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山為鄰(傅建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山為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黃山為鄰》中國當代作家傅建國的散文。

作品欣賞

黃山為鄰

身為皖南山區土生土長的一位60後民工,我對徽州的嚮往,尤其是對黃山的仰慕由來已久,箇中緣由多半是因為故鄉陵陽鎮之南陽灣與徽州在地理位置上屬於鄰居關係。故鄉不少村莊至今仍保存着徽派建築風格的民居和祠堂,雖說在上個世紀60至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人為的毀壞,剩下一些零零散散的建築物在規格上不及宏村和西遞那麼的完整有氣派,但徽州風情依然清晰可見,與徽州歷代相關的人文典故依然有跡可尋,在故鄉的土地上依然瀰漫着徽州歷史文化的韻味與氣息……

二十多年前,網絡上QQ和博客剛剛盛行的時候,鄙人也趕時髦申請了一個QQ號,並且在新浪網註冊了個人博客,在跟風為自己取個別致而心怡的網名時,「徽州遊子」一詞自然而然地從腦海里蹦了出來。早在2009年,知曉「京台高速」已經通車後,於是,我一改之前從台州、杭州、紹興、廣德、宣城回青陽的線路,而是從青田、麗水衢州、休寧、黃山的線路回歸故里陵陽鎮轄區南陽灣。猶記得當年春節期間,當我開啟自駕游模式載着家人車至休寧路段、平生第一次看見高速路上沿途路牌出現「徽州」字樣時,我內心竟然是那麼地激動萬分,大有投進久違的情人的懷抱里那份驚喜。後來,在溫州與故鄉之間奔波往返時的次數多了,黃山和徽州就成了必經之地。百度導航明確無誤地顯示:故鄉陵陽鎮與湯口(黃山風景區北大門)僅為38公里。我終於為自己骨子裡的徽州情結,以及故鄉與黃山和徽州之間的鄰居關係,找到了準確的大數據之依據。

其實,與黃山為鄰,早在童年的記憶里就有了清晰的認知。

故鄉南陽灣自古被稱之為九華山南大門,而位於南陽灣西側6.5公里處的三十六崗,則屬於青陽、石台、貴池三縣交界處。三十六崗北嶺下的五里沖,其山谷的溪水為南陽灣三溪源頭之一,而三溪之水途徑六都(雍溪)緩緩流向黃山腳下的太平湖……故鄉與徽州一衣帶水,涓涓三溪水在歲月的長河中唱着動聽的讚歌。

在三十六崗大山深處,從前有一座茅草屋,那是外婆的家。早春和晚秋時節,天氣晴好的日子,站在三十六崗之巔向東南方向眺望,雲霧繚繞之間,隱約有千軍萬馬奔騰之勢。有一年清明,為迎合鄉村風俗做香花粑,我和外婆在三十六崗採摘香花(鼠麴草)時,外婆告訴我說那一眼望不到邊的如小船般的一座座山峰就是黃山……

上小學的時候,記得校長辦公室里懸掛着一幅黃山風景區域地圖,常常吸引着我的眼球。出於孩童的好奇心,以及根據在三十六崗山巔觀望到的黃山印象,我在空白的練習本上,不厭其煩的塗鴉着「黃山松石圖」。黃山畫得像不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擁有一份愉悅的心情及天真的童趣。

當然,少年我畫黃山風景圖也並非完全是憑空想象,我是有實景作為參照物的。同屬皖南山區,松樹和岩石,故鄉層層疊疊的山巒隨處可見,而黃山峰老家也是有一座的,它名叫尖山。尖山是俗稱,象形名詞。村里先前有位老先生說它在古代叫「棲霞」峰,但無確切的資料考證。尖山,從南陽灣老街正面看,它像一座巨大無比的「盾」;從東山或洪子嶺南北兩個側面看,它像一枚鋒利的「矛」;如果站在一天門或三十六崗嶺頭上遠觀,它更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天然石筍,傲然挺立於九華山之南群山環抱之中,獨而不孤。當然,尖山像「矛」也好,像「」和「石筍」也罷,它的本質特徵是光禿禿的岩石及形態與黃山諸峰特別神似。換句話說,尖山擁有黃山的靈氣,注目尖山貌似見識了三分黃山的模樣。因此,老家一直流傳着一個傳說:大意是說黃山原本有100座峰,但實際卻只有99座,缺失的一座峰就是坐落在南陽灣的尖山……

美好的傳說之所以經久不衰,難道僅僅是故鄉先民們拿尖山與黃山攀緣?非也!而是故鄉村居環境與徽州之間的商貿交往淵源頗深,而尖山恰好是彼此之間一個標誌性的地標。

記得十八歲那年,剛剛學會了篾匠手藝的我,需要配備一把刮篾的刀。刮篾刀呈瓦形,區別於月亮形的剖篾刀,煅鑄技術要求比較高,本土的鐵匠師傅表示無能為力。故里背後村小賣部店主陳鴻慶老先生表示,有機會他帶我至屯溪老街轉一轉,保證我不僅能夠買到滿意的刮篾刀,還能一飽屯溪老街的眼福。在談及與屯溪老街相關的往事時,一向沉默寡言的陳老先生那雙耷拉的眸子突然放出一絲動情的亮光來……原來,陳氏家族祖上從前是在徽州屯溪老街開當鋪、做買賣的商人。陳老先生還是在屯溪出生的呢!那些年,我走村串戶為鄉村人家編籮編筐時,與一些老人閒聊時便得知,舊時,陵陽所村和南陽灣梅田村等陳氏家族,不少家庭的祖輩們早先都是徽州府一帶的比較知名的商人,甚至還有人從屯溪起家,將生意做到了上海、和揚州。只不過隨着歲月的變遷,昔日的故鄉徽商們從屯溪到上海,到揚州打拚的經歷和故事漸漸成為了傳說。

如今網絡時代,資訊發達,看世界各地風光,哪怕風景有多美,也只不過是一笑了之。然而,每每瀏覽到與黃山、徽州相關的景觀圖文時,目光就會凝視或自動聚焦,心中就會升騰起一股莫名的自豪感;尤其是宏村和西遞,即便是至今都沒有實地旅遊過,但只要一看到與此地相關的網頁,面對那一幢幢由莊重典雅的徽派建築為主體而構建的小山村,一種熟悉而又親切的感慨便在心中油然而生,仿佛前世就一直在此地生活着。童年的記憶里生我養我的村莊,供我讀完小學的梅田村祠堂和祠堂大門正對面不遠處的孝子牌坊,以及年輕做篾匠手藝時在各個村莊供我編織篾器的場所,——傳承着陳、鮑、章、寧等姓氏文化的宗族祠堂,處處都瀰漫着徽州的情境和氣息。譬如:坐落在尖山腳下所村七隊、至今保存完好的太平山房,這座具有300多年歷史的陳氏家族宗詞,灰牆黛瓦,氣宇恢宏;三進天井,飛檐雕棟……它不僅屬於典型的徽派建築系列之一,還是國家級文保單位。

我在想,自己之所以每每從徽州故里找到前世今生的鄉愁,正是緣於記憶中的故鄉各個村落里,那些宗祠和居民老屋所構成的徽派建築文化底蘊,悄無聲息地滋潤着我的成長。我甚至認為我血液里流淌着的文學細胞,向來都是受徽州文化氣息的滋潤而得以激活和延續。

與黃山為鄰,一個人的徽州情結,其實就是故鄉情結的延伸和繼續;與黃山為鄰,乃之吾輩此生幸運也。從小受徽州文化氣息的薰陶,使這輩子無論是做人,還是做文都將身心端正,受益無窮…… [1]

作者簡介

傅建國,1963年5月生,安徽青陽人,現居溫州。曾務農,代課,做篾匠。長期從事皮革銷售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