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关税局马公支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高雄关税局马公支关 |
---|
'粗体文字'高雄关税局马公支关,中华民国财政部关务署政府机构,隶属高雄关高雄机场分关,正式名称财政部关务署高雄关高雄机场分关离岛派出课离岛四股,其办公厅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马公商港区,肇建于台湾日治时期明治39年(1906年),民国89年(2000年)经公告为历史建筑。[1]
沿革发展
日治时期
1895年(大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28年),大清帝国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群岛主权易帜予日本帝国。日本帝国统治台湾之初,为管控台湾各处港口交易状况,仅开放基隆港、淡水港、安平港、打狗港从事贸易活动,但此政策却导致台湾各地民生物资供应不足的状况,台湾总督府遂于明治30年(1897年)另外开放八处“特别输出入港”,澎湖的妈宫港亦在其列。左|缩略图|230x230像素|紧邻港口海滨的妈宫城小南门与南侧城墙。]]明治31年(1898年)台湾总督府设置“安平税关妈宫出张所”,负责管理澎湖地区报关业务,首任所长为藤村好之,于11月15日上任。明治34年(1901年)改制为“安平税关妈宫支署”。 日本初领澎湖,因妈宫城城墙伫立妈宫港埠区,船只货运装卸作业不便,且原置城内的税关厅舍狭隘,尔后明治40年(1907年),澎湖厅决定拆除妈宫城南侧城墙,并将拆卸的土石进行填海造港,在妈宫港分别构筑陆军栈桥、海军栈桥和商用栈桥,又在海埔新生地建造一系列新建筑,诸如要塞、市场(启明市场)、货物堆积场、兵器修理厂等,关税局的办公厅亦在此一时期兴建。 明治39年(1906年),安平税关妈宫支署办公厅落成,位址于妈宫商用码头东侧(今马公市中正路与中山路交叉口),为一砖造且具两层楼高暸望塔楼的建筑物,建地面积约一千六百馀平方公尺,被视为澎湖地区最早的洋式官方建筑。
明治44年(1911年)后,澎湖妈宫港总共有三条航线行经,分别为通往基隆港、高雄港,以及与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的贸易,故当时妈宫港可谓日本、台湾本岛和中国大陆三方贸易的中间港暨转口站。 妈宫税关几经改制,机构名称时有变动,大正九年(1920年)间,台湾总督府的第八任台湾总督田健治郎(任期:1919-1923)推动行政区域改制,将“妈宫”改易为“马公”},税关地名代称沿用迄今。昭和19年(1944年),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简化组织、提升行政效率,该年元月一日将基隆关、高雄关并入港务局,马公税关降级为马公出张所,末代所长职仅有两位,分别是奥山政雄与中村长藏。
监视署
明治33年(1900年),基于港口取缔目的,以及对往来中国大陆、台湾海域间的船只征税,4月15日于今西屿乡外垵村设置“渔翁岛税关监视署”;明治35年(1902年)10月1日,又于今望安乡将军澳屿设立“八罩岛税关监视署”,上级单位皆为马公支关。
许玉河根据〈台湾日日新报〉资料,日本政府鉴于台湾税关监视署已达20处,为节省经费故,在大正12年(1923年)2月1日废止望安庄的“八罩岛税关监视署”。不过,郑绍裘撰于《澎湖县县定古迹高雄关税局马公支关调查研究与修护计画》中,另载废止时间为大正13年(1924年)7月1日。 昭和12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大日本帝国与国民政府领导的中华民国展开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政府因此颁布澎湖港区与中国沿海岸口通商的禁令,连带影响澎湖税关业务限缩,渔翁岛税关监视署在昭和17年(1942年)11月1日被奉令撤销。
中华民国时期
!年份 !机关全名 !备注 !来源 |- |民国34年(1945年) !(交接状态) |10月份接收马公出张所,编制归属“台南关”。 | rowspan="7" |民国35年(1946年) ! rowspan="3" |财政部台南关马公支关 |2月25日完成接收马公支关、正式办工,首任长官为何傑生(主任职)。 |- |民国38-52年 (1949-1963年) |逢大陆地区沦陷、两岸贸易断绝,马公港贸易萧条,支关业务限缩。 |- |民国54年(1965年) |原“渔翁岛税关监视署”房舍及土地面积39.47坪出售,西屿乡民洪启育以新台币5万5004元购入。 |- |民国81年(1992年) !财政部关务署高雄关税局 稽查组巡缉七股马公办公室 |9月23日机关组织变更,马公支关改隶“高雄关税局”,主任改为股长职。 |- |民国86年(1997年) !财政部关务署高雄关税局 稽查组督察课督察四股驻马公办公室 |编制更易。 |- |民国102年(2013年) !财政部关务署高雄关 高雄机场分关离岛派出课离岛四股 |1月份组织改造,高雄关下设10个单位,澎湖地区隶属高雄机场分关。
建筑结构
民国93年(2004年),根据曾文吉建筑师事务所发表的《澎湖县县定古迹高雄关税局马公支关调查研究与修护计画》一书所载,今马公支关建筑约分两时期不同阶段建成:
- 第一阶段兴建于明治39年(1906年),整体采用承重墙系统结构,墙体材料为硓𥑮石,包含瞭望塔楼、业务办公室、仓库办公室、会客室及值日室等第一阶段建筑物皆为硓𥑮石构筑,外墙部分则以洗石子装修和灰泥、油漆粉刷,今则以鹅黄色漆料涂刷呈现。
- 第二阶段因文献缺乏纪录,无法得知确切增建年代,透过调查仅得知储藏室、烟毒犯室为第二期建筑,采用砖造承重墙构造,壁体厚度约3.6公分,叠砌方式为英式砌法,外墙亦以洗石子装修,内部隔间则为厚度约20公分的木板夹泥墙,表面施以白灰粉刷。
因马公支关建筑结构为承重墙构造系统,故门、窗之外型和设计会受到墙面受力影响。其建物梁柱四周砌筑斜柱,柱头则以西洋风格的涡卷形修饰;门廊立面采用拱门式设计,办事处窗台可对外打开,方便民众洽公。在门窗开口部分,乃采用方形造型,砌法则采取弧拱式、平拱式两种砌法。而屋顶风格偏向日式,马公支关办公室、仓库之“寄栋造屋根”(类似歇山顶),而暸望塔楼则为“宝形造屋根”(类似尖顶)之设计,其馀部分主体仍多为西洋风格。
澎湖县文化局于2006年12月1日出版《澎湖耆老口述历史记录》
相关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