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肠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鹅肠菜 | |
---|---|
图片来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317510&sid=1392883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鹅肠菜 汉语拼音:é Chánɡ Cài |
目录
鹅肠菜
鹅肠菜,中药名。为萱藻科植物鹅肠菜Endarachne binghamiae J.Ag.的藻体。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甲状腺肿、淋巴结肿、肺结核。[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鹅肠菜
拼音名:é Chánɡ Cài
别名:脚皮菜、鸡肠菜、黑昆布、小海带、野海带、脚白菜、鹅蛋菜、簸箕菜、面筋菜、土海带、海带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ndarachne binghamiae J.Ag.
来源
药材基源:为萱藻科植物鹅肠菜的藻体。
采收和储藏
冬、春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藻体暗褐色,幼体颜色较浅,一般高10-30(-50)cm,丛生,扁平,叶片状,宽2-4cm,有时可达6cm,中上部略宽大,顶端钝圆,成熟时顶端常腐蚀,叶基呈楔形。体外皮层为排列整齐的椭圆形细胞组成,内含色素体;内皮层细胞较大、脆壁较厚;髓部为厚壁分枝丝状体交织构成。成熟藻体自外皮层细胞长出众多配子囊,排列成栅状,肉眼可见配子囊群呈深褐色的成片斑块,分布于整个藻体。固着器小盘状。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风浪不太大的内湾中、低潮带的岩石上。
资源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台湾、福建、广东沿海较多。
性状
性状鉴别
藻体红褐色至灰褐色,皱缩扭曲成团。水浸展平后,呈扁平带状,绿褐色,长10-30cm,有的长达50cm,宽2-4cm,可达6cm,先端常腐溃残缺。藻体表面有时可见深褐色斑块状的配子囊群。固着器小盘状,柄短小。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
含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D-甘露醇(D-mannitol),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及大褐马尾藻甾醇(saringosterol),24-甲基胆甾-5,25-二烯-3β-醇(24-methylcholesta-5,25-dien-3β-ol)。褐藻酸(alginic acid),粗蛋白,甘露醇(mannitol),钾,碘等。
性味
咸;寒
归经
肝;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甲状腺肿;淋巴结肿;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漳浦县志》:“鹅肠菜生海石中,长四、五寸,其薄如带,色黄。”[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