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岛民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岛民俗

中文名: 青岛居住民俗

地理标志: 山东省青岛市

青岛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在向世界展示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地方民俗勾勒并凸显了青岛一地文化中的城市特色,而青岛能够为世界留下深刻记忆的,也正是囊括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城市特色人文风貌。能够反映青岛一地人文风貌的,远不止于五花八门的传统民间工艺与民间小吃,还有近百年来青岛民间居住形式的里院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茂腔、柳腔;以妈祖为代表的沿海民间民俗信仰及各种民族文化节等。[1]

服饰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服装、鞋帽、佩戴、装饰方面的风俗习惯。服饰和饮食一样,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

时代、气候以至人的地位、职业、性别、年龄都对服饰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服饰民俗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人们为了适应季节变化,制作出了单衣、夹衣、棉衣、皮衣等各类服装;为了装饰和美化生活,按照不同性别、年龄,创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型、首饰和佩戴方式;为了区别不同的职业分工,又出现了样式各异的职业服装,使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穿着者的身份和职业。

生活水平的高低对服饰民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时,青岛地区农民大都一年只有两套服装(一套单衣和一套棉衣),还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并不是为了节俭,而是贫穷所致。穿衣只是为了遮蔽身体、抵御风寒,根本谈不上装饰和审美功能。50年代以后农民开始穿针织或细布内衣,服装布料不断更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人们的服饰再不是单纯为了蔽体御寒,而更多的则是为了美化生活而从款式、用料、色彩等多方面进行选择和穿戴。

帽子 辛亥革命前,男子多戴瓜皮帽,俗称“半帽”或“瓜皮子”,因其形状象半个西瓜而得名。瓜皮帽是用上尖下宽的多块绸布做成,用琉璃蛋或绒布结为顶饰(叫“帽葫芦”)。红色顶饰为青年人所戴;中老年戴的顶饰为蓝色;家中遇有丧事,则顶饰用白布包住。

毡帽,又称“毡帽头”,农民和商贩多在天冷时戴用。帽分左、右、后3块,翻上去是一圆形帽头,折下来可盖住面颊和后颈,多为褐色。

“老头乐”是老年人冬季爱戴的一种帽子,也叫“撸头帽”或“满头撸”。帽子为圆筒形,卷上去是一软胎绒线帽;撸下来,则脸和后颈全可遮掩,仅露出双眼,由于寒效果甚佳,青年人也多戴用。

为防严寒,男子出门多戴“耳捂”。耳捂是用蓝黑绸布作面料,里絮棉花,边缘缝上兔毛,中系一绳,挂两耳上。也有人叫其为“耳套”。

20年代起,礼帽在民间流行,多与长衫配合穿用。

苇笠为农民和市贩劳动者夏季戴用,呈六角形,由苇篾或高粱千篾编制而成,布带系颏下,用以遮阳和避雨。城镇男人夏季则多戴草辫编的形同礼帽的草帽或圆顶草帽。

中青年妇女多不戴帽,有的老年妇女戴一种叫头箍的“箍帽”,是用两片约6厘米宽的绒布做好后,用两根小带箍在头上。另一种是用黑色平绒做成的软帽,帽前饰以绿色琉璃“帽珠”,叫“老婆帽子”。

“虎头帽”是7岁以下小孩戴的风帽,前短后长,帽顶的两旁缝一撮白色兔毛,正中绣一“王”字。崂山民间认为,山中野兽很多,易伤孩子,虎为兽中王,戴虎帽可消灾避难。

建国后,“干部帽”流行,“鸭舌帽”却受人冷落,原因是在戏剧电影以至民间秧歌中,扮演特务者都戴这种帽子,所以人们都叫它“特务帽”。

军帽在“文革”初期特别受人喜爱,一些青年人以戴上一顶绿色军帽而感荣耀。

进入80年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帽子除实用功能外,其装饰美化生活的功能日显突出,不同样式、不同色调的单帽、棉帽、草帽等,争奇斗艳,使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发型 辛亥革命后,男子剪去长辫子,乡间人多剃光头,俗称“和尚头”。城镇人多蓄发,发式有平头、分头两种,分头又有正分、偏分、背头等样式。

女子发型是幼年扎“髻”,即在头部绾双髻。长大未婚时梳一长辫,辫稍扎头绳,垂背后。结婚后绾一圆髻,套发网,盘脑后,称“绾纂”。年老头发稀疏,纂小,称“鬏鬏”。

男童发型,有的在前额留片发,其余头发全部推光,叫“瓦瓦檐檐”。

40年代,中青年妇女多剪短发,俗称“披毛”。一种额前头发隆起的叫做“飞机头”的发型曾在即墨、崂山一带已婚妇女中盛行一时。

解放初期,兴梳双辫,有人认为辫子越长越美,最长者几可垂地。

70年代,留短发者增多,有的在头两侧各梳一短辫,叫“扎两把刷子”。在脑后将头发拢起,群众戏称“鸦鹊尾巴”。

80年代,流行烫发,初传到农村时,农妇们曾谑称为“鸦鹊窝”,如今烫发者很普遍,发式越来越多样化了。

上衣、下衣 清代,豪门富家男子穿长袍马褂。马褂是一个半身小罩褂,马蹄袖,穿时袖口白野子翻出。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系长裙或肥裤。一般人家,男女都穿粗布短衣,俗称“更衣”,上衣分单衫(亦叫“小褂”)、夹袄、棉袄3类。男上衣为对襟,下端左右两边有两个长方兜,一排布制扣子,称“子母扣”。女上衣都逞大襟,大襟从左到右可把全胸裹住。老年人还喜欢用约10厘米宽的布带扎腿,布带称“腿带”,多为黑色。

20年代后,马褂渐被淘汰,但长袍、长衫(亦称“大褂”)仍很流行,是知识分子、商人、乡绅们的常用服装。戴礼帽、穿长衫是会亲放友和礼节交往中的最好穿戴。直到50年代长衫才逐渐淘汰,如今,说唱艺人在舞台上也很少穿用了。

旗袍也从20年代起广为流行。40年代,一种仁丹士林布的蓝色旗袍很受青年学生青睐。

50年代,男子穿中山服和学生服的居多。冬季穿棉大衣或呢子大衣(乡间人习惯称呢子大衣为“大氅”),夏季兴穿制服短裤。女子多穿列宁服和连衣裙,但流行时间不长,冬季穿一种帽子和上衣连在一起的短大衣,有棉、皮两种,分别叫“棉猴”和“皮猴”。农民仍多着便衣裤褂,布料有所改善,土布渐汰淘汰,灯芯绒布普遍。春秋衫针织品穿着也很广泛。

60年代到70年代,化纤、化棉混纺布畅,补丁衣服基本绝迹。80年代,男女穿西服的增多,各类衣服颜色也由灰、黄、蓝变为五颜六色。

90年代,服装样式更趋多样化,人们追求款式、追求新潮。西服、夹克服、太空服、T恤衫、猎装、裘皮服装等绚多彩。老年人服装也重视款式,追求鲜艳色调。

除常用服装外,民间尚有一些服饰为不同年龄的人专用。

“紧身”,一种红色内衣,布扣密密麻麻,穿时紧贴上身,为青年女子婚前必备,婚后也要穿一段时间。

“肚兜”,也是青年妇女的一种内衣,正方形,上部成浅半圆,下角圆形,设布带系腰围间,兜面多绣石榴、寿桃等吉祥图案。儿童也在夏季穿戴。

“*裤”,也叫“套裤”,是老年人穿的一种开裆棉裤。臀部及大腿后上部裸露,穿时套在单裤外。

“百家衣”,亦称“百纳衣”,由百十户人家讨来的各色花布做成,为儿童穿用,旧俗认为穿“百家衣”的孩童好养活。

鞋、袜 布鞋在青岛民间已流行100余年,因穿着舒适轻便,至今仍受到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喜爱。布鞋一般为圆头、圆口、布帮、布底,做时要经过搓麻绳、纳鞋底、做鞋帮、绱鞋等多道工序。旧时,新媳妇过门前要给婆家每一个人做一双新鞋,婆家以针线活的好坏,评说媳妇的巧拙。如今,机制商品鞋到处都有,已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

30年代到40年代,绣花鞋在农妇中曾广为流行。绣花鞋亦布底、布帮、圆口,只是在鞋头、鞋帮处用丝线绣上梅花、兰花、荷花、菊花等花样,新婚妇女必穿。

过去还有几种民间自制的、实用而不美观的靴鞋受到农民的欢迎。

猪皮靴(俗名“猪皮绑”),是用整块猪皮缝制的,内装牛、羊毛,既御寒,又防滑。据传此靴源于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供作战时穿用,齐人尽效仿,流传下来。

熬皮绑,是用轮胎外带作鞋底、帘子布作鞋面制成的。因结实耐穿、价格低廉,崂山、即墨等山区农民多穿用。

夫子履,是在鞋前用较硬皮革做成单条或双条凸筋,分别叫“单梁夫子履”和“双梁夫子履”。因其形如抓勾,所以又叫“抓勾鞋”。鞋的前头坚硬结实,踢到硬物时可保护脚趾,平度一带山民穿用者较多。

另有虎头鞋,为孩童穿用,与虎头帽用意相同,意在消灾。

如今,农民平时劳动多穿胶鞋,节日和会亲访友时穿皮鞋。在城镇,皮鞋、皮靴、旅游鞋都很流行,款式繁多。

袜子,从前农民穿布袜,多用手摇纺车织的“小土布”做成,耐穿,但粗糙厚重。后来,机制线袜传入,因穿着舒适,很快流行开来。线袜不结实,易破,破时用碎布补缀。如今,人们普遍穿尼龙袜,但精制线袜也很时兴。

首饰、佩戴 旧时,妇女的饰物佩戴有耳坠、头簪、手镯、项锁、戒指等多种。耳坠俗称“坠子”,平时佩戴是一对圆圈形的小耳环,也叫“圈儿”,节日和礼仪往来则戴长坠。有的男

手镯在民间也很流行,成年人戴的为平板式,饰有花纹。小孩戴的为圆形,对接处有两个小圆豆,以避免损伤皮肉。有的在手镯上系一对小铃铛,小孩摇动小手,哗哗作响,饶有情趣。小孩还戴锁,是锁住小孩好养的意思。百家锁(也叫“长命锁”)是小孩过百日时的必戴饰物。

旧时,除富户、官宦人家有金镯、金坠、金戒指外,一般人家的饰物都是银制的。近几年,戴金戒指、金耳环很普遍,金项链、金手链、金脚链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服饰民俗中,服饰的颜色、样式、制作方法都有许多禁忌。如子女在服孝期间不能穿红、黄、绿等鲜艳色彩服装,只能穿白、灰、黑等素色;婚嫁、生育、过年等喜庆日子则忌穿白、有的禁忌与谐音有关,如做寿衣忌用缎子,“缎”与“断”同音,恐断子绝孙。

黑素色,结婚时甚至新郎穿的衬衣也不用白布;衣服的下摆忌有毛边,带毛边的是丧服,穿了不吉利。

在民间,许多习俗中都认为双数吉利,衣服扣子却喜单忌双,说是“四六不成才”,双数会影响穿衣人事业的成功。

衣服破了或掉了扣子,忌穿在身上缝补。如果必须在身上补,被缝者口中要衔一根草,说这样针不扎人。

男人还忌从晾晒的女人裤下走过,说这会妨碍男人运气,实际上是轻视妇女的一种表现

孩子只在左耳朵上戴一只小坠子,说是“曳”着好养活。

结婚后的妇女带簪,梳头时插在纂上。簪一般为平板式,上部微弯,下部尖细。另有一种针形簪子,簪头镶有珠子或珠花。

饮食

青岛地区的食俗属于我国北方类型,受京津一带影响很深。人们的饮食以玉米、小麦、地瓜为主,杂以谷子、高粱、豆类(黄豆、绿豆、豇豆、红豆)、黍子等五谷杂粮.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待客的珍品。 城市和农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称“朝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夜饭”。农村在冬闲时则一日两餐,称“吃两顿饭”。过去,农村朝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粱面、玉米面稀饭,配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晌饭是小米干饭,有时掺上豇豆或绿豆。夜饭是面汤(面条)。这种饮食安排叫“两稀一干”。如今农村饮食变化较大,大米白面成为寻常人家的家常便饭,鱼肉习以为常,玉米饼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农闲时的“两顿饭”也多改为一日三餐,然而早饭吃稀粥的习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改变。下面就具体介绍几种“美食”。玉米饼子:这是过去青岛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习惯叫“苞米饼子”,是用玉米面和带头同加水放入锅内做成,有烀饼子、蒸饼子和菜饼子等多种。菜饼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叶子上锅蒸熟,是人们度荒年时的主食,现已无人食用。另外还有用少许白面(小麦面)做成的“发糕”,则属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节日中食用。玉米饼子就咸鱼、虾酱是青岛沿海渔民中最常见的吃法。咸鱼中以咸鲅鱼、咸刀鱼(带鱼)和咸白鳞为最佳,虾酱则有虾子酱、蟹酱和虾头酱(用对虾头磨成)等。山地人喜欢大葱蘸大酱就饼子吃,大酱都是农家自己制作的,有豆瓣酱、面酱(用小麦制作),其中用黄豆发酵做成的豆豉,掺以萝卜丁、胡萝卜丁、白菜丝等,吃起来鲜美可品,特别受人们喜爱。地瓜:学名甘薯,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即墨、莱西、崂山一带人们的主食。由于地瓜产量高,茎叶是喂牲畜的好饲料,又适于山岭薄地种植,所以在青岛山区广泛栽种。 鲜地瓜怕冻,不好储藏。莱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内顶棚上;即墨、崂山等地则多堆积在生火的炕头,或在屋内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来年春,所以有“地瓜半年粮”的说法。 地瓜的吃法多种多样,除鲜地瓜煮食或擦丝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丝晒干,分别叫“地瓜干”、“地瓜丝”。将地瓜干、地瓜丝碾碎磨成面,即为地瓜面。 地瓜丝可用来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别拿着豆包不当干粮的俗语,意思是别瞧不起人。 地瓜干只能煮着吃,由于吃起来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饲料了。 地瓜面可单独和面烙饼或烀饼子,还可与其他面粉混合包饺子、擀面条或做其他面食。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种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树皮,捣碎后和地瓜面混合,擀成面条,放锅内箅子上蒸,锅底煮上菜卤,熟悉后将菜卤浇在面条上食用,这种饭菜一锅熟的 做法,人们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楼”。还有一种叫“金银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麦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层卷起,上锅蒸熟而成。金银卷黄、白、黑三色相间,吃起来香里透甜,这种做法在青岛地区也很盛行。 地瓜以前是青岛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样。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们喜爱。烤地瓜、地瓜枣、炸地瓜片还拥有大批的爱好者。地瓜枣(莱西叫地瓜阴干)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片晒干后密封于缸、坛内,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层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则是把鲜地瓜切成薄片,上锅用食油炸熟后,撒上砂糖,吃起来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枣、炸地瓜 片,在食品摊和食品店里多有出售。米饭:青岛地区不产大米,过去,大米饭只有在有钱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见到,寻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干饭。即墨等地把做干饭叫做“捞干饭”,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后,把汤滤出再上锅蒸,滤出来的饭汁叫“饮汤”,这样,饭做好后吃的喝的就全有了。这种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传,直到如今。 小米干饭里如加上红豆,或绿豆,则饭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时人们还用胡米(高粱米)或惨子米做干饭。惨子皮厚产量低,做出的饭味道不佳,如今已无人栽种。 用黍子米做的饭叫“大黄米饭”,多用它包上面皮蒸糕,是一种节日食品。稀饭:农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饭、胡休米稀饭和玉米渣子饭,或用玉米面、胡休面熬成的各种面子饭。 小米稀饭营养丰富,是妇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时的佳品。用少许玉米面掺上野菜、再加点盐做成的稀饭叫“菜饭”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饽饽:也叫“馒头”,是逢年过节、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的主要食品,花样繁多。 枣饽饽是在饽饽顶端做上5个枣鼻子,嵌上红枣蒸熟,作供品用;磕饽饽则是用面模(俗称“饽饽磕子”)磕出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形状的面食,用以赠送亲友和节日期间食用。 在重要节庆日,如祭海,渔妇们还在饽饽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动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观,使人乐于观赏,不忍心吃掉。面条:青岛人习惯叫“面汤”,由农妇们和面用擀面杖擀成,按形状分,有宽面汤、棋子块面汤(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细面汤等,宽面汤(也叫“宽心面”)是结婚时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现在城乡婚礼中仍很流行。按粮食品类分,有白百汤、豌豆面汤、杂面汤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条腿面汤”(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直豆面褂成的面汤,片薄光滑,吃起来非常可口。饺子:在青岛农村叫“滑扎”,是青岛人最爱吃的一种食品。过去,老百姓家只有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包饺子。常见的有白菜猪肉馅、萝卜丝虾皮馅、韭菜馅等饺子。沿海一带的鱼饺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鲅鱼饺子为最佳。青岛市区至今在谷雨前后鲅鱼上市 时,子女还有向老人送鲅鱼、让父母尝鲜鲅鱼饺子的习俗。 近年来,还有一种野菜(荠菜)馅饺子很得青岛人青睐,春季在一些大饭店的餐桌上常可见到。

2015年10月1日,藏马庄民俗村开园纳客。每年春节,藏马庄民俗村都会举行盛大的民俗文化庙会。

参考来源

青岛文化探寻之——青岛礼仪民俗

参考资料

  1. 青岛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知乎 , 202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