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崖豆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香花崖豆藤 |
中文名称:香花崖豆藤 拉丁学名:Millettia dielsiana Harms 别称:鸡血藤 界属:植物界、崖豆藤属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亚目:原始花被亚纲、豆亚目 目科:蔷薇目、豆科 亚科:蝶形花亚科 |
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 Harms)是豆科崖豆藤属的植物。攀援灌木,长2-5米。茎皮灰褐色,剥裂,枝无毛或被微毛。花期5-9月,果期6-11月。生于山坡杂木林与灌丛中,或谷地、溪沟和路旁,海拔2500米。
形态特征
羽状复叶长15-30厘米。叶柄长5-12厘米,叶轴被稀疏柔毛,后秃净,上面有沟;托叶线形,长3毫米;小叶2对,间隔3-5厘米,纸质,披针形,长圆形至狭长圆形,长5-15厘米,宽1.5-6厘米,先端急尖至渐尖,偶钝圆,基部钝圆,偶近心形,上面有光泽,几无毛,下面被平伏柔毛或无毛,侧脉6-9对,近边缘环结,中脉在上面微凹,下面甚隆起,细脉网状,两面均显著;小叶柄长2-3毫米;小托叶锥刺状,长3-5毫米。
圆锥花序顶生,宽大,长达40厘米,生花枝伸展,长6-15厘米,较短时近直生,较长时成扇状开展并下垂,花序轴多少被黄褐色柔毛;花单生,近接;苞片线形,锥尖,略短于花梗,宿存,小苞片线形,贴萼生,早落,花长1.2-2.4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花萼阔钟状,长3-5毫米,宽4-6毫米,与花梗同被细柔毛,萼齿短于萼筒,上方2齿几全合生,其余为卵形至三角状披针形,下方1齿最长;花冠紫红色,旗瓣阔卵形至倒阔卵形,密被锈色或银色绢毛,基部稍呈心形,具短瓣柄,无胼胝体,翼瓣甚短,约为旗瓣的二分之一,锐尖头,下侧有耳,龙骨瓣镰形;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离生;花盘浅皿状;子房线形,密被绒毛,花柱长于子房,旋曲,柱头下指,胚珠8-9粒。
荚果线形至长圆形,长7-12厘米,宽1.5-2厘米,扁平,密被灰色绒毛,果瓣薄,近木质,瓣裂,有种子3-5粒;种子长圆状凸镜形,长约8厘米,宽约6厘米,厚约2厘米。花期5-9月,果期6-11月。[1]
生态习性
生于山坡杂木林与灌丛中,或谷地、溪沟和路旁,海拔2500米。[2]
产地分布
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越南、老挝也有分布。[3]
养殖方法
一、简介
香花崖豆藤是一种豆科植物,是一种常见于山坡、公路旁的野生植物,也有一些盆景爱好者会养殖于家中。
二、养护
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我国许多不同环境的地区都有分布,一般都是作为绿化植物出现。它的根系很多,在小苗长出3-4真叶就能喷施1%的复合肥,水分不必过多,浇水时保持见干见湿就可以了。
三、繁殖
它可以使用播种或扦插的方法来进行繁殖,扦插的时候要用老枝条,这样成活率会高一些;播种方法也比较简单,温水中催芽后直接播种就好。[4]
怎么辨别香花崖豆藤
一、叶子
香花崖豆藤的叶子长有羽状复叶,通常长15到30厘米,叶柄长5到12厘米,叶柄长有稀疏的柔毛,有小叶2对,间隔3到5厘米,叶子纸质,呈披针形、长圆形或狭长圆形,长5到15厘米,宽1.5到6厘米,它的先端急促的变尖或是渐尖,偶尔有钝圆形,叶子的基部钝圆,上面有光泽。
二、花朵
圆锥花序顶生,花序宽大,长大约40厘米,花序轴稍微长有黄褐色的柔毛,花朵单生,花冠呈紫红色,旗瓣呈阔卵形或倒阔卵形。
三、果实
荚果呈线形或长圆形,长7到12厘米,宽1.5到2厘米,扁平状,表面密被灰色的绒毛,果瓣很薄,接近木质,长有瓣裂,有种子3到5粒。[5]
药用价值
功效与作用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作用:茎皮纤维可作人造棉、造纸和编织的原料;藤供药用,有行气、扶风、活血的效用;根入药,有舒筋活血的功能,也有杀虫的作用。藤与根含酚性成分、氨基酸、糖类、树脂。功效:活血舒筋;养血调经。主治: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妇女有经不调;痛经;闭经。
用法和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两);或浸酒。
食用禁忌
阴虚火亢者慎用。
毒性
无毒。
附方
1、治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香花崖豆藤30g,黄芪15g,大枣5枚。水煎服。(《中药新用手册》第193页)
2、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香花崖豆藤60~120g,鸡蛋2~4个,8碗水煎成大半碗,每日1剂,长期服用。(《中药新用手册》第194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