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河船夫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主標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黄河船夫曲
作词 光未然
谱曲 冼星海
出自 《黄河大合唱》
歌曲时长 03:20
类别 混声合唱
音乐风格 劳动号子


《黄河船夫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是一首混声合唱。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它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讴歌了中华民族顽强斗争、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1]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黄河大台唱》, 在抗战岸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交爱国教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英载的精神力量利引族个生,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乏的认同,而到了和呼年代,它犹如一应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骋庄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封族傲入的艺术财富。[2]


创作背景

1938年10月30日一早,诗人光未然所在的抗敌演剧队趁着晨曦未露启程,准备从那里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那时,东渡的唯一通道是壶口下游的圪滩渡口。抗敌演剧队一路攀登高,临近中午时分,忽听雷声滚滚而来。响晴的天儿,哪里来的雷声?这时,赶牲口的老乡手指向东方,这响声来自山那边的壶口。他们从顶峰曲折下行了一段路程后,看见在远处的黄河上笼罩着大团翻滚不停的水雾……这里的黄河被横阻的山峡断成了上下两节,原来较宽的河面突然被挤在仅有几丈宽的峡口里,向下直奔狂泻,响声震天动地。[3]


第二天上午,抗敌演剧队登上了渡船。这时只听得一声吆喝,40来个打着赤膊、肤色棕黄发亮的青壮年“扑通”、“扑通”地从岸上跳进水里,把渡船推向河水深处。他们的动作矫健敏捷,有秩序,有纪律,就像一支即将投入战斗的军队。渡船始终朝东北方向溯游上行。行进中,只见桨手和舵手们随着划桨的节奏,一呼一应地呼喊着低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曲又一曲的船工号子给了抗敌演剧队无限的力量,在最惊险的时刻,队员们已把仅存的恐惧之心抛到了九霄云外。从宜川到黄河东岸,光未然和抗敌演剧队员们徒步翻山越岭、渡过黄河……


11月1日正午前后他们渡过了黄河。这时,光未然就和抗敌演剧队的负责人兼指挥邬析零交谈起来,讨论当时流传着的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体裁形式问题。交谈之中,光未然忽然问起什么是“康塔塔”?邬析零回答说他也没有听过“康塔塔”,只是把在书本上看到的有关情况作了介绍——“康塔塔”是欧洲宗教音乐中篇幅最长的声乐曲之一,它的中译名是大合唱……几十年后邬析零回忆说:诗人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刻提出什么是大合唱问题?答案是肯定的,《黄河大合唱》这时已开始在光未然的心中酝酿。


光未然和冼星海 图片来自中国军网

1939年1月,抗敌演剧三队到了延安。此前,光未然在吕梁山行军时不慎坠马,造成左臂骨折,他是坐在担架上到的延安,一到延安他就被直接送进了延安边区医院。2月26日冼星海到医院看望光未然,老朋友相见,其兴奋之状、欢愉之情溢于言表。畅谈中,冼星海透露了想与光未然再度合作,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其实早在1938年下半年,光未然就准备要写一部通过黄河场景抒写民族苦难、斗争与光明前景的长篇朗诵诗《黄河吟》。这时冼星海提出要合作一部大型诗乐作品,当然是一拍即合。不过,当时光未然因骨折无法动笔,于是就由他口授着《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请抗敌演剧队的其他同志记录整理。


5天之后,光未然托人从医院带来了刚刚脱稿的《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词。3月11日晚上,在月光映照下的一个宽敞的窑洞里,冼星海坐在窑洞靠门边的位置上,光未然坐在靠窗户的椅子上。诗人面前有一张桌子,桌子上面那几盏菜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中的词稿。他首先大略说明了歌词的创作动机、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结构。在场的抗敌演剧队的队员们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脸上也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光未然为大家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抗敌演剧队成员的心也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内顿时一片安静。顷刻间,掌声响彻了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起来,他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冼星海拿走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躲进了他那挖在“鲁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山坡上的小窑洞里,大家开始焦急地等待。


临走前,冼星海再三叮嘱,要尽快向他详细介绍渡黄河时的实况。第二天,邬析零就去给冼星海介绍了有关黄河的情况。那天,邬析零和冼星海交谈了4个多小时,交谈的中心话题是抗敌演剧队在壶口渡河时的所见所闻,一说到当时的情景,冼星海总是要他反复地叙述和描绘。当他模仿哼唱船工号子时,冼星海更是聚精会神地仔细倾听。可是,那时40来个船夫自然的劳动呼声,没有唱词,没有旋律,光凭着一个人的哼唱怎么能够完美表达呢?于是邬析零边哼边解释,还不时站起来用手比划动作……正当他忙得身体沁出汗水时,冼星海忽然好像有所感悟,赶忙拿起铅笔在纸上飞快地记下了一连串的音符。


3月31日,邬析零从冼星海手中拿到《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那是用白粉莲纸抄写的,由冼星海夫妇手工装订成册,打开看字迹清晰秀丽,通篇一字不涂,一字不改,每个字都写在规定的位置上。就这样,在那间小土窑里,在那盏摇曳着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灯下,一次诗和乐的完美的结合,分娩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歌曲歌词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nbsp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乌云哪,遮满天!

               波涛哪,高如山!

               冷风哪,扑上脸!

               浪花哪,打进船!

               划哟~~

               咳哟!

               伙伴哪,睁开眼!

               舵手哪,把住腕!

               当心哪,别偷懒!

               (念)拼命哪,

               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咳哟!

               划哟!划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咳哟!咳哟!

               (笑声)哈哈哈哈~~

               【稍慢从容】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哪,安一安,

               气哪,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哟!划哟!

               嘿!划哟!

               嘿!嘿!



歌曲鉴赏

《黄河船夫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

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

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4]


艺术成就

壶口岸边唱响《黄河大合唱》  图片来自宜川县人民政府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 ,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力量,及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 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黄河大合唱》 艺术成就是全方位、深层次。水平的。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体,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管弦乐队伴奏。中西合璧,和谐统一 的音乐,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黄河大合唱》 是民族音乐经典作品之-。根据《黄河大台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经郎朗等钢琴家的出色演奏,使其响遍全世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荣与骄傲。[5]


在作曲家一生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中,该作品堪称扛鼎之作,散发着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黄河大合唱》既是诗,也是乐,它以多姿多彩的审美品格,为我们标示了一个将文学美与音乐美融合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的榜样! 它同时也成为了一座至今令我们仰望而无法逾越的丰碑!


郎朗曾说过:《黄河》应成为世界性作品。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 ,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想必这首曲子的影力和号召力是多么的触动人心,促使人奋发前进,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作者简介

词作家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6]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7]


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


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1949年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2002年1月28日逝世。年享89岁。


主要作品

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 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等。


曲作家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声乐套曲作品。


1920年,先入岭南大学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演奏过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在学习期间,他做过打字员、教员,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维持生活、保证学习。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学小提琴。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学院学小提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在院刊上发表《普通的音乐》的论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的民主思想。


1935年秋,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他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将全部精力贡献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诜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冼星海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全部音乐创作 图片来自搜狐快讯


1938 年春参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并与张曙共同负责抗战音乐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芦沟桥》《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为参加电影配乐工作离开延安去苏联。


1945年,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疗,病榻上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中国狂想曲》后,病逝他乡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悼念他的挽幛上亲笔写下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题词。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多首。数量多、影响广的是群众歌曲,其中有进行曲体裁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芦沟桥》《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性与鼓动性为- -体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等。他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聂耳同志的革命音乐传统,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他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愧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热爱的音乐家。[8]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9]


《黄河大合唱》曲目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10]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音乐壮阔、热情、深切。第一段唱黄河的雄姿,第二段赞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颂民族精神的发扬。这个乐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绪更为凄凉,诉叙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采用乐段反复的结构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锣鼓伴奏的某些手法,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运用大小调和变化节拍,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写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音乐欣赏

钢琴协奏曲《黄河》

CCTV音乐厅 >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演奏:郎朗[11]


视频

《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指挥:俞峰 朗诵:徐涛

郎朗、甄子丹、梁俊晟钢琴合奏《黄河船夫曲》


严良堃指挥中央乐团黄河大合唱 《黃河船夫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