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嘴燕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鸥嘴燕鸥 |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Gelochelidon nilotica 目/科/属 鸻形/鸥/噪鸥 迁徏状态 过境鸟 普遍性 不普遍 体长/体重 33-43cm/130-300g |
别名:鸥嘴噪鸥,雌雄同型。虹膜黑褐色。嘴黑色、厚实短。脚黑色。
- 繁殖期成鸟
- 前额、头顶至后枕黑色。
- 肩、背及翼上淡灰色。其馀部分为白色。
- 非繁殖期
- 头上转白色,留下眼后黑色点斑。
- 飞行时,外侧初级飞羽为黑褐色。停栖时翼尖超出尾羽。
栖地&习性
海滩和沙丘,盐沼,制盐厂,人造岛,河流和河豚的繁殖。
常单独或小群活动,飞行缓慢。会轻掠水面或于泥地捕食,甚少俯冲入水捕食。
繁殖
在欧洲约5月至6月产卵,在库拉索岛约5月中旬,在巴西C岛6月,在阿根廷12月。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最不关注)。
鸣声
飞行时常见的呼叫是带略微混浊的“ kay-wek”声。
外观相似性
普通燕鸥体型较小,嘴细长,脚较短,尾羽分叉较深,外侧尾羽外缘黑色。停栖时翼尖与尾羽差距不大。繁殖期体下染紫灰色。minussensis亚种嘴红色,先端黑色,脚红色。
红燕鸥体型较小,嘴细长,脚较短,尾羽分叉较深。停栖时翼尖超出尾羽甚长。初级飞羽内侧有白边。繁殖期体下较白染粉红色。嘴红色,先端黑色,脚红色。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G. n. nilotica (J. F. Gmelin, 1789) – 欧洲南部和非洲西部(南部至毛里塔尼亚,东部至突尼斯),东部至中东,哈萨克斯坦和北部印度次大陆至特贝卡利亚和东北中国(内蒙古东北); 冬天从热带非洲穿过波斯湾到印度。
- G. n. affinis (Horsfield, 1821) – 中国E&SE中国(渤海湾沿岸;福建东北部福州,广东省);冬季主要是东南亚,有些则延伸到西印度洋次大陆,东南可能延伸到澳大利亚。
- G. n. aranea (A. Wilson, 1814) – 从新泽西州(罕见的纽约)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美国海岸,也到古巴,巴哈马和波多黎各,并沿墨西哥海岸稀疏到达尤卡坦州;沿中美洲海岸和南至巴西和秘鲁。
- G. n. vanrossemi Bancroft, 1929 – 加利福尼亚州的W USA(沿海平原和索尔顿海),S到W的墨西哥(北下加利福尼亚州和锡那罗亚,甚至S到Tehuantepec海湾),在阿拉斯加记录了孤立的繁殖(delta of Copper R);冬天到厄瓜多尔。
- G. n. gronvoldi Mathews, 1912 – 从法属圭亚那(Cayenne)S到东北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海岸和河谷。
- 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可能是gronvoldi或aranea或未描述的种族。[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gull-billed tern,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