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凤西国民中学
历史
凤西国中,自1970年12月19日奉台湾省高雄县政府教育局核准创校,指定温兴春先生担任首届校长。
2010年因应升格改制为“高雄市立凤西国民中学”。
2019年8月现任校长林建志履新,传承历任校长之治校精神,积极重视正常教学、生活教育与品德教育,强调带好每一位学生。
更致力推展凤西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生活等各项特色,希望能培养五育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
让全校师生更活泼有劲,校园更充满活力,师生的绩效表现更加突显,使凤西国中成为莘莘学子的乐园、洁净的教育圣地。
历任校长
首任校长 : 温兴春
第二任校长: 钱金涛
第三任校长: 郑松炎
第四任校长: 林福星
第五任校长: 黄隆正
第六任校长: 刘和平
第七任校长: 黄白兰
第八任校长: 林月盛
第九任校长: 向永乐
第十任校长: 林建志
校队
行政单位
校长室
- 校长:林建志
教务处
- 教务主任:洪丽君
- 教学组长:吴佩真
- 注册组长:周正义
- 设备组长:杨茂雄
- 资讯执秘:王乔民
学务处
- 学务主任:侯勇光
- 训育组长:张文秋
- 生教组长:蔡金珊
- 体育组长:许仕青
- 卫生组长:郭信志
总务处
- 总务主任:许家铭
- 事务组长:赖高文
- 出纳组长:陈素美
- 文书组长:
辅导室
- 辅导主任:赖玉卿
- 辅导组长:李文蕙
- 资料组长:柯家桦
- 特教组长:刘夏玲
人事室
- 人事主任:李宛儒
- 助理员:李渝莀
会计室
- 会计主任:黄丽芬
- 助理员:伍姮桦
学校
学校(或称学院) 是一种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学环境的机构,并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增进对学生的知识和价值体系。现时,大部分国家设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时更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学生需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分类因文化和制度而异,但可以总括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一般为儿童而设,提供基本教育。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后,通常会就读中学。最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可成为“大学”或“专科学校”。
在这些主要学校类型外,在某些国家的学生可能会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前后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年幼儿童而设,在小学教育前就读。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中学生可选择就读大学、职业学校、专科学院或神学院。某些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另类学校,接受有别于主流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另类教育。
学校也可分为政府营运和私人营运的学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够提供某种教育方法或课程时设立。某些私立学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时,作出额外教育,如基督教学校、伊斯兰学校、佛教学校等。为成人而设的学校更提供专门教育,如军事学校、商学院,等。另类学校更包括在家学校和线上学校等,使教学可以脱离传统校舍。
历史
学校教育的目的
常见的分级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学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阶段前的教育机构,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园和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学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这个机构来管理的。
在北美,学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机构,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园、小学、中学(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据招生的学生年龄及地区而定)、高中、学院、大学及研究生院。在美国,从幼稚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来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见的分类
在英国及北美,学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运作管理的机构,不一定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系统的一部份。学校可以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例如:经济学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学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于某类学生而设立,如特殊学校、聋哑人士学校等。
批评与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制机制。
学校(尤其是威权体制教育的学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欢学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学校或其他另类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学,或参与非学校教育机构,而不去上学。
动物学校
动物学校是训练动物的机构,有些学校训练一般的生活常规,有些则教导专业的导盲技术。
现代学校
校园设施
参考文献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