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鵝腸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鵝腸菜
t0146078ce8d5bf433e.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317510&sid=139288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鵝腸菜

漢語拼音:é Chánɡ Cài
別名:腳皮菜、雞腸菜、黑昆布、小海帶、野海帶、腳白菜、鵝蛋菜、簸箕菜、麵筋菜、土海帶、海帶絲
性味歸經:味咸、性寒;歸肝、肺經
功能: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主治:甲狀腺腫、淋巴結腫、肺結核

鵝腸菜

鵝腸菜,中藥名。為萱藻科植物鵝腸菜Endarachne binghamiae J.Ag.的藻體。具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的功效。主治甲狀腺腫、淋巴結腫、肺結核。[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鵝腸菜

拼音名:é Chánɡ Cài

別名:腳皮菜、雞腸菜、黑昆布、小海帶、野海帶、腳白菜、鵝蛋菜、簸箕菜、麵筋菜、土海帶、海帶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ndarachne binghamiae J.Ag.

來源

藥材基源:為萱藻科植物鵝腸菜的藻體。

採收和儲藏

冬、春季採收,曬乾。

原形態

藻體暗褐色,幼體顏色較淺,一般高10-30(-50)cm,叢生,扁平,葉片狀,寬2-4cm,有時可達6cm,中上部略寬大,頂端鈍圓,成熟時頂端常腐蝕,葉基呈楔形。體外皮層為排列整齊的橢圓形細胞組成,內含色素體;內皮層細胞較大、脆壁較厚;髓部為厚壁分枝絲狀體交織構成。成熟藻體自外皮層細胞長出眾多配子囊,排列成柵狀,肉眼可見配子囊群呈深褐色的成片斑塊,分布於整個藻體。固着器小盤狀。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風浪不太大的內灣中、低潮帶的岩石上。

資源分布:我國東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台灣福建廣東沿海較多。

性狀

性狀鑑別

藻體紅褐色至灰褐色,皺縮扭曲成團。水浸展平後,呈扁平帶狀,綠褐色,長10-30cm,有的長達50cm,寬2-4cm,可達6cm,先端常腐潰殘缺。藻體表面有時可見深褐色斑塊狀的配子囊群。固着器小盤狀,柄短小。質堅韌,不易折斷。氣微腥,味咸。

化學成分

含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24-亞甲基膽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D-甘露醇(D-mannitol),磷脂酰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及大褐馬尾藻甾醇(saringosterol),24-甲基膽甾-5,25-二烯-3β-醇(24-methylcholesta-5,25-dien-3β-ol)。褐藻酸(alginic acid),粗蛋白,甘露醇(mannitol),鉀,碘等。

性味

咸;寒

歸經

肝;肺經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主甲狀腺腫;淋巴結腫;肺結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漳浦縣誌》:「鵝腸菜生海石中,長四、五寸,其薄如帶,色黃。」[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鵝腸菜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鵝腸菜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