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风云龙潭河(杨盛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风云龙潭河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风云龙潭河》中国当代作家杨盛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风云龙潭河

深幽百丈的,,龙潭河峡谷,流经龙山县茅坪乡召市镇,向西注入酉水。弯弯河流两边,刀切悬岩,壁立如削,石峰高耸,摩鹰盘旋,云雾缭绕,树深林密。这里不仅自然风景独特,而且人文景观深厚。

绝壁万民山

如巨人般挺立的龙潭岩,上下岩壁如刀切。前人在绝壁中间像人体肚脐眼的地方,用石块垒砌出个两百多平方米的台地,建了一座一偏水瓦房庙宇。现今庙宇已经不在,石墙高垒,树木幽深。来到台地上,只见里壁一个洞穴,洞口一人多高,一股清泉从洞中汩汩流出。水流上方,钟乳石形成的佛龛如同工匠精心雕制,光滑如丝帛的石帐幔内,一尊钟乳石观音雕像雍容华贵,体态丰满,衣裙飘然。大自然的精心杰作,比之人工雕琢毫不逊色,这里被叫做观音洞。

观音佛像并观音洞的发现之旅,是从山顶上缭山荡过来的。因为没有文字记载,经过口传心授,已经说不清楚观音洞在什么时代被何人发现。岩壁上本来没有路,扶树枝蹬岩缝的人多了,在石壁上敲击凿錾,便成了一条朝佛路。周围山乡村民纷纷越过山岭,艰难攀越,朝拜观音神佛,希望到达精神追求目标的心情十分迫切。

到悬岩上朝拜观音的人越来越多。佛龛前凿錾出供台,焚香烧纸,敬献贡品。香烟缭绕、烛光闪烁中朝拜观音娘娘,敬拜心中的菩萨,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很灵验的呢!悬岩上的观音洞前垒砌保坎,平整场地,修建起一偏水瓦房,廊柱悬吊在保坎岩墙外,盖瓦转角斜伸空中,窗棂纳入山涧云雾,门框飘缭浓烈香烟。方丈值守,住持操劳一应事务。

观音洞所在的龙山县是个一脚踏三省的边区接壤之地,渐渐的,湖南、湖北、四川诸多州县民众纷纷到观音洞朝拜。朝拜者需要打中伙,路途遥远者需要歇宿,购买这种那种东西。悬岩上方山坳口刨出平台,修建房舍,建立客栈、饭店,提供食宿。各种商店以及货摊出售香纸、蜡烛、果品、点心,卖给布匹、幔帐,为四省边民提供食宿等各种服务,需求旺盛。朝拜鼎盛年代,一天朝佛民众多达万人。许愿者、还愿者、住店的、过路者、祈求功名利禄的人们,流动人口多得很,定居的民众日益增多,那山那村寨因而叫万民山。村寨垒砌在悬岩上、山坡上,吊脚楼廊柱悬吊在岩壁,弯弯上翘的瓦角挑挂着丝拉拉的云雾,俯瞰龙潭河峡谷,眺望两岸群山。

我小时候听三表哥四表哥说他们幺姨出嫁到万民山,那家也是姓田。我和四表哥年少时曾经到卜纳洞郑家寨他们五姨家住过两宿,几十年后才抵达这久仰的万民山。山坳台地上树林葱郁,合抱粗的枇杷树斜在岩坎上,村民家的吊脚楼古朴,岩板坪坝院子古旧,靠木板壁放置着犁、耙、挖锄、风车等农具,还有几捆柴和几捆干苞谷杆,正堂大门两边门框挂着两块陈旧的木板对联,写的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翻越山坳,攀缘石壁,走在到观音洞的路上,寨上人将一处处遗迹指给我,这里是一个屋场,以前曾经是旅店;那里是一处店面,当年不知有多么旺盛呢。敬奉观音鼎盛时期,万民山上有客栈以及各种商店几十家。

村民向我们介绍,观音洞一偏水庙宇在朝拜鼎盛时期香火旺盛,名气很大,由于世道纷乱,疏于管理,悬岩壁上冬天凝结的冰柱冰挂到春天融化,掉下来砸烂屋顶,年久失修,木柱挑枋腐朽,倒塌损毁。村民曾经想恢复庙宇,但是在抑制信仰的社会氛围下没能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自然形成的观音雕像被砸烂了头部。近年来,信奉者增多,前来朝拜者众。考虑到信众的信仰,也为了发展旅游,当地准备吸引投资,重建观音庙。

这一天是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会。到观音洞朝拜者有四五百人,来来往往,挤满了悬崖台地。天上飘着似云似雾的毛毛雨,绝大多数人没有打伞,仲春的细雨似乎不湿衣服,只是在头发上凝结星星点点晶亮。

有关方面拟开发龙潭河峡谷的旅游观光,邀请到在张家界风景区投资开发的实业家到龙潭岩万民山考察。还邀请到男女两位歌师,在观音洞前平台摆开鼓架,敲锣打鼓唱花鼓,吟唱风景,扩展人气。大锣梆梆,小钹当当,皮鼓咚咚,边鼓轻敲,男女歌师即兴编唱词,内容广泛:龙潭河峡谷险峻,岩峰高耸入云,林间鸟语花香,峡谷底河水泛泛,河边溶洞幽深神秘;峡谷岩峰,不输张家界;溶洞多,岔道密布,钟乳石景致非凡,比肩惹迷洞;深厚的人文景观,同惹巴拉比起来有另外一种底蕴;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男女歌师兴致浓烈,你一首,我一首,对花枪,比武艺,笑抢歌,开玩笑,戏谑,嗔怪,挑战,PK,好汉当年勇,巾帼不让须眉,歌句往来对砸,大战几百回合。

也唱观音灵验、菩萨显圣。唱花鼓激越的锣鼓咣当和着“噼里啪啦”炸响的鞭炮声,随着香纸袅袅烟雾、烛光闪耀,喧腾着龙潭岩峡谷。朝拜观音,敬仰菩萨,心诚则灵,有求必应,许愿还愿,信不信由你。远近香客,祈愿各异,求功名,盼利禄,愿子嗣,颂康健。

喧腾龙潭岩

从万民山岩顶看龙潭河峡谷,云雾缭绕,千峰竞秀。云雾像遮天大幕,一会儿徐徐拉开,一会儿隐隐闭合。云雾丝丝缕缕,在或隐或露间映现峡谷美景。“南天一柱”“八柱擎天”与挺立将军岩、双双情人柱、根根拴马桩一起,组成一大片神奇的石林。摩天崖、青龙山等为龙潭河增添诸多灵性。峡谷两面村寨人家在云雾间忽隐忽现,鸡鸣犬吠之声都被云雾掩隐。俯瞰峡谷底,龙潭河弯弯绕绕,悠悠流淌。

从悬岩顶下龙潭河谷底,从峡谷底往上望,两边石壁遮天蔽日,峡谷一线天。从悬岩山坳下峡谷底,有一条山路,是召头寨(现召市镇)通往龙山县城入湖北的必经之路,多数路段是人工在绝壁上开凿而成,有些处侧身移步而过,有的地方手抠石嘴小心前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龙山县志》载:龙潭岩旧时为县城通召市要道,上为高山绝壁,下临千仞峡谷,危径一线,贴壁而过……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太平天国军翼王石达开率军经此隘口,睹景生情,题诗石壁:“悬岩勒战马,弯弓射明月。头颅作酒杯,饮尽仇人血。”

龙潭河两边悬崖壁上和岩根脚洞穴很多,有的洞穴半隐在河水中。犀牛洞雾气缭绕,仙人洞深邃莫测,三眼洞洞口像眼睛,硝洞以前总有人熬硝。最大的是黑洞,洞堂宽大,内有七十二岔,弯拐分岔,洞岔相套,入内探寻得携带石灰打上记号,否则找不到返回的路。黑洞曾为石达开将军驻军所用,修筑的工事石墙至今尚存。观览工事遗迹,提起石达开,人们即想起红军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想到红军长征路以及大渡河。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等领导红军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一带为红二、六军团活动地区。1935年,红二、六军团在永顺、龙山、大庸等地受到国民党军三十个师二十多万兵力围剿。中共湘鄂川黔省省委领导机关驻地茨岩塘离龙潭河不过十几公里。也设在茨岩塘的龙山县苏维埃在全县成立了9个区苏维埃、52个乡苏维埃。7月28日,红六军团驰至召头寨(现召市镇),截击国民党陶广二十八军和三十四师顾家齐、周燮卿两旅。王震政委在此役负伤。8月8日,红二、六军团回师龙山,在湾塘重创陶广等部十个团。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两万多人从桑植等地出发长征。红十八师在茨岩塘和兴隆街一带完成牵制任务后,12月8日从茨岩塘出发长征。12月20日,十八师长征受阻,8000人的队伍在召头寨遭国民党军伏击,与国民党两万兵力激战,许多战士牺牲或被俘。师长苏杰率红十七师增援,加入战斗。苏杰师长并两位团指挥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红二军团主力从龙山县城疾驰70里,经洗洛、龙潭河,跑步上新寨坡,增援召头寨。之后,红军与国民党部队在龙潭河、芭蕉坨、红石坎一带进行过几场殊死战斗,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那里的山岗、坡地。

召头寨、茅坪、茨岩塘、兴隆街等地,包括龙潭河峡谷,是被红军将士鲜血浸染的土地。召头寨以及龙潭河两岸,掩埋着一些红军将士的遗体。历年来,茅坪等几个乡镇学校总是组织师生到龙潭河祭扫红军墓,祭奠先烈,继承革命传统。

龙潭河历史文化厚重。峡谷中河水哗哗流响,向后人讲述着英雄事迹和革命传统故事。

幽静的后院

弯弯的龙潭河奔流在茅坪乡和召市镇的山间。龙潭河离茅坪乡政府所在地只有15里。从龙山县城通往召市的古道经过龙潭河。

茅坪乡政府所在地海拔千米,是全县少有的两个高海拔集镇之一。龙山县城在这个县的北端。茅坪是一处山间平缓坡地,缺水缺柴火,从别处修山塘引水供人畜饮用,多年间人们总是翻山下坡十几里到龙潭河峡谷打柴背上坡到家。一个烧柴用水都很不方便的地方,成为一处热闹的集镇,因为地理位置适中,周围四五个乡镇村民都到茅坪赶场。从万民山下山到龙潭河,再上坡,徒步20里到茅坪赶场,只有到召市镇的一般距离。

1958年,永顺经红岩、茅坪至龙山县城公路通车。之后,从茅坪分岔到召市、里耶公路分段逐渐通车。再后来,从茅坪到洛塔、洗车公路通车,茅坪成为从龙山县城到县内各区,从龙山县城出县到省城及省内各地州市的必经之地,茅坪成为县内交通要道重要站点。茅坪旁边的沙子坡庆口坳海拔一千多米,是龙山县城通向山外的瓶颈。每到冬日严寒,公路交通因冰冻受阻,汽车滞留在茅坪。

我们水杉坪曾经是一个乡,后来并入茅坪乡。水杉坪与茅坪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水杉坪地势低洼怕涝,茅坪山地缺水怕旱。水杉坪如同死角,小河潜流,路无出口,不像茅坪处于交通道口。水杉坪人口多,田地少,多年过度开垦,烧柴成问题,建房需用木材,到龙潭河源头米车胡购买。多年前,我曾两次为人家帮白工,到龙潭河源米车胡,肩扛百斤重的木头,翻越十几座山岭,往返六十多里,特别是到水杉坪王家寨那一次,累得半死,是我对龙潭河的最深刻记忆。

进入新世纪,从另外两个方向分别修通龙山县城往东往南的二级公路,出县城经茅坪的汽车减半。接着,分别修通了穿越沙子坡的高速公路隧道和铁路隧道,水杉坪有个高速公路出口,设一个火车站,以前的交通死角成为交通要道。经过茅坪的出山公路渐行渐远,茅坪退而成为幽静的历史后院,车马渐稀。

随着交通的发展,人们出行都改为乘车,以前从万民山经龙潭河到茅坪的小路,从召市经龙潭河到龙山的大路都废弃了。随着用电用气增多和植被的改善,茅坪人不再到龙潭河打柴,离茅坪不远的龙潭河峡谷更为幽静。

龙潭河峡谷是一处新发现的旅游景点,是待开发景区。龙潭河谷现今正在修建水库以及通往水库大坝的公路,两年后可完工。有关方面对龙潭河峡谷作了考察,计划开发龙潭河峡谷,在龙潭岩恢复重建观音洞寺庙,修建跨峡谷索道、悬岩栈道以及上山下山道路,完善旅游设施,打造高等级景区,发展旅游,吸引游客。

往返峡谷底

清明时节,我从万民山翻越山坳口,俯瞰龙潭河峡谷,见识了龙潭岩悬岩宽宽的额头,在观音洞寺庙遗址瞻仰了观音洞生动的笑靥。小暑时节,我从茅坪徒步到龙潭河峡谷,深入谷底,进一步了解龙潭河。

我从茅坪沿着硬化公路徒步4公里,到龙潭河沿的子龙村,踏上正在修筑的水库公路。

两岸青山相对出,峡谷两边山林郁郁葱葱。龙潭河在这里先后接纳了炕头山小河、兴旺河、瓦房河,声势越来越壮大,河水哗哗应山响。

新建公路在子龙村口绕了个“之”字拐,在峡谷半山腰延伸,沿着龙潭河岸山坡一路向下。在这么陡峭的山坡上开凿一条公路,里壁新切十几米高,有的切挖几十米。走到一个小山垭口,一块木牌上写着“前面危险,山体滑坡”。我看了看,心想,我这修筑了五条公路的人,那时候天天在滑坡下打炮眼,清除岩渣,现在路过一下,有什么可担心的!继续往前走。

路段越来越新,凹凸不平。高一脚低一脚的,好奇心驱使着我执著前行。

前面是施工路段,施工人员在这里那里摆放着几个大油桶、发电机、切割机等,还有一些用废的机械零件。在几十米正在施工的路段,一架风钻机,一架打炮眼机,一辆铲车,一辆挖机,机械化施工,就这么十来个施工人员,还不够七八条枪。回想四十多年前我辈修筑公路,一锤一锤打钢钎,一锄一锄挖掏石渣,一担一担挑沙担土,一个一个撬动石头,几人一组往路外抬岩,滚石下山,几千人在荒山野岭铺开,采取的是蚂蚁啃骨头的战术,完全不能与现今相比,现在一台挖机工作量惊人,相当于几千个劳动力。那些工人开着机械,挖机、铲车履带碾压几个来回,路面压实,一边往前掘进,一边路面成形。那十来个工人开着汽车到筑路工地上班,一天完工后坐车回驻地,真个是新时代的机械化建设。

新开公路蜿蜒到水库大坝坝基之下。我一直走到新公路到头的那个“之”字拐的挖机作业处。大块石头,挖机猿臂轻轻一抓就起来,扔向外坎。我观看了一会儿挖机施工作业,然后原路返回。

走了不远,到一个新切山口,彭大哥迎面而来,热情地向我打招呼。

彭大哥是我头一天在茅坪赶场新结识的朋友。他家修建在茅坪的大房屋一层作为市场,每逢赶场天他忙着管理市场,与各位摊主打交道,办手续,收租金。他家几代人居住的彭家寨,坐落在龙潭河峡谷底。我特意到茅坪拜访他,请他介绍龙潭河峡谷。他介绍了不少情况,说如果需要的话,哪天可以给我当向导。我不便耽误他的工夫,婉言谢绝。想不到我进龙潭河的这天与他峡谷相逢,机缘很好,搭上了他们的顺路车返回茅坪。

彭大哥的两个弟弟从县城开车到茅坪,哥儿仨一起回寨子,送点东西,办点事。两个弟弟分别挑着扛着东西,下到峡谷底,涉水过河,走过长长的河滩水道。彭大哥说,他不需要回寨子,就陪着我说话,回答我的提问,这里那里指点、介绍。

龙潭河水库为灌溉、发电而建,还可作为旅游景区开发的水上游乐。坝址选在彭家寨上游两百米处。蓄水以后,大坝以上不远处淹没几条支流汇入区域,水面呈巴掌形。龙潭河水库宽阔的水面,倒映峡谷十八峰以及蓝天白云,宛如龙宫。

顺着新修筑公路外沿往下看,滚石如流,有些石头滚到河中央。彭大哥指给我看,底下这块是他家的承包田,那一块是他栽种的桂花树,都已经被土石方掩埋了,还没有给他家补偿呢。那一处是成片的桤木,一些树被滚石打翻,一些树被水冲,倒卧在河中。

彭大哥比我大四岁,他曾与我的小学同班同学一起上农业中学,我俩有许多共同话题。他们寨子现有五十多人,是一个祖宗发下来的。一百多年前,老祖宗从沅陵搬到这里定居。他们的房子坐南朝北。这一段峡谷河流呈正东西走向,虽然峡谷幽深,太阳出山不太迟,落山不很晚,阳光尚可。人们耕种着沿河两岸田地。两边山坡陡峭,林木葱绿,鸟鸣林间。

峡谷人家外出办事都是步行,往东到子龙大队部8里,到茅坪公社15里。有一年,彭大哥家小弟弟发高烧,天黑,路远,下着大雨,想等天亮后送他上医院,哪晓得,不到天亮,弟弟停止了呼吸。顺着河谷往下,往西拐向北到龙山县城45里,赶场或者办事都是当天往返近百里,两头各走一段黑路。这与我当年到县城当天往返的情况相似。

峡谷人家的生活,很令人难忘的是人民公社时代。上面瞎指挥,一会儿要求栽种那种作物,一会儿要求种这样,种田人无所适从,没有种什么和怎么种的自由,丧失生产积极性,连年减产,生活困难,只有上山挖蕨。比峡谷人家更艰难的是成群的召市人,成年劳动力带着家小,翻越几座山岭,走三十多里到龙潭河,依着河岸偏岩搭一长溜茅棚,整个冬天住在那里,上山坡挖蕨,在龙潭河边打蕨榨蕨、过滤沉淀,摆一长溜大木缸做蕨粑,天天吃蕨粑,苦度饥荒,呈一道苦难的风景线。

偏僻而幽深的龙潭河峡谷,各个朝代都有震惊世界的大事。明代之前在观音洞建庙,万人朝拜,遗留地名万民山。清代石达开将军率领的太平天国军经过这里,西去大渡河。民国时代,红军闹革命,在召头寨、茅坪以及龙潭河一带转战,英勇征战,可歌可泣。人民公社时代,龙潭河峡谷人以及召市人上山挖蕨,峡谷岩罩下的长排茅棚和做蕨粑的遗迹遗留着辛酸。龙潭河水库建成蓄水以后,其他几个朝代的遗迹都在水面之上,唯独挖蕨做蕨粑遗迹被淹没,就像没有发生过似的。艳阳天映照下,穿红着绿的游客们在碧波上划着小船,悠扬地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1]

作者简介

杨盛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