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寒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寒冰
[1]
出生 1916
緬甸勃生城
逝世 1957年7月7日
國籍 中國

馬寒冰(1916-1957)[1]原名馬國良,福建海澄縣人。少時在鼓浪嶼英華中學就讀,後赴浙江金華商業學校選修銀行會計,1932年轉入上海滬江大學就讀。曾組織"天竹文藝社",主編《天竹月刊》和廈門《華僑日報》的《天竹》文藝副刊。1937年6月到緬甸,先後任《仰光日報》編輯,《興商日報》總編輯。抗戰爆發後,擔任"緬甸華僑文藝界救國後援會"的宣傳工作。

1938年回國,入陝北公學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期間,參加八路軍文藝工作隊,後調軍委衛生部工作,陪同印度援華醫療隊到太行、晉魯豫、冀中、晉察冀、晉西北等根據地工作。

抗戰勝利後,被調到軍調處執行小組工作。後到三五九旅王震旅長的秘書。曾任後勤部長、宣傳部長,一直隨軍南征北戰。部隊進入新疆後,擔任新疆軍區文化部長兼中共新疆分局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總政文化部文藝處長。1957年7月7日逝世。 主要作品有《中原突圍》、《尼羅河畔》,是歌曲《新疆好》、《我騎着馬兒過草原》的詞作者。

人物經歷

少年時代

馬寒冰,原名馬國良,祖籍海澄縣霞陽村(即今海滄霞陽),1916 年出生於緬甸勃生城,12 歲時從緬甸回國,隨父親回到家鄉廈門,並定居在鼓浪嶼鹿礁路靠海邊的一座房子。

生活雖然清苦,一家人倒也其樂融融。

在緬甸本就從商的父親,在廈門一家商店當賬房先生,一心想把兒子往做生意的方向培養。然而,馬寒冰在鼓浪嶼英華中學讀書時,似乎就對文學藝術表現出獨特的興趣,作為一個中學生,間而在《星島日報》、《華僑日報》發表文章,讓他的同學「小夥伴」們頗是仰慕呢。中學畢業後,他按照父親的意願,考入浙江金華商業學校,選修銀行會計。有一天,父親收到了他的來信,在信中,馬寒冰告訴父親,從商不是他所喜愛,他想轉入上海滬江大學,希望父親能夠支持。

開明的父親嘆了一口氣,回信說,你自己拿主意吧。馬寒冰轉入滬江大學,果然如魚得水,他那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就是在滬江大學打下的基礎。

天竹文藝社

1936 年,抗戰前夜。20 歲的馬寒冰大學畢業回到廈門。回來不久,他就組織了「天竹文藝社」,並出版《天竹》月刊,這本月刊,很快成為當時影響較大的一本抗日文化刊物。生性開朗熱情好客的馬寒冰,簡直把自己在鼓浪嶼的家搞成了「沙龍」,詩人童晴嵐、當時還名叫「許鐵如」的彭沖,都是他家中的常客。

當年11 月,魯迅先生逝世,馬寒冰第一個站了出來,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廈門文化界追悼魯迅大會」,大會通過的「致魯迅家屬的唁電」由他起稿,甚至通過了將「大學路」改為「魯迅路」的決議;同年12 月,馬寒冰接待了從日本台灣抵達廈門的郁達夫,陪郁達夫遊覽鼓浪嶼,一路長談,也成為廈門文壇的一段佳話。

但生活終究需要生計來支撐。


編輯經歷

不久,馬寒冰接到了緬甸英文報《仰光日報》的一份聘書,請他去當編輯。回到緬甸,他發揮所長,把副刊《波光》、《文藝》辦得有聲有色。然而,「不安分」的他又忍不住寫了許多抨擊當地政府壓迫華僑的文章,最後,被報社董事會解職。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件事情讓他在當地華僑中名聲大噪,並受聘為《興商日報》總編輯。


抗敵救國後援會

1937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七七事變」爆發,緬甸文藝界成立抗敵救國後援會,馬寒冰負責宣傳任務,組織義演,籌募救國捐款。

一天,國民黨駐緬甸總領事館來了一個年輕人,要找總領事蔡某,希望他能夠簽發一張回國護照。這位蔡總領事一看,咦,這不是《興商日報》的馬寒冰麼,你要回國幹什麼?

原來,馬寒冰覺得,自己雖然在緬甸為抗戰出力,終不如回到祖國直接參加抗戰更加痛快。然而,他怎麼都沒想到,自己的一腔熱血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蔡總領事聽了他的來意,陰陽怪氣地說:「回國?祖國政府現在要的是錢,不是人。人多得很,你回去幹什麼?」 但氣餒不是馬寒冰的性格。他從報上得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辦了抗日軍政大學和陝北公學,廣招有志抗戰的青年入學,他覺得,機會來了。於是,他向文藝界抗敵救國後援會申請回國,投考延安「抗大」。1938 年初,馬寒冰經香港、廣州到達漢口,與董必武會面。隨後,又從漢口到達西安,坐上八路軍的軍車到了陝北延安。


回國

新的一頁從此翻開了。「自古草原多苦難,如今人人笑顏開!我催着馬兒朝前走,東方的太陽升起來。」

來到延安,馬寒冰發現,他自己人生中新的「太陽」真的升起來了。

一開始,他被安排在陝北公學任宣傳幹事,這是他最擅長的領域,自然是表現非常好,1938 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懷着抗日熱忱的他,多次申請到抗日前線去。正好,印度援華醫療隊要去前線,馬寒冰又懂外語,組織上就派他跟隨援華醫療隊做翻譯工作。他二話沒說,跟着醫療隊一路奔波在冀南、冀中、豫北、豫西、晉察冀、晉西北抗日戰場。

他的優異表現,引起了王震的注意。

從前線回到延安後,馬寒冰被調到軍委衛生部擔任行政工作。然而,畢竟不是醫療專業出身,工作似乎反而不那麼如魚得水了。王震聽到以後,大手一揮,快,把這個人給我調過來!

他正需要這麼一個人,有膽量,有文才,又有工作能力。於是,馬寒冰轉任三五九旅司令部四科(副官處)科長,事實上就是王震的秘書。自此,馬寒冰隨三五九旅南征北戰,從延安到廣東,又從廣東到中原,成為王震的一員愛將。在南下途中,馬寒冰還曾身染重病,王震特意派人把他送到自己的老家瀏陽,讓老母親親自照顧,直到他痊癒。

對老領導的厚愛,馬寒冰自然也是投桃報李。

國共和談期間,馬寒冰隨同王震到武漢,參加由國民黨、共產黨以及美國三方組成的軍調處工作。在戰鬥生涯中,馬寒冰的英語一直沒有丟,熟練的英語口語,讓他在美方和中外記者、進步文化人士中,有了廣交朋友的便利,並藉此宣傳我黨主張,頗受王震的讚賞。

1946 年1 月23 日,軍調處設立的負責調處中原戰事的第九執行小組(漢口小組),在羅山縣城召集國共雙方代表進行談判。 共產黨方面,由馬寒冰陪同王震作為代表,國民黨代表是陳鼎勛和宋瑞珂等人。在談判之前,大家都心照不宣——國民黨30 萬大軍「圍剿」我中原軍區的態勢已經很明顯了,但所謂的「談判」還得進行。

於是,雙方針鋒相對,唇槍舌劍,當然也沒能談出什麼結果來,但場面上確實相當「火爆」。

談判間隙,中共代表團休會,準備離開會場時,王震經過會場外的走廊。這時,人們聽到一陣竊竊私語,原來,是一個國民黨代表,指着王震對身邊的人說:「看到了吧,前邊就是『共匪』頭子王震!」

見慣了這種場面的王震並不以為意,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他自己都沒有想到。

只聽「啪」地一聲,這個國民黨代表的臉上重重地吃了一記耳光!

出手的這個人,一臉憤怒而嚴肅地指着那個國民黨代表,大聲痛斥:「作為抗戰名將的王震將軍,是不允許任何人肆意誣衊的!」

定睛一看,出手的正是看起來文質彬彬的馬寒冰。他怒目圓睜,一時間國民黨眾代表無言以對,吃了耳光的那個人也只能悻悻。王震朗聲一笑,徑自向前走去。

馬寒冰的這一舉動,讓所有人都沒有料到。自此,國民黨代表再也不敢當眾對中共代表有不尊重的言行。後來,有人評價馬寒冰說,文人武膽,了不起!

7f2aa6df0ec74a56aa9f2b5015b50df6_th.png


參考資料: 1. 廈門圖書館

http://www.sohu.com/a/164737015_73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