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雲龍潭河(楊盛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雲龍潭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風雲龍潭河》中國當代作家楊盛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風雲龍潭河

深幽百丈的,,龍潭河峽谷,流經龍山縣茅坪鄉召市鎮,向西注入酉水。彎彎河流兩邊,刀切懸岩,壁立如削,石峰高聳,摩鷹盤旋,雲霧繚繞,樹深林密。這裡不僅自然風景獨特,而且人文景觀深厚。

絕壁萬民山

如巨人般挺立的龍潭岩,上下岩壁如刀切。前人在絕壁中間像人體肚臍眼的地方,用石塊壘砌出個兩百多平方米的台地,建了一座一偏水瓦房廟宇。現今廟宇已經不在,石牆高壘,樹木幽深。來到台地上,只見里壁一個洞穴,洞口一人多高,一股清泉從洞中汩汩流出。水流上方,鐘乳石形成的佛龕如同工匠精心雕制,光滑如絲帛的石帳幔內,一尊鐘乳石觀音雕像雍容華貴,體態豐滿,衣裙飄然。大自然的精心傑作,比之人工雕琢毫不遜色,這裡被叫做觀音洞。

觀音佛像並觀音洞的發現之旅,是從山頂上繚山盪過來的。因為沒有文字記載,經過口傳心授,已經說不清楚觀音洞在什麼時代被何人發現。岩壁上本來沒有路,扶樹枝蹬岩縫的人多了,在石壁上敲擊鑿鏨,便成了一條朝佛路。周圍山鄉村民紛紛越過山嶺,艱難攀越,朝拜觀音神佛,希望到達精神追求目標的心情十分迫切。

到懸岩上朝拜觀音的人越來越多。佛龕前鑿鏨出供台,焚香燒紙,敬獻貢品。香煙繚繞、燭光閃爍中朝拜觀音娘娘,敬拜心中的菩薩,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很靈驗的呢!懸岩上的觀音洞前壘砌保坎,平整場地,修建起一偏水瓦房,廊柱懸吊在保坎岩牆外,蓋瓦轉角斜伸空中,窗欞納入山澗雲霧,門框飄繚濃烈香煙。方丈值守,住持操勞一應事務。

觀音洞所在的龍山縣是個一腳踏三省的邊區接壤之地,漸漸的,湖南、湖北、四川諸多州縣民眾紛紛到觀音洞朝拜。朝拜者需要打中伙,路途遙遠者需要歇宿,購買這種那種東西。懸岩上方山坳口刨出平台,修建房舍,建立客棧、飯店,提供食宿。各種商店以及貨攤出售香紙、蠟燭、果品、點心,賣給布匹、幔帳,為四省邊民提供食宿等各種服務,需求旺盛。朝拜鼎盛年代,一天朝佛民眾多達萬人。許願者、還願者、住店的、過路者、祈求功名利祿的人們,流動人口多得很,定居的民眾日益增多,那山那村寨因而叫萬民山。村寨壘砌在懸岩上、山坡上,吊腳樓廊柱懸吊在岩壁,彎彎上翹的瓦角挑掛着絲拉拉的雲霧,俯瞰龍潭河峽谷,眺望兩岸群山。

我小時候聽三表哥四表哥說他們幺姨出嫁到萬民山,那家也是姓田。我和四表哥年少時曾經到卜納洞鄭家寨他們五姨家住過兩宿,幾十年後才抵達這久仰的萬民山。山坳台地上樹林蔥鬱,合抱粗的枇杷樹斜在岩坎上,村民家的吊腳樓古樸,岩板坪壩院子古舊,靠木板壁放置着犁、耙、挖鋤、風車等農具,還有幾捆柴和幾捆干苞谷杆,正堂大門兩邊門框掛着兩塊陳舊的木板對聯,寫的是: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翻越山坳,攀緣石壁,走在到觀音洞的路上,寨上人將一處處遺蹟指給我,這裡是一個屋場,以前曾經是旅店;那裡是一處店面,當年不知有多麼旺盛呢。敬奉觀音鼎盛時期,萬民山上有客棧以及各種商店幾十家。

村民向我們介紹,觀音洞一偏水廟宇在朝拜鼎盛時期香火旺盛,名氣很大,由於世道紛亂,疏於管理,懸岩壁上冬天凝結的冰柱冰掛到春天融化,掉下來砸爛屋頂,年久失修,木柱挑枋腐朽,倒塌損毀。村民曾經想恢復廟宇,但是在抑制信仰的社會氛圍下沒能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自然形成的觀音雕像被砸爛了頭部。近年來,信奉者增多,前來朝拜者眾。考慮到信眾的信仰,也為了發展旅遊,當地準備吸引投資,重建觀音廟。

這一天是二月十九,觀音菩薩生日會。到觀音洞朝拜者有四五百人,來來往往,擠滿了懸崖台地。天上飄着似雲似霧的毛毛雨,絕大多數人沒有打傘,仲春的細雨似乎不濕衣服,只是在頭髮上凝結星星點點晶亮。

有關方面擬開發龍潭河峽谷的旅遊觀光,邀請到在張家界風景區投資開發的實業家到龍潭岩萬民山考察。還邀請到男女兩位歌師,在觀音洞前平台擺開鼓架,敲鑼打鼓唱花鼓,吟唱風景,擴展人氣。大鑼梆梆,小鈸噹噹,皮鼓咚咚,邊鼓輕敲,男女歌師即興編唱詞,內容廣泛:龍潭河峽谷險峻,岩峰高聳入雲,林間鳥語花香,峽谷底河水泛泛,河邊溶洞幽深神秘;峽谷岩峰,不輸張家界;溶洞多,岔道密布,鐘乳石景致非凡,比肩惹迷洞;深厚的人文景觀,同惹巴拉比起來有另外一種底蘊;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男女歌師興致濃烈,你一首,我一首,對花槍,比武藝,笑搶歌,開玩笑,戲謔,嗔怪,挑戰,PK,好漢當年勇,巾幗不讓鬚眉,歌句往來對砸,大戰幾百回合。

也唱觀音靈驗、菩薩顯聖。唱花鼓激越的鑼鼓咣當和着「噼里啪啦」炸響的鞭炮聲,隨着香紙裊裊煙霧、燭光閃耀,喧騰着龍潭岩峽谷。朝拜觀音,敬仰菩薩,心誠則靈,有求必應,許願還願,信不信由你。遠近香客,祈願各異,求功名,盼利祿,願子嗣,頌康健。

喧騰龍潭岩

從萬民山岩頂看龍潭河峽谷,雲霧繚繞,千峰競秀。雲霧像遮天大幕,一會兒徐徐拉開,一會兒隱隱閉合。雲霧絲絲縷縷,在或隱或露間映現峽谷美景。「南天一柱」「八柱擎天」與挺立將軍岩、雙雙情人柱、根根拴馬樁一起,組成一大片神奇的石林。摩天崖、青龍山等為龍潭河增添諸多靈性。峽谷兩面村寨人家在雲霧間忽隱忽現,雞鳴犬吠之聲都被雲霧掩隱。俯瞰峽谷底,龍潭河彎彎繞繞,悠悠流淌。

從懸岩頂下龍潭河谷底,從峽谷底往上望,兩邊石壁遮天蔽日,峽谷一線天。從懸岩山坳下峽谷底,有一條山路,是召頭寨(現召市鎮)通往龍山縣城入湖北的必經之路,多數路段是人工在絕壁上開鑿而成,有些處側身移步而過,有的地方手摳石嘴小心前行,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龍山縣誌》載:龍潭岩舊時為縣城通召市要道,上為高山絕壁,下臨千仞峽谷,危徑一線,貼壁而過……清咸豐十一年(1861)十二月,太平天國軍翼王石達開率軍經此隘口,睹景生情,題詩石壁:「懸岩勒戰馬,彎弓射明月。頭顱作酒杯,飲盡仇人血。」

龍潭河兩邊懸崖壁上和岩根腳洞穴很多,有的洞穴半隱在河水中。犀牛洞霧氣繚繞,仙人洞深邃莫測,三眼洞洞口像眼睛,硝洞以前總有人熬硝。最大的是黑洞,洞堂寬大,內有七十二岔,彎拐分岔,洞岔相套,入內探尋得攜帶石灰打上記號,否則找不到返回的路。黑洞曾為石達開將軍駐軍所用,修築的工事石牆至今尚存。觀覽工事遺蹟,提起石達開,人們即想起紅軍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想到紅軍長征路以及大渡河。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弼時、賀龍等領導紅軍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這一帶為紅二、六軍團活動地區。1935年,紅二、六軍團在永順、龍山、大庸等地受到國民黨軍三十個師二十多萬兵力圍剿。中共湘鄂川黔省省委領導機關駐地茨岩塘離龍潭河不過十幾公里。也設在茨岩塘的龍山縣蘇維埃在全縣成立了9個區蘇維埃、52個鄉蘇維埃。7月28日,紅六軍團馳至召頭寨(現召市鎮),截擊國民黨陶廣二十八軍和三十四師顧家齊、周燮卿兩旅。王震政委在此役負傷。8月8日,紅二、六軍團回師龍山,在灣塘重創陶廣等部十個團。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主力兩萬多人從桑植等地出髮長征。紅十八師在茨岩塘和興隆街一帶完成牽制任務後,12月8日從茨岩塘出髮長征。12月20日,十八師長征受阻,8000人的隊伍在召頭寨遭國民黨軍伏擊,與國民黨兩萬兵力激戰,許多戰士犧牲或被俘。師長蘇傑率紅十七師增援,加入戰鬥。蘇傑師長並兩位團指揮員在戰鬥中壯烈犧牲。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率紅二軍團主力從龍山縣城疾馳70里,經洗洛、龍潭河,跑步上新寨坡,增援召頭寨。之後,紅軍與國民黨部隊在龍潭河、芭蕉坨、紅石坎一帶進行過幾場殊死戰鬥,殷紅的鮮血染紅了那裡的山崗、坡地。

召頭寨、茅坪、茨岩塘、興隆街等地,包括龍潭河峽谷,是被紅軍將士鮮血浸染的土地。召頭寨以及龍潭河兩岸,掩埋着一些紅軍將士的遺體。歷年來,茅坪等幾個鄉鎮學校總是組織師生到龍潭河祭掃紅軍墓,祭奠先烈,繼承革命傳統。

龍潭河歷史文化厚重。峽谷中河水嘩嘩流響,向後人講述着英雄事跡和革命傳統故事。

幽靜的後院

彎彎的龍潭河奔流在茅坪鄉和召市鎮的山間。龍潭河離茅坪鄉政府所在地只有15里。從龍山縣城通往召市的古道經過龍潭河。

茅坪鄉政府所在地海拔千米,是全縣少有的兩個高海拔集鎮之一。龍山縣城在這個縣的北端。茅坪是一處山間平緩坡地,缺水缺柴火,從別處修山塘引水供人畜飲用,多年間人們總是翻山下坡十幾里到龍潭河峽谷打柴背上坡到家。一個燒柴用水都很不方便的地方,成為一處熱鬧的集鎮,因為地理位置適中,周圍四五個鄉鎮村民都到茅坪趕場。從萬民山下山到龍潭河,再上坡,徒步20里到茅坪趕場,只有到召市鎮的一般距離。

1958年,永順經紅岩、茅坪至龍山縣城公路通車。之後,從茅坪分岔到召市、里耶公路分段逐漸通車。再後來,從茅坪到洛塔、洗車公路通車,茅坪成為從龍山縣城到縣內各區,從龍山縣城出縣到省城及省內各地州市的必經之地,茅坪成為縣內交通要道重要站點。茅坪旁邊的沙子坡慶口坳海拔一千多米,是龍山縣城通向山外的瓶頸。每到冬日嚴寒,公路交通因冰凍受阻,汽車滯留在茅坪。

我們水杉坪曾經是一個鄉,後來併入茅坪鄉。水杉坪與茅坪是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水杉坪地勢低洼怕澇,茅坪山地缺水怕旱。水杉坪如同死角,小河潛流,路無出口,不像茅坪處於交通道口。水杉坪人口多,田地少,多年過度開墾,燒柴成問題,建房需用木材,到龍潭河源頭米車胡購買。多年前,我曾兩次為人家幫白工,到龍潭河源米車胡,肩扛百斤重的木頭,翻越十幾座山嶺,往返六十多里,特別是到水杉坪王家寨那一次,累得半死,是我對龍潭河的最深刻記憶。

進入新世紀,從另外兩個方向分別修通龍山縣城往東往南的二級公路,出縣城經茅坪的汽車減半。接着,分別修通了穿越沙子坡的高速公路隧道和鐵路隧道,水杉坪有個高速公路出口,設一個火車站,以前的交通死角成為交通要道。經過茅坪的出山公路漸行漸遠,茅坪退而成為幽靜的歷史後院,車馬漸稀。

隨着交通的發展,人們出行都改為乘車,以前從萬民山經龍潭河到茅坪的小路,從召市經龍潭河到龍山的大路都廢棄了。隨着用電用氣增多和植被的改善,茅坪人不再到龍潭河打柴,離茅坪不遠的龍潭河峽谷更為幽靜。

龍潭河峽谷是一處新發現的旅遊景點,是待開發景區。龍潭河谷現今正在修建水庫以及通往水庫大壩的公路,兩年後可完工。有關方面對龍潭河峽谷作了考察,計劃開發龍潭河峽谷,在龍潭岩恢復重建觀音洞寺廟,修建跨峽谷索道、懸岩棧道以及上山下山道路,完善旅遊設施,打造高等級景區,發展旅遊,吸引遊客。

往返峽谷底

清明時節,我從萬民山翻越山坳口,俯瞰龍潭河峽谷,見識了龍潭岩懸岩寬寬的額頭,在觀音洞寺廟遺址瞻仰了觀音洞生動的笑靨。小暑時節,我從茅坪徒步到龍潭河峽谷,深入谷底,進一步了解龍潭河。

我從茅坪沿着硬化公路徒步4公里,到龍潭河沿的子龍村,踏上正在修築的水庫公路。

兩岸青山相對出,峽谷兩邊山林鬱鬱蔥蔥。龍潭河在這裡先後接納了炕頭山小河、興旺河、瓦房河,聲勢越來越壯大,河水嘩嘩應山響。

新建公路在子龍村口繞了個「之」字拐,在峽谷半山腰延伸,沿着龍潭河岸山坡一路向下。在這麼陡峭的山坡上開鑿一條公路,里壁新切十幾米高,有的切挖幾十米。走到一個小山埡口,一塊木牌上寫着「前面危險,山體滑坡」。我看了看,心想,我這修築了五條公路的人,那時候天天在滑坡下打炮眼,清除岩渣,現在路過一下,有什麼可擔心的!繼續往前走。

路段越來越新,凹凸不平。高一腳低一腳的,好奇心驅使着我執著前行。

前面是施工路段,施工人員在這裡那裡擺放着幾個大油桶、發電機、切割機等,還有一些用廢的機械零件。在幾十米正在施工的路段,一架風鑽機,一架打炮眼機,一輛鏟車,一輛挖機,機械化施工,就這麼十來個施工人員,還不夠七八條槍。回想四十多年前我輩修築公路,一錘一錘打鋼釺,一鋤一鋤挖掏石渣,一擔一擔挑沙擔土,一個一個撬動石頭,幾人一組往路外抬岩,滾石下山,幾千人在荒山野嶺鋪開,採取的是螞蟻啃骨頭的戰術,完全不能與現今相比,現在一台挖機工作量驚人,相當於幾千個勞動力。那些工人開着機械,挖機、鏟車履帶碾壓幾個來回,路面壓實,一邊往前掘進,一邊路面成形。那十來個工人開着汽車到築路工地上班,一天完工後坐車回駐地,真箇是新時代的機械化建設。

新開公路蜿蜒到水庫大壩壩基之下。我一直走到新公路到頭的那個「之」字拐的挖機作業處。大塊石頭,挖機猿臂輕輕一抓就起來,扔向外坎。我觀看了一會兒挖機施工作業,然後原路返回。

走了不遠,到一個新切山口,彭大哥迎面而來,熱情地向我打招呼。

彭大哥是我頭一天在茅坪趕場新結識的朋友。他家修建在茅坪的大房屋一層作為市場,每逢趕場天他忙着管理市場,與各位攤主打交道,辦手續,收租金。他家幾代人居住的彭家寨,坐落在龍潭河峽谷底。我特意到茅坪拜訪他,請他介紹龍潭河峽谷。他介紹了不少情況,說如果需要的話,哪天可以給我當嚮導。我不便耽誤他的工夫,婉言謝絕。想不到我進龍潭河的這天與他峽谷相逢,機緣很好,搭上了他們的順路車返回茅坪。

彭大哥的兩個弟弟從縣城開車到茅坪,哥兒仨一起回寨子,送點東西,辦點事。兩個弟弟分別挑着扛着東西,下到峽谷底,涉水過河,走過長長的河灘水道。彭大哥說,他不需要回寨子,就陪着我說話,回答我的提問,這裡那裡指點、介紹。

龍潭河水庫為灌溉、發電而建,還可作為旅遊景區開發的水上遊樂。壩址選在彭家寨上游兩百米處。蓄水以後,大壩以上不遠處淹沒幾條支流匯入區域,水面呈巴掌形。龍潭河水庫寬闊的水面,倒映峽谷十八峰以及藍天白雲,宛如龍宮。

順着新修築公路外沿往下看,滾石如流,有些石頭滾到河中央。彭大哥指給我看,底下這塊是他家的承包田,那一塊是他栽種的桂花樹,都已經被土石方掩埋了,還沒有給他家補償呢。那一處是成片的榿木,一些樹被滾石打翻,一些樹被水沖,倒臥在河中。

彭大哥比我大四歲,他曾與我的小學同班同學一起上農業中學,我倆有許多共同話題。他們寨子現有五十多人,是一個祖宗發下來的。一百多年前,老祖宗從沅陵搬到這裡定居。他們的房子坐南朝北。這一段峽谷河流呈正東西走向,雖然峽谷幽深,太陽出山不太遲,落山不很晚,陽光尚可。人們耕種着沿河兩岸田地。兩邊山坡陡峭,林木蔥綠,鳥鳴林間。

峽穀人家外出辦事都是步行,往東到子龍大隊部8里,到茅坪公社15里。有一年,彭大哥家小弟弟發高燒,天黑,路遠,下着大雨,想等天亮後送他上醫院,哪曉得,不到天亮,弟弟停止了呼吸。順着河谷往下,往西拐向北到龍山縣城45里,趕場或者辦事都是當天往返近百里,兩頭各走一段黑路。這與我當年到縣城當天往返的情況相似。

峽穀人家的生活,很令人難忘的是人民公社時代。上面瞎指揮,一會兒要求栽種那種作物,一會兒要求種這樣,種田人無所適從,沒有種什麼和怎麼種的自由,喪失生產積極性,連年減產,生活困難,只有上山挖蕨。比峽穀人家更艱難的是成群的召市人,成年勞動力帶着家小,翻越幾座山嶺,走三十多里到龍潭河,依着河岸偏岩搭一長溜茅棚,整個冬天住在那裡,上山坡挖蕨,在龍潭河邊打蕨榨蕨、過濾沉澱,擺一長溜大木缸做蕨粑,天天吃蕨粑,苦度饑荒,呈一道苦難的風景線。

偏僻而幽深的龍潭河峽谷,各個朝代都有震驚世界的大事。明代之前在觀音洞建廟,萬人朝拜,遺留地名萬民山。清代石達開將軍率領的太平天國軍經過這裡,西去大渡河。民國時代,紅軍鬧革命,在召頭寨、茅坪以及龍潭河一帶轉戰,英勇征戰,可歌可泣。人民公社時代,龍潭河峽穀人以及召市人上山挖蕨,峽谷岩罩下的長排茅棚和做蕨粑的遺蹟遺留着辛酸。龍潭河水庫建成蓄水以後,其他幾個朝代的遺蹟都在水面之上,唯獨挖蕨做蕨粑遺蹟被淹沒,就像沒有發生過似的。艷陽天映照下,穿紅着綠的遊客們在碧波上劃着小船,悠揚地唱起: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1]

作者簡介

楊盛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