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鲜香绵滑的墨鱼花生粥,女人的滋补粥

粥,作为我们的日常主食,它的好处很多,制作简单、能滋补、易消化、养肠胃。且五谷肉菜皆可入粥,营养丰富。而大米粥:对五脏的调养作用较为均衡,适合绝大部分人群。墨鱼干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等多种物质,是人们喜爱的佳肴。还因为墨鱼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优点,是女性理想的滋补保健食品。花生有着丰富的食虽然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花生性甘,温,无毒。具有润肺,治燥咳,反胃等功效。这里要做的就是煮一碗墨鱼花生粥,这是一款开胃消食、补血滋阴、补虚强身的粥,适合一般人群经常服用。

墨鱼花生粥的用料

  • 金龙鱼臻选稻香米60克
  • 墨鱼干30克
  • 花生50克
  • 葱1条
  • 姜两片
  • 盐适量
  • 胡椒粉适量
  • 香油几滴
  • 水1升

目录

墨鱼花生粥的做法

  1. 【主料】金龙鱼臻选稻香米60克,花生米50克,墨鱼干30克,葱一条,姜三片,油适量,盐适量,胡椒粉适量,水1升。
  2. 金龙鱼臻选稻香米精选五常五优稻米,颗粒均匀晶莹剔透,米香清香。熬出的粥米汤浓稠,米粒酥烂,软绵绵的,入口即滑,米香浓郁,清淡适口。
  3. 花生米提前几个钟头浸泡。花生米比较难煮粉烂,所以要提前浸泡。
  4. 取金龙鱼臻选稻香米60克淘洗干净。如果想缩断熬煮时间,也可以提起一两个小时浸泡泡。
  5. 米与花生一起下锅,倒入大概1升的水,滴上几滴食用油或香油。水量一次加足,这土锅 是1升的容量,敞开盖子熬煮的,水分流失比较多。 先盖上盖子,开大火煮开。注意看着,别溢锅了。
  6. 煮开后敞开盖子中小火熬煮,煮的过程要多搅拌搅拌,撇去浮沫。
  7. 把粥煮到差不多开花后,倒入墨鱼丝。 温馨提示:开始煮粥的时候把墨鱼干用温水浸泡一会,清洗干净后切成丝。
  8. 把粥熬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后,放入姜丝,稍煮一下。
  9. 最后调入适量的盐和胡椒粉即可。
  10. 葱花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加不加哈! 起锅咯,可以开动啦!这道粥非常的绵滑鲜香,既有墨鱼的香还有自然的米香和花生香,非常好吃。
  11. 日常多给家人熬熬这碗粥,是非常不错的。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和五脏等的功效。
  12. 来上一碗吧![1]

花生百科:

花生(學名:Arachis hypogaea)又名落花生臺灣話稱花生為「土豆」。花生為甚麼又叫「落花生」?花生大約在清明前後開花,花雖小但泛著的淡雅的銘黃色。花謝之後,受精的子房會垂落入砂土內,約在夏至結成莢果。花生是花落所生,這是落花生名稱的由來。由於它營養價值高,吃了延年益壽,故又被稱為「長壽果」,花生因為根部有「根瘤菌」共生,可以保留住土壤裡大量的氮氣,因而使花生果實因飽含蛋白質而飽滿圓滾。花生的種子含豐富的脂肪(約50%)和蛋白質(24-36%)蛋白質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幾種胺基酸,故營養價值甚高,可直接作為食物,或提取食用花生油。榨油後的麩餅,為良好的家畜飼料及農作物的優質肥料。此外花生根部有豐富的根瘤,能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素。花生紅皮含有纖維質、蛋白質脂肪多酚類等營養物質,有補血、改善貧血症狀的功效。

營養成分

花生含有水份、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A維生B6維生E維生K、及礦物質鈣、鐵等營養成分,可提供八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膽鹼胡蘿蔔素、粗纖維等有利人體健康的物質,營養價值絕不少於牛奶雞蛋或瘦肉。花生的果實上,有一層紅紅的外皮,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維生B2及可以用來止瀉的單寧成分,所以吃花生時,搓掉外皮,實為可惜。[2]

一般人以為花生是屬於燥熱、易上火的食物,其實花生本身是甘潤的,只是在炒製過程,加太多鹽分或其它香料,才使它變得燥熱。所以花生最好僅以微火烘乾或曬乾,若用生花生直接紅燒、燉煮,則功效更佳。值得注意的是,花生若保存不當,易發霉或導致黃麴毒素污染,吃了可能致癌,不可不慎。此外,花生含油脂特多,患有腸胃疾病或皮膚油脂分泌旺盛、易長青春痘的人,不宜大量食用。[3]

食療效果

預防心血管疾病

花生含不飽和脂肪酸膽鹼卵磷脂等營養成分,可增加毛細血管的性,預防心臟病、高血壓、腦溢血的產生,防止膽固醇在血管沈澱、堆積而引起動脈硬化。花生殼含有木犀草素及B谷甾醇,可降血壓、降血脂。

防治出血性疾病

花生具有止血功效,其外皮含有可對抗纖維蛋白溶解的成分,可改善血小板的質量,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功能,可用於防治血友病、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手術後出血、癌腫瘤出血及腸胃、肺、子宮等內臟出,也有防治的功效。

防治皮膚病

花生具強化表皮組織及防止細菌入侵的功用,可用於防治皮膚老化濕疹乾癬及其它皮膚病。

益智延壽 =

花生含有一般雜糧少有的膽鹼、卵磷脂,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記憶力及神經系統的作用,可益智、抗衰老、延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