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露天電影(麼蘭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露天電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露天電影》中國當代作家麼蘭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露天電影

20世紀60年代,我所生活的鄉村精神生活睏乏,文化生活不豐富,最讓人快樂的是說書場,最讓人盼望的是看一場露天電影。也因如此,單調的時光多了一份美好的回憶

那年月,只要聽說附近村莊哪裡演電影,男女青年都要結伴去看,吃罷晚飯,男一夥,女一幫,說說笑笑走向電影場,好不熱鬧,本村演電影通常放下飯碗就去放映點占個好位置,最理想的是坐在放映機旁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焦急地等電影放映,而電影場的周邊會有賣瓜子、水果糖的小商販,把賣的零食放在籃子裡,把籃子放在高腿的馬紮上,籃子提手上掛着一盞馬燈,孩子們往往把攢下的錢拿來在攤位上買零食吃,沒錢的孩子則纏着大人要,這時候看電影又多了一份甜蜜。

第一次看電影時記得只有五、六歲,看的是《打漁殺家》,一部搬上影幕的古裝戲,劇情壓根看不懂,也記不得哪年,只記得是在村子中間的大場上,劇情是父女倆打了個娃娃魚,被惡霸追趕搶奪。童年印象特別深的要數1966年在學校院中演電影,片名叫《林則徐》,那時我九歲,林則徐燒鴉片的浩然正氣深深地打動着我,一生烙印心底,存放在記憶里。

也許是男孩的緣故吧,我喜歡看戰爭題材的片子,《渡江偵察記》、《南征北戰》、《草原追匪記》……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想來,這些影片對那一代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孩子們在成長的路上早早地擁有了一種天真的「英雄情結」,以至於在生活中會刻意的模仿某些英雄的言行,這或許是電影藝術的薰染作用吧!

1976年我當了兵,成了一名守衛祖國北大門的賀蘭衛士,駐守在光禿的大山里,行軍在浩瀚的戈壁灘,看露天電影仍然是戰士的文化生活,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樣板戲搬上了影幕,《地道戰》、《地雷戰》、《平原作戰》成為主題,英雄情節讓人熱血沸騰,久久不能忘卻,激勵着人們在奮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這些精神原成為我青年時代的正氣歌。

改革開放後,也是文藝復興,電影百花齊放的年代,每一部國產電影都充滿着生活的氣息,每一部武俠片都讓人感受到善惡的較量,一部《廬山戀》打開了青年人追求自由之門,外國片讓人看到了異國風情,人們在電影中度過快樂的時光,淘洗人性的光華,藝術感染人生,也造就着人。

對於大人來說,看電影其實就是鄉鄰相聚的另一種方式,一個又一個悠長寧靜的鄉村夜晚,電影放映前後,三、五相聚在一起拉家長、談農事,也給小青年造就了談情說愛的場所,往往看一場生活氣息的電影,第二天社員們一邊在生產隊幹活,一邊學着電影裡的人物斗俏,有的人學的聲貌具佳,逗得人捧腹大笑,在繁忙的勞動中找到了一份快慰,竟感覺到那些電影人物就活在我們的身邊。

20世紀80年代,鄰近的村莊放電影還是要去的,但這時候再不是結伴步行了,少了熱鬧和親切的交流,這時大都騎着自行車。有一次,當隊長時期和副隊長去館陶縣的王二廂買馬,王二廂離我們村七八十華里,騎車子也得三、四個鐘頭,來回得一天時間,副隊長當時已經五十多歲,往返一百多里地累得他精疲力盡,從薛圈過河返回時已到下午七點多,天空的星星眨起了眼睛,走到回家的公路上,見三、五成群的人騎車南行,好奇之餘一打聽,說是前邊村里放電影,於是我們倆忘掉了一天奔波的勞累,看電影的念頭提起了精神,隨着人群去了電影場。那天看的是《紅樓夢》,影幕上群星薈萃,把大觀園的生活演的繪聲繪色,讓觀眾讚嘆不已,等電影收場已是晚上十點多,離家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倆邊趕路邊說着電影上的人物,當然是他問我解釋的多,五十多歲的副隊長在幹活時講述着《紅樓夢》里的故事,被大觀園的美女迷得神魂顛倒,逢人就說:「看了《紅樓夢》,得了相思病。」到底怎麼好,我成了人們詢問的解說員,當時這個片子還未傳過來,成為我記憶中最難忘下的一件往事。

隨着電影進入影院,電視進入千家萬戶,露天電影不再有,可電影院裡看電影少了天然的野趣,少了看電影時那種共同的感受和親切自由的交流,為此我常常感嘆,懷念看露天電影的場景,在現代文明迅速發展的同時,把每家每戶的生活分割開來,少了串門的來往,調侃的機會,多麼希望那一份溫馨的生活與人長長久久的相依相伴呀!

今天的電影下鄉,雖是政府的一種文化工程,但電影場前的人寥寥無幾,放映員也不再受人尊重,有時放映影幕前只有放映員一人,沒人看也得演下去,這是他的任務,露天電影就這麼在清冷中延續,再沒有了幾十年前放電影的那熱鬧的場景了,想來讓人黯然。

那麼,現在的電影怎麼樣了?[1]

作者簡介

麼蘭成,冠縣東古城鎮李才村人,中共黨員,退役軍人,農民,文學愛好者,詩歌 散文 曾在國內多家平台和紙刊發表,曾獲得全國詩歌徵文優秀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