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花岗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是为了纪念于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黄花岗起义中英勇牺牲的72位烈士而修建。除了七十二烈士墓之外,墓园内还陆续地修建了王昌墓、邓仲元墓、冯如墓、潘达微墓、史坚如墓和杨仙逸墓。
历史
七十二烈士尸骨由潘达微收葬,他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三‧二九起义失败后,购得东郊红花岗,改原地名为黄花岗,是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最初该处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此后,黄花岗之名沿用至今。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广州国会非常会议议长林森募得侨资赞助。早期墓园为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马尾松[1]。
1921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又查72烈士之外,尚有14名烈士死于黄花岗起义,共86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1924年,大本营军政部与广东省长公署保护墓园布告:大本营军政部及广东省长公署奉孙中山大元帅训令,以《布告第一一号》文,由军政部长程潜及广东省长廖仲恺联合签署发布。公布划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地界范围:
“东至二望岗(今黄花岗剧院后方一带),西至广州模范监狱及永泰村(今华侨新村一带),南至东沙马路(今执信中学一线),北至墓后田塘(今动物园西门外),已划为七十二烈士坟园。嗣后应概行禁止在界内附葬。其在于界内之民间旧坟,亦限于布告后三个月内另行择地迁葬,以崇先烈,各宜凛遵,毋得玩违于咎此布。”
现时墓园内仍存有刻有全文的石碑,落款时间为1924年2月。上述范围也说明了为何先烈路有如此多的革命志士的墓地。
墓园落成后不久,有人认为,整个结构像公园式,因内有茶亭、水池、音乐台等游乐设施,有失庄严,建议改为坟场式;纪功坊上的自由神,是外国人崇拜的偶像,不宜用在纪念七十二烈士的坟场中。因此在1930年5月,广东省政府第五届委员会第78次会议议决重修黄花岗坟园计划。改建工程分三期进行,最大工程有二:纪功坊上的自由神像换成国民党党徽;改建墓道,开辟正南大墓道,正面大路入口处建筑一座宏伟古朴的牌坊,上嵌孙中山1921年所题“浩气长存”四字,作为正门,原来的大门改为侧门。整个改建工程至1937年3月竣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广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并扩建了该陵园,并命名为黄花岗公园。潘达微墓于1951年自模范监狱旁迁入;范鸿泰墓于1958年自先烈路二望岗迁入。
196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城市的发展,道路的开拓,本来广袤而完整的七十二烈士墓园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把一个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压缩为一个不大的“公园”。
1985年,黄花岗公园以“黄花浩气”成为羊城八景之一。2002年7月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2]之一——黄花皓月。
1994年墓园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墓园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墓园被评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墓园入选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
视频
黄花岗公园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搜狐,2019-04-04
- ↑ 羊城八景的千年递变 ,搜狐,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