国片让人看到了异国风情,人们在电影中度过快乐的时光,淘洗人性的光华,艺术感染人生,也造就着人。

对于大人来说,看电影其实就是乡邻相聚的另一种方式,一个又一个悠长宁静的乡村夜晚,电影放映前后,三、五相聚在一起拉家长、谈农事,也给小青年造就了谈情说爱的场所,往往看一场生活气息的电影,第二天社员们一边在生产队干活,一边学着电影里的人物斗俏,有的人学的声貌具佳,逗得人捧腹大笑,在繁忙的劳动中找到了一份快慰,竟感觉到那些电影人物就活在我们的身边。

20世纪80年代,邻近的村庄放电影还是要去的,但这时候再不是结伴步行了,少了热闹和亲切的交流,这时大都骑着自行车。有一次,当队长时期和副队长去馆陶县的王二厢买马,王二厢离我们村七八十华里,骑车子也得三、四个钟头,来回得一天时间,副队长当时已经五十多岁,往返一百多里地累得他精疲力尽,从薛圈过河返回时已到下午七点多,天空的星星眨起了眼睛,走到回家的公路上,见三、五成群的人骑车南行,好奇之余一打听,说是前边村里放电影,于是我们俩忘掉了一天奔波的劳累,看电影的念头提起了精神,随着人群去了电影场。那天看的是《红楼梦》,影幕上群星荟萃,把大观园的生活演的绘声绘色,让观众赞叹不已,等电影收场已是晚上十点多,离家还有一段距离,我们俩边赶路边说着电影上的人物,当然是他问我解释的多,五十多岁的副队长在干活时讲述着《红楼梦》里的故事,被大观园的美女迷得神魂颠倒,逢人就说:“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到底怎么好,我成了人们询问的解说员,当时这个片子还未传过来,成为我记忆中最难忘下的一件往事。

随着电影进入影院,电视进入千家万户,露天电影不再有,可电影院里看电影少了天然的野趣,少了看电影时那种共同的感受和亲切自由的交流,为此我常常感叹,怀念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在现代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把每家每户的生活分割开来,少了串门的来往,调侃的机会,多么希望那一份温馨的生活与人长长久久的相依相伴呀!

今天的电影下乡,虽是政府的一种文化工程,但电影场前的人寥寥无几,放映员也不再受人尊重,有时放映影幕前只有放映员一人,没人看也得演下去,这是他的任务,露天电影就这么在清冷中延续,再没有了几十年前放电影的那热闹的场景了,想来让人黯然。

那么,现在的电影怎么样了?[1]

作者简介

么兰成,冠县东古城镇李才村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农民,文学爱好者,诗歌 散文 曾在国内多家平台和纸刊发表,曾获得全国诗歌征文优秀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