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山为邻(傅建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山为邻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黄山为邻》中国当代作家傅建国的散文。

作品欣赏

黄山为邻

身为皖南山区土生土长的一位60后民工,我对徽州的向往,尤其是对黄山的仰慕由来已久,个中缘由多半是因为故乡陵阳镇之南阳湾与徽州在地理位置上属于邻居关系。故乡不少村庄至今仍保存着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和祠堂,虽说在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为的毁坏,剩下一些零零散散的建筑物在规格上不及宏村和西递那么的完整有气派,但徽州风情依然清晰可见,与徽州历代相关的人文典故依然有迹可寻,在故乡的土地上依然弥漫着徽州历史文化的韵味与气息……

二十多年前,网络上QQ和博客刚刚盛行的时候,鄙人也赶时髦申请了一个QQ号,并且在新浪网注册了个人博客,在跟风为自己取个别致而心怡的网名时,“徽州游子”一词自然而然地从脑海里蹦了出来。早在2009年,知晓“京台高速”已经通车后,于是,我一改之前从台州、杭州、绍兴、广德、宣城回青阳的线路,而是从青田、丽水衢州、休宁、黄山的线路回归故里陵阳镇辖区南阳湾。犹记得当年春节期间,当我开启自驾游模式载着家人车至休宁路段、平生第一次看见高速路上沿途路牌出现“徽州”字样时,我内心竟然是那么地激动万分,大有投进久违的情人的怀抱里那份惊喜。后来,在温州与故乡之间奔波往返时的次数多了,黄山和徽州就成了必经之地。百度导航明确无误地显示:故乡陵阳镇与汤口(黄山风景区北大门)仅为38公里。我终于为自己骨子里的徽州情结,以及故乡与黄山和徽州之间的邻居关系,找到了准确的大数据之依据。

其实,与黄山为邻,早在童年的记忆里就有了清晰的认知。

故乡南阳湾自古被称之为九华山南大门,而位于南阳湾西侧6.5公里处的三十六岗,则属于青阳、石台、贵池三县交界处。三十六岗北岭下的五里冲,其山谷的溪水为南阳湾三溪源头之一,而三溪之水途径六都(雍溪)缓缓流向黄山脚下的太平湖……故乡与徽州一衣带水,涓涓三溪水在岁月的长河中唱着动听的赞歌。

在三十六岗大山深处,从前有一座茅草屋,那是外婆的家。早春和晚秋时节,天气晴好的日子,站在三十六岗之巅向东南方向眺望,云雾缭绕之间,隐约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有一年清明,为迎合乡村风俗做香花粑,我和外婆在三十六岗采摘香花(鼠曲草)时,外婆告诉我说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如小船般的一座座山峰就是黄山……

上小学的时候,记得校长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黄山风景区域地图,常常吸引着我的眼球。出于孩童的好奇心,以及根据在三十六岗山巅观望到的黄山印象,我在空白的练习本上,不厌其烦的涂鸦着“黄山松石图”。黄山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份愉悦的心情及天真的童趣。

当然,少年我画黄山风景图也并非完全是凭空想象,我是有实景作为参照物的。同属皖南山区,松树和岩石,故乡层层叠叠的山峦随处可见,而黄山峰老家也是有一座的,它名叫尖山。尖山是俗称,象形名词。村里先前有位老先生说它在古代叫“栖霞”峰,但无确切的资料考证。尖山,从南阳湾老街正面看,它像一座巨大无比的“盾”;从东山或洪子岭南北两个侧面看,它像一枚锋利的“矛”;如果站在一天门或三十六岗岭头上远观,它更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天然石笋,傲然挺立于九华山之南群山环抱之中,独而不孤。当然,尖山像“矛”也好,像“”和“石笋”也罢,它的本质特征是光秃秃的岩石及形态与黄山诸峰特别神似。换句话说,尖山拥有黄山的灵气,注目尖山貌似见识了三分黄山的模样。因此,老家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大意是说黄山原本有100座峰,但实际却只有99座,缺失的一座峰就是坐落在南阳湾的尖山……

美好的传说之所以经久不衰,难道仅仅是故乡先民们拿尖山与黄山攀缘?非也!而是故乡村居环境与徽州之间的商贸交往渊源颇深,而尖山恰好是彼此之间一个标志性的地标。

记得十八岁那年,刚刚学会了篾匠手艺的我,需要配备一把刮篾的刀。刮篾刀呈瓦形,区别于月亮形的剖篾刀,煅铸技术要求比较高,本土的铁匠师傅表示无能为力。故里背后村小卖部店主陈鸿庆老先生表示,有机会他带我至屯溪老街转一转,保证我不仅能够买到满意的刮篾刀,还能一饱屯溪老街的眼福。在谈及与屯溪老街相关的往事时,一向沉默寡言的陈老先生那双耷拉的眸子突然放出一丝动情的亮光来……原来,陈氏家族祖上从前是在徽州屯溪老街开当铺、做买卖的商人。陈老先生还是在屯溪出生的呢!那些年,我走村串户为乡村人家编箩编筐时,与一些老人闲聊时便得知,旧时,陵阳所村和南阳湾梅田村等陈氏家族,不少家庭的祖辈们早先都是徽州府一带的比较知名的商人,甚至还有人从屯溪起家,将生意做到了上海、和扬州。只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昔日的故乡徽商们从屯溪到上海,到扬州打拼的经历和故事渐渐成为了传说。

如今网络时代,资讯发达,看世界各地风光,哪怕风景有多美,也只不过是一笑了之。然而,每每浏览到与黄山、徽州相关的景观图文时,目光就会凝视或自动聚焦,心中就会升腾起一股莫名的自豪感;尤其是宏村和西递,即便是至今都没有实地旅游过,但只要一看到与此地相关的网页,面对那一幢幢由庄重典雅的徽派建筑为主体而构建的小山村,一种熟悉而又亲切的感慨便在心中油然而生,仿佛前世就一直在此地生活着。童年的记忆里生我养我的村庄,供我读完小学的梅田村祠堂和祠堂大门正对面不远处的孝子牌坊,以及年轻做篾匠手艺时在各个村庄供我编织篾器的场所,——传承着陈、鲍、章、宁等姓氏文化的宗族祠堂,处处都弥漫着徽州的情境和气息。譬如:坐落在尖山脚下所村七队、至今保存完好的太平山房,这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陈氏家族宗词,灰墙黛瓦,气宇恢宏;三进天井,飞檐雕栋……它不仅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系列之一,还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我在想,自己之所以每每从徽州故里找到前世今生的乡愁,正是缘于记忆中的故乡各个村落里,那些宗祠和居民老屋所构成的徽派建筑文化底蕴,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我的成长。我甚至认为我血液里流淌着的文学细胞,向来都是受徽州文化气息的滋润而得以激活和延续。

与黄山为邻,一个人的徽州情结,其实就是故乡情结的延伸和继续;与黄山为邻,乃之吾辈此生幸运也。从小受徽州文化气息的熏陶,使这辈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文都将身心端正,受益无穷…… [1]

作者简介

傅建国,1963年5月生,安徽青阳人,现居温州。曾务农,代课,做篾匠。长期从事皮革销售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