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人稱「干」,與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傳說我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山海經》中有關於「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描寫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揮舞不停的雄姿。陶淵明為此寫詩讚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為一種「主衛而不主刺」的衛體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到唐代時,盾改稱「彭排」[1]。宋代時正式稱「牌」。明清兩代沿襲宋習,稱牌而不再稱盾。

簡介

盾,用於進攻時防禦。文獻中也稱為「干」,可以掩蔽身體,防衛敵人的兵刃矢石的殺傷………….....

通常和刺殺格鬥類兵器,如等配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製作,表面塗漆,形狀多呈長方形或上窄下寬的梯形,長度一般不超過三尺。其中又分為步兵用的步盾和車兵用的子盾(小盾)。到了春秋(乃至戰國),盾仍然以木和皮革為材料製作,但其形狀卻有較大的變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對稱的雙弧形,表面塗漆,並常繪有精美的花紋,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寬約45厘米。當時,盾作為軍中主要的防護器具,車戰時用專人執干,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禦戰中,城頭上溫設盾櫓,防禦敵人自城下射上來的飛石和箭。

盾是一種手持的防護兵器。古代將士在作戰時,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體,防衛敵人刃矢石的殺傷,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擊殺敵人,二者配合使用。

古代的盾種類很多,形體各異。從形體上分有長方形、梯形、圓形、燕尾形,背後都裝有握持的把手。手持的盾牌一般不超過三尺長。春秋戰國時,戰車上專門有人執盾,以遮擋矢石。城頭上多設盾櫓,作為守城護具。騎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漸漸趨於小型靈便、堅固耐用,而「鴻門宴」上,壯士樊噲使用鐵盾將交戟門前的衛士撞倒在地,這種鐵盾則是一種重盾。

盾牌按製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銅牌、鐵牌等。其中用木和革製作盾牌的歷史最長,應用也最普遍。商周時期,盾多用於車戰和步戰,用木、革製做或者用藤條編制的盾是軍隊中的重要防衛武器。這時的盾,形狀近似長方形,前面鑲嵌青銅盾飾,有虎頭、獅面等,個個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藉以恐嚇敵人,增強盾牌的防護效能。有一種木盾特別流行,頂上有雙重弧花紋,呈長方形,表面塗漆,並繪有精美的圖案。藤牌也是軍隊中常用的一種盾牌。最早出產於福建明代中葉傳人內地。藤牌是採集山上老粗藤製作的,一般編製成圓盤狀,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圓徑約三尺,重不過九斤,牌內用藤條編成上下兩環以容手臂執持。這種藤牌,編制簡單,使用輕便,加上藤本身質堅而富有伸縮性,圓滑堅韌,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傳入內地之後,很快便成為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

明代大將戚繼光十分重視盾牌的使用。他非常善於量才用兵,選拔「少壯便捷」的士兵擔任藤牌手,「健大雄偉」的壯士則當長牌手。步戰時,他指揮隊伍,前面「二牌並列,狼筅(xiǎn音顯)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後[2]。」

(狼筅是一種簡易的長兵器,多刃多層,具有刺、砍、鈎叉等多種功能。)戚繼光還命令伍長,手持挨牌在前,其餘士兵按鴛鴦陣緊隨在牌後 (挨牌是一種近似倒梯形的長牌, 上下兩緣呈弧形彎曲,高約5尺,寬約1尺多,用輕而堅硬的木頭做成)。這種鴛鴦陣法,既科學又嚴密,曾經在抗倭戰鬥中屢建奇功,大顯神威。

明代還發明過能與火器並用的多種盾牌。這種盾牌不同於以往的是既能防禦又能攻擊,且威力很大。可以說它是古代的「坦克」。這類新式武器,有許多響亮的稱呼:神行破敵猛火刀牌、虎頭火牌、虎頭木牌、無敵神牌等。這種牌是用生牛皮製成,內藏火器。戰鬥時,牌手持牌掩護士兵前進,先向敵人噴火,火焰噴射二三丈遠,足可抵擋強兵十餘人。「虎頭牌」內藏猛箭一二十枚,臨敵時,突然發射,以殺傷敵兵。明代最大的一個牌後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戰時,可施放火焰,阻止敵騎兵的衝擊,又能掩護士兵免受箭槍射殺,還能數面神牌相連,迅速布成城牆,阻擋敵兵進攻。這些與火器並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視頻

盾相關視頻

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為何打仗時還要瘋狂射盾
古代的防禦武器「藤甲盾」,原來長這樣,你們見過嗎

參考文獻

  1. 古代最佳防護兵器——盾牌 ,搜狐,2017-10-11
  2. 戚繼光陣法,道客巴巴,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