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嵬悲歌(郭法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嵬悲歌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马嵬悲歌》中国当代作家郭法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马嵬悲歌

此次陕西行,我们走的几乎是当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的逃亡路线:西安(长安)——咸阳——马嵬驿——宝鸡——大散关……

车至马嵬,已是下午时分了,灰蒙蒙的天空上吊着一枚无精打采的太阳。虽是仲春天气,但一场倒春寒似乎要让刚刚复苏的万物冻僵在花开的季节。位于兴平市马嵬坡的杨贵妃墓园,其游人也比想象中的要少,孤零零的墓穴难掩繁花早已落尽后的冷清。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卢龙节度使史思明,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部族组成15万大军,以奉诏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现北京)起兵谋反。叛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河北、河南州县官军望风而逃,山东、山西等大批土地相继沦陷,一场持续七、八年之久的战乱从此拉开了序幕。

渔阳鼙鼓,惊破一帘幽梦。大唐帝国的玄宗皇帝怎么都不敢相信,在他看来最为忠心的安禄山会起来反叛自己;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更无从得知,安禄山这个野性的情人和听话的干儿子怎么会突然变成了一匹残忍贪婪的恶狼?

继东都洛阳沦陷后,至德元载(公元756年)6月,潼关失守,固若金汤的雄关成为叛军长驱直入的通途。6月13日黎明时分,唐玄宗与杨贵妃、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高力士、韦见素、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匆匆驶过延秋门,向西逃窜,惶惶如丧家之犬。李隆基和杨玉环绝对不会想到,这座曾见证过汉代兴衰、南北乱世的城门竟然会成为他们命运的转折点——一个人再也回不来了,另一个人虽然回来,但心却永远地留在了马嵬坡!

这次逃亡的目的地是剑南,那是杨国忠苦心经营数年的根据地,杨国忠的势力盘根错节。

逃亡途中,百姓们听说皇上遇难,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们争相用手抓着吃,一会儿便吃光了。看到皇上落到这步田地,百姓们都忍不住痛哭失声,玄宗亦掩面而泣。

此情此景,让当地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人痛心不已。他对玄宗道:“安禄山包藏祸心,由来已久,曾有人揭发他的阴谋,可陛下常常把检举的人杀掉,使安賊得以逞其奸逆,造成陛下今天颠沛道途。我还记得当年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宁。但后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只知道阿谀取容,因此阙门之外的事情,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早知道会有今天,但宫门九重深似海,区区之心无路上达。如果事情不是落到眼下这一步,我哪有机会见到陛下,当面向您讲这些话呢?”玄宗难掩心中的悔恨:“这都是我用人不明,追悔莫及呀!”

公元756年6月14日,是逃亡生涯的第二天,却是杨玉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李隆基一生中最为悲恸的一天。

这支狼狈不堪的队伍来到了一个让李隆基终生镂骨铭心的地方——马嵬驿。

饥饿像一条巨蟒无情地绞缠着这支垂头丧气的队伍,无边的怒火在禁军将士心中熊熊燃烧。

逃亡队伍中的20余名吐蕃使者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忍饥挨饿的日子,纷纷拦住杨国忠的马头,要求返回吐蕃。正在这时,一拥而上的禁军将杨国忠团团围住,大声喊道:“杨国忠勾结胡人谋反!”

话音未落,一支利箭“嗖”的一声朝杨国忠射来,射中杨国忠的马鞍。杨国忠慌忙奔跑,可禁军将士怎么可能会让他逃脱?一切来的都是那么突然,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和毫无悬念:在禁军将士的刀枪之下,这个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无名官吏,通过投机钻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代权相倒在了血泊中。同时,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及贵妃的姐姐秦国夫人、韩国夫人亦遭屠戮。

玄宗心里很清楚,所谓杨国忠谋反,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当他拄着拐杖缓缓走出驿站大门,看到杨国忠血淋淋的人头时,他知道局面已经完全失控,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抚军士。

玄宗令高力士前去征求众人意见,陈玄礼却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回答道:“杨国忠谋反,贵妃不易陪侍皇上,希望陛下割恩正法!”

杨贵妃的娇媚神态、种种恩爱的场面在李隆基心中浮现。身为国君,如今连爱妃也不能相保,可想而知,他的内心会有着多少煎熬、无奈和激愤!但众怒难犯,混乱的局面随时又会带来难以预料灾难性后果。在高力士、陈玄礼、韦谔等近臣的苦苦催逼之下,玄宗的内心防线终于轰然崩塌,他不禁老泪纵横:“希望你们能让她体面地走。”当李隆基用尽全身的力气说完这句话,老迈的身子一下子便成了一滩烂泥……

驿站外,禁军将士磨刀霍霍,怒目相向;佛堂里,杨玉环泪水涟涟,痛不欲生。杨玉环的要求仅仅是能够苟活于世,可如今那个曾给予过她万千宠爱和富贵荣华的男人连这个如此简单的要求都无法满足。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杨贵妃曾想到了什么?她还记得当初在太真观修道时三清师太的谆谆告诫吗?“欲望之事勿染指,一沾便腐蚀全身;寻理之事勿放松,稍纵便退千里。”“看透该看透的,放下该放下的……”然而,面对种种人生欲望的诱惑,她既无看透,更未放下。她恃宠而骄,与堂兄杨国忠沆瀣一气,干扰朝政,助纣为虐,陷害忠良,朝中上下人神共愤。为拉拢安禄山为政治外援,杨贵妃竟不惜屈身以侍。而她的枕头风又把皇帝老儿吹得五迷三道,使得安禄山气焰日炽,以致尾大不掉、公然谋反。贵妃生于蜀中,喜吃新鲜荔枝。玄宗为满足她的嗜好,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将新鲜荔枝从千里之外的蜀中运到长安,后知岭南所产荔枝更胜蜀中,则每岁令人飞驰进献,人不过宿,马不停蹄,常有人马累死于道途。杨贵妃姐妹兄弟五家相互攀比着修建豪华第舍,一堂之费,动辄千万……

关于杨贵妃的最终结局,千百年来,曾经迷雾重重,各种猜测此起彼伏,不一而足。有人说杨玉环是饮毒酒而死;有人说杨玉环惨遭血腥的杀戮;还有人断言她根本没死,而是远逃日本,隐遁空门;更有甚者,说她最后得道成仙。而正史则众口一词地说杨玉环是自缢而亡,而且有大量史料作支撑。《资治通鉴》记载:“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唐国史补》中载:“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笔者曾阅读过《唐阙史》,记得书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至今记忆犹新:“遂赐贵妃死于古佛庙,以帛缢之,陈尸寺门,既解帛而气复来,遂再缢之,乃绝。”起初杨贵妃并没有被勒死,但被发现后接着再勒。杨玉环的堂兄姐妹已死,参与陈玄礼政变的那些禁军将士心里清楚,如果杨玉环不死,一切皆有翻盘的可能!所以他们也绝对不会给杨玉环留下任何生还的机会

虽然杨玉环的确在“马嵬之变”中死去了,但很多人总是难以接受这样一位绝代佳人在马嵬驿不幸遇难的残酷现实,难免会生出无限遐想。而这种种假设和推测,只不过是世人对香消玉殒的杨贵妃一种缅怀和追思罢了。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初四,在瑟瑟寒风中,李隆基经过30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令他魂牵梦萦的长安,此时帝国的皇帝早已经不再是他,而换成了他的儿子李亨(唐肃宗)。

李隆基已经无欲无求,但他心中却始终牵挂着一件事。当年因情势所迫不得已草草掩埋了爱妃,如今他要隆重地进行迁葬。孰料他的提议却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只好暗中派遣心腹宦官秘密改葬。我们今天看到的,便是迁葬后的坟墓

杨贵妃墓园依山而建,呈阶梯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民国二十五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所题的七个金色大字“唐杨氏贵妃之墓”。杨贵妃墓呈半球形,塚高3米。杨贵妃墓原为土塚,相传墓上封土香气袭人,用墓上的封土搽脸,可使肌肤变得细腻白嫩,其土被称之为“贵妃粉”。于是,游女们纷纷前来取土,使得封土被大量带走。为保护墓塚,遂以青砖包砌。墓后有一座高约6米的杨贵妃大理石塑像,墓塚东侧碑廊里刻有历代文人骚客的题咏,西侧长廊里题写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长恨歌》……

那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时任盩厔(今作周至)县尉。这天,白居易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途经贵妃墓,三人聊到李杨之爱,不禁又是一番唏嘘感叹。王质夫端起酒杯向白居易敬酒:“乐天先生是一位多情的诗人,才思敏捷,何不把明皇和贵妃的故事进行润色加工,以垂不朽呢?”于是白居易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长诗。陈鸿是一位小说家,因受白居易启发,遂写成传奇名篇《长恨歌传》,与白居易的诗一起流传下来。白居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那深情的咏唱,已成为称颂爱情的千古名句,也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加鲜明地活在人们心中。

无论对大唐帝国,还是普通百姓来说,安史之乱都是一个历史拐点。一场大乱带走了大唐帝国的活力和生机,从此大唐盛世便成过往。安禄山兴兵作乱,未必有什么崇高动机,但满足自己的食色之欲,注定是诱发祸心的发酵剂。诚然,杨国忠的上位与杨玉环有着必然的关系,但如果把战乱的责任一股脑地都推卸到她的身上,也显然有失公允。把一个王朝的衰亡仅仅归结于红颜祸水之上,那只不过是糊弄百姓的、不负责任的推脱。唐玄宗的荒淫腐化、姑息养奸,以及宦官的擅权、藩镇的跋扈、朝廷的党争才是加速大唐帝国衰亡的助推器。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曾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一个个相继落幕,但历史却不会因他们的离去而停止思索…… [1]

作者简介

郭法章,字令典,出生于河南省新密市,1978年12月参军,服役于海军东海舰队,1996年12月转业至郑州,历职于乡镇委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