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齊白石」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日联合绘画展 名扬东瀛
行 27: 行 27:
 
==='''傳統中國畫新高峰'''===
 
==='''傳統中國畫新高峰'''===
 
 他留下畫作3萬餘幅、詩詞3000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再印製行世齊白石是造詣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齊白石的繪畫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都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從民間畫工轉變為文人畫家,齊白石將富有農民生活氣息的民間藝術情趣融進文人畫中,這不僅擴展了文人畫表現的題材,而且也更新了文人書的藝術境界,開創了具有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的寫意花鳥畫的新篇章。
 
 他留下畫作3萬餘幅、詩詞3000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再印製行世齊白石是造詣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齊白石的繪畫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都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從民間畫工轉變為文人畫家,齊白石將富有農民生活氣息的民間藝術情趣融進文人畫中,這不僅擴展了文人畫表現的題材,而且也更新了文人書的藝術境界,開創了具有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的寫意花鳥畫的新篇章。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rEZrb3y-o}}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rEZrb3y-o}}
  
=='''两妻伴白石 情深意也濃'''==
+
==传统宗法之内 真情存在==
 +
长在中国宗法制乡村的齐白石,对于人际关系,首重孝亲、家和、敬老慈幼;在外则重宗族及同乡、同门之谊,尊师爱生,恪守信义。
 +
==='''两妻伴白石 情深意也濃'''===
 
 齐白石有两个妻子。他与两个妻子都有很深的感情,两个妻子相处也很融洽。原配妻子陈春君,自幼嫁到齐家,成年后才与齐白石"圆房" ,是个典型的湖南农家女子。齐白石五十多岁以前的家,多亏有她支撑。齐白石晚年写有回忆诗《葡萄架下说说往事》:山妻笑我负平生,世乱身衰重远行。年少厌闻难再得,葡萄阴下纺纱声。可以反映齐白石和陈春君生活的艰辛和他们之间的情感。
 
 齐白石有两个妻子。他与两个妻子都有很深的感情,两个妻子相处也很融洽。原配妻子陈春君,自幼嫁到齐家,成年后才与齐白石"圆房" ,是个典型的湖南农家女子。齐白石五十多岁以前的家,多亏有她支撑。齐白石晚年写有回忆诗《葡萄架下说说往事》:山妻笑我负平生,世乱身衰重远行。年少厌闻难再得,葡萄阴下纺纱声。可以反映齐白石和陈春君生活的艰辛和他们之间的情感。
  
 
 齐白石的第二位妻子胡宝珠,是陈春君为夫君北上定居而亲选的"副室"。陈春君去世后,扶为"继室"。胡也是一位蔑匠的女儿,虽然比齐小许多,但身体总不太好。她以病身服侍齐白石,陪齐度过了从民国确立以及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等湖南到北京定居的变迁。齐白石对她很有感激之情。这从《慰姬人》一诗中可以体现出来:笑嘻患难总相同,万里孤舟一老翁。病后清癯怯风露,夜深窗隙纸亲封<ref name="萨本介2001">{{cite book|author=萨本介|title=齐白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764PAQAAMAAJ|year=2001|publisher=河北教育出版社}}</ref>。
 
 齐白石的第二位妻子胡宝珠,是陈春君为夫君北上定居而亲选的"副室"。陈春君去世后,扶为"继室"。胡也是一位蔑匠的女儿,虽然比齐小许多,但身体总不太好。她以病身服侍齐白石,陪齐度过了从民国确立以及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等湖南到北京定居的变迁。齐白石对她很有感激之情。这从《慰姬人》一诗中可以体现出来:笑嘻患难总相同,万里孤舟一老翁。病后清癯怯风露,夜深窗隙纸亲封<ref name="萨本介2001">{{cite book|author=萨本介|title=齐白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764PAQAAMAAJ|year=2001|publisher=河北教育出版社}}</ref>。
 +
==='''「悔乌堂」印 思父母'''===
 +
齐白石刻了至少三枚"悔乌堂"印。有诗注云:「家山百劫,庐墓久违,愧不如乌。」并刻了一方印章「悔乌堂」。应人征题,又写出「黄泉碧落总范范,反叫甫追思泣两行」的句子<ref name="朗紹君1997">{{cite book|author=朗紹君|title=齊白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Qa0pAQAAIAAJ|year=1997|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
  
==''' 「悔乌堂」印 思父母'''==
+
「悔乌堂」印 中,怉含着 齐白石 的浓醇亲情。他早年生活清贫,与父母妻子一道艰难度日,晚年定居北京后生活渐趋富裕,七十三岁时由北京南行返家,祭扫先人坟墓。归来 悔乌堂 ,心责自己未尽好孝道。日记云:「乌乌私情,未供一饱,哀哀父母,欲养不存 」他想到:乌鸦小鸟 成犹能反哺母鸟 而自己身为 未能 养父母 遂感寝食不安 故几次 「悔乌堂」 印以自慰 表示后悔自己不能像乌鸦 反叫甫 那样孝顺父母<ref name=" 虢筱非2001">{{cite book|author= 虢筱非|title= 白石 印艺|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2Frf742bZ_EC&pg=PA112|year=2001|publisher= 广西美术出版 |isbn=978-7-80625-975-7|pages=112–}}</ref>。
齐白石刻 了至少三枚" 悔乌堂 印。长 在中国宗法制乡村的齐白石 对于 际关系 首重 亲、家和、敬老慈幼;在外则重宗族及同乡、同门之谊 尊师爱生 恪守信义。诗后注云: 「家山百劫,庐墓久违,愧不如乌。」并 了一方印章 「悔乌堂」。 第二天应人征题,又写出「黄泉碧落总范范, 反叫甫 追思泣两行」的句子<ref name=" 朗紹君1997">{{cite book|author= 朗紹君|title= 白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Qa0pAQAAIAAJ|year=1997|publisher= 天津杨柳青画 社}}</ref>。
 
  
  「悔乌堂」印中,怉含着 齐白石 的浓醇亲情。他早 生活清贫 与父母妻子 道艰难度日,晚 定居北京后生活渐趋富裕 七十三 岁时 由北 南行返家 祭扫先人坟墓。归来刻「悔乌堂」印 心责自己未尽好孝道 日记云: 「乌乌私情 未供一饱,哀哀父母 欲养不存 想到:乌鸦小鸟长成犹能反哺母鸟 ,而 自己身为人子 未能孝养父母 遂感寝食不安 故几次 制「悔乌堂」印以自慰。表示 悔自己不能像乌鸦反叫甫那样孝顺父母<ref name="虢筱非2001">{{cite book|author=虢筱非|title= 齐白石 印艺|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2Frf742bZ_EC&pg=PA112|year=2001|publisher=广西美术出版社|isbn=978-7-80625-975-7|pages=112–}}</ref>
+
==雅俗共赏的艺术道路发展==
 +
 齐白石 在"衰 变法"之前 艺术道路上 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转折是从1902年到1909 年, 即40岁至47岁之间的六次远游一他自称是"五出五归"。齐白石1919年57 岁时 题画道:"余自游 华,画法大变 即能知画者 多不认为老萍作" 从五十七岁开始 齐白石致力于发展个性 独创门户 。他 艺术上的变法 与[[陈师曾]]的鼓励有很大关系。当1917年纯粹因为躲土匪 移居北京的"乡下老农"齐白石因"冷逸如雪个 游燕不值钱" 在北京陷入署境的时候 是[[陈师曾]]在琉璃厂南纸店看到齐白石浑厚朴拙的篆 而循迹循迹造访住在法源寺的齐白石 ,20世纪的中国画坛才掀开了 齐白石 这有声有色的一页
  
=='''五出五归'''==
+
==='''五出五归'''===
  齐白石在"衰年变法"之前,艺术道路上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转折是从 1902 年到 1909 年,即 40 岁至 47 岁之间的六次远游一他自称是"五出五归"。 齐白石 40 岁以前的山水画作品保存下来较早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为 1894  年所作《龙山七子图》<ref>{{cite book|title=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文集|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GbYpAQAAIAAJ|year=1998|publisher=广西美术出版社|isbn=978-7-80625-590-2}}</ref>。步入四十歲之後(1902-1909),齊白石曾「五出五歸」遊歷桂林、欽州、梧州等地,旅居於山水之懷抱裡,並邊售賣所作的書畫及篆刻印章,猶如今天的旅遊達人。他雖酷愛畫山水,但因應國內市場需求,多畫花卉蟲鳥魚蝦蟹,今天在市場上其作品中以山水畫市值最高,例如《山水十二條屏》北京保利2017年12月成交價 約為1.41億美元<ref> {{cite news | url =https://thestandnews.com/art/%E7%9C%8B%E6%97%A5%E6%9C%AC%E7%AD%96%E5%B1%95%E4%B8%AD%E5%9C%8B-%E9%A1%8F%E7%9C%9F%E5%8D%BF-%E9%BD%8A%E7%99%BD%E7%9F%B3/ | title =看日本策展中國 ~ 顏真卿 & 齊白石 | date =2019-03-01 | publisher =thestandnews.com | accessdate =2019-03-19}}</ref>。
+
 齐白石 40 岁以前的山水画作品保存下来较早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为1894 年所作《龙山七子图》<ref>{{cite book|title=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文集|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GbYpAQAAIAAJ|year=1998|publisher=广西美术出版社|isbn=978-7-80625-590-2}}</ref>。步入四十歲之後(1902-1909),齊白石曾「五出五歸」遊歷桂林、欽州、梧州等地,旅居於山水之懷抱裡,並邊售賣所作的書畫及篆刻印章,猶如今天的旅遊達人。他雖酷愛畫山水,但因應國內市場需求,多畫花卉蟲鳥魚蝦蟹,今天在市場上其作品中以山水畫市值最高,例如《山水十二條屏》北京保利2017年12月成交價 約為1.41億美元<ref> {{cite news | url =https://thestandnews.com/art/%E7%9C%8B%E6%97%A5%E6%9C%AC%E7%AD%96%E5%B1%95%E4%B8%AD%E5%9C%8B-%E9%A1%8F%E7%9C%9F%E5%8D%BF-%E9%BD%8A%E7%99%BD%E7%9F%B3/ | title =看日本策展中國 ~ 顏真卿 & 齊白石 | date =2019-03-01 | publisher =thestandnews.com | accessdate =2019-03-19}}</ref>。
  
=='''陈师曾慧眼识石'''==
+
==='''陈师曾慧眼识石'''===
 
 齐白石随[[郭葆生]]一家到天津租界避难。复辟之乱平定后,于六月底回京,搬至西砖胡同法源寺庙内,与同乡[[杨潜庵]]同住;又在琉璃厂挂出卖画刻印的润格。当时,齐白石学[[八大山人]]的粗简笔法,京城无人问津。惟[[陈师曾]]慧眼,十分推重齐白石的画格,亲至法源寺寻访。相谈之下遂成莫逆。齐白石虽年长陈师曾12岁,但很佩服陈的艺术见解,便时常到陈师曾的槐堂谈天论世。可以说,与陈师曾交朋友是齐白石此次到北京乃至一生中最可纪念的事。离京时齐白石有诗云: "槐堂六月爽如秋,四壁嘉陵可卧游。尘世几能逢此地,出京焉得不回头<ref name="徐改2000">{{cite book|author=徐改|title=齐白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NdZH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教育出版社}}</ref>。"
 
 齐白石随[[郭葆生]]一家到天津租界避难。复辟之乱平定后,于六月底回京,搬至西砖胡同法源寺庙内,与同乡[[杨潜庵]]同住;又在琉璃厂挂出卖画刻印的润格。当时,齐白石学[[八大山人]]的粗简笔法,京城无人问津。惟[[陈师曾]]慧眼,十分推重齐白石的画格,亲至法源寺寻访。相谈之下遂成莫逆。齐白石虽年长陈师曾12岁,但很佩服陈的艺术见解,便时常到陈师曾的槐堂谈天论世。可以说,与陈师曾交朋友是齐白石此次到北京乃至一生中最可纪念的事。离京时齐白石有诗云: "槐堂六月爽如秋,四壁嘉陵可卧游。尘世几能逢此地,出京焉得不回头<ref name="徐改2000">{{cite book|author=徐改|title=齐白石|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NdZH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教育出版社}}</ref>。"
  
 
 陈师曾以三代诗书官宦世家,本人又是留洋学者的身份鼓励齐变法。这一切在齐白石看来是改变一生的决定性因素。以至垂老的齐白石亲口叮咛自己的子孙说,自己能有今日"都是搭帮陈师曾喽"。他是怕自己的儿孙们忘了陈师曾对齐派艺术的成就之贡献。
 
 陈师曾以三代诗书官宦世家,本人又是留洋学者的身份鼓励齐变法。这一切在齐白石看来是改变一生的决定性因素。以至垂老的齐白石亲口叮咛自己的子孙说,自己能有今日"都是搭帮陈师曾喽"。他是怕自己的儿孙们忘了陈师曾对齐派艺术的成就之贡献。
  
=='''衰年变法 大膽红花墨叶'''==
+
==='''衰年变法 大膽红花墨叶'''===
齐白石1919年57岁时题画道:"余自游京华,画法大变,即能知画者,多不认为老萍作"。从五十七岁开始,齐白石致力于发展个性,独创门户。他艺术上的变法,与[[陈师曾]]的鼓励有很大关系。当1917年纯粹因为躲土匪而移居北京的"乡下老农"齐白石因"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在北京陷入署境的时候,是[[陈师曾]]在琉璃厂南纸店看到齐白石浑厚朴拙的篆刻而循迹循迹造访住在法源寺的齐白石后,20世纪的中国画坛才掀开了齐白石这有声有色的一页。
 
 
 
 
 齐白石变法变什么?这是目前研究变法的文章中至今仍模糊的一件事。从表面上看,齐白石学习八大的冷逸风格在北京无市场,当时正是[[吴昌硕]]的画风走红的时候,吴昌硕的弟子陈师曾在北京的地位就与此有关。而齐白石也的确是从陈师曾那儿借来吴昌硕的画反复体味、学习而变更画风的。但如果仅仅从此种画风的变更来看是较表面的,学吴昌硕究竟又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什么弱点呢?这个问题齐白石自己说得倒是很明白的,如"扫除风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ref name="林木2000">{{cite book|author=林木|title=二十世纪中囯画硏究: 现代部分|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ss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广西美术出版社|isbn=978-7-80625-747-0}}</ref>。
 
 齐白石变法变什么?这是目前研究变法的文章中至今仍模糊的一件事。从表面上看,齐白石学习八大的冷逸风格在北京无市场,当时正是[[吴昌硕]]的画风走红的时候,吴昌硕的弟子陈师曾在北京的地位就与此有关。而齐白石也的确是从陈师曾那儿借来吴昌硕的画反复体味、学习而变更画风的。但如果仅仅从此种画风的变更来看是较表面的,学吴昌硕究竟又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什么弱点呢?这个问题齐白石自己说得倒是很明白的,如"扫除风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ref name="林木2000">{{cite book|author=林木|title=二十世纪中囯画硏究: 现代部分|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ss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广西美术出版社|isbn=978-7-80625-747-0}}</ref>。
  

於 2019年4月4日 (四) 21:44 的修訂

「悔烏堂」印
原圖鏈結 「北京畫院」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別署杏子塢老民、寄萍、齊大、湘上老農、三百石印富翁等,小名阿芝。湖南湘潭人,中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 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傳》等書籍,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1957年5-6月間,作最後一幅作品《牡丹》;同年9月16日,在北京醫院逝世。

大器晚成的生平

好學多師行萬里路

齊白石幼年家道貧寒,只讀過短暫的私塾,15歲起從師學木工並以雕花手藝聞名。26歲師從紙紮匠出身的地方畫家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27歲開始師從精通於詩,文、書畫的清朝光緒監生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37歲拜碩儒王湘綺為師,並先後與王仲黎松安楊度等結為詩友。齊白石從40歲起離鄉出遊,五出五歸,遍歷陜、豫、京、冀、 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55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以賣畫和刻印為職業。齊白石生平推崇徐渭石濤吳昌碩等前輩名家,重視創新,不斷變化,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新一代畫風[1]

畫、印、書丶詩 四絕

1953年齊白石被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金。1963年,齊白石在誕辰100 週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晚清畫家陳師曾影響甚巨,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齊白石的書,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 他以其淳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書的最高峰。 齊白石的書法廣臨碑帖,繼承了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等諸家書藝,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丶詩人稱四絕

傳統中國畫新高峰

他留下畫作3萬餘幅、詩詞3000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再印製行世齊白石是造詣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齊白石的繪畫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都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從民間畫工轉變為文人畫家,齊白石將富有農民生活氣息的民間藝術情趣融進文人畫中,這不僅擴展了文人畫表現的題材,而且也更新了文人書的藝術境界,開創了具有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的寫意花鳥畫的新篇章。

傳統宗法之內 真情存在

長在中國宗法制鄉村的齊白石,對於人際關係,首重孝親、家和、敬老慈幼;在外則重宗族及同鄉、同門之誼,尊師愛生,恪守信義。

兩妻伴白石 情深意也濃

齊白石有兩個妻子。他與兩個妻子都有很深的感情,兩個妻子相處也很融洽。原配妻子陳春君,自幼嫁到齊家,成年後才與齊白石"圓房" ,是個典型的湖南農家女子。齊白石五十多歲以前的家,多虧有她支撐。齊白石晚年寫有回憶詩《葡萄架下說說往事》:山妻笑我負平生,世亂身衰重遠行。年少厭聞難再得,葡萄陰下紡紗聲。可以反映齊白石和陳春君生活的艱辛和他們之間的情感。

齊白石的第二位妻子胡寶珠,是陳春君為夫君北上定居而親選的"副室"。陳春君去世後,扶為"繼室"。胡也是一位蔑匠的女兒,雖然比齊小許多,但身體總不太好。她以病身服侍齊白石,陪齊度過了從民國確立以及軍閥混戰、日軍入侵等湖南到北京定居的變遷。齊白石對她很有感激之情。這從《慰姬人》一詩中可以體現出來:笑嘻患難總相同,萬里孤舟一老翁。病後清癯怯風露,夜深窗隙紙親封[2]

「悔烏堂」印 思父母

齊白石刻了至少三枚"悔烏堂"印。有詩注云:「家山百劫,廬墓久違,愧不如烏。」並刻了一方印章「悔烏堂」。應人征題,又寫出「黃泉碧落總范范,反叫甫追思泣兩行」的句子[3]

「悔烏堂」印中,怉含着齊白石的濃醇親情。他早年生活清貧,與父母妻子一道艱難度日,晚年定居北京後生活漸趨富裕,七十三歲時由北京南行返家,祭掃先人墳墓。歸來刻「悔烏堂」印,心責自己未盡好孝道。日記云:「烏烏私情,未供一飽,哀哀父母,欲養不存。」他想到:烏鴉小鳥長成猶能反哺母鳥,而自己身為人子,未能孝養父母,遂感寢食不安,故幾次刻制「悔烏堂」印以自慰。表示後悔自己不能像烏鴉反叫甫那樣孝順父母[4]

雅俗共賞的藝術道路發展

齊白石在"衰年變法"之前,藝術道路上一個具有關鍵意義的轉折是從1902年到1909年,即40歲至47歲之間的六次遠遊一他自稱是"五出五歸"。齊白石1919年57歲時題畫道:"余自游京華,畫法大變,即能知畫者,多不認為老萍作"。從五十七歲開始,齊白石致力於發展個性,獨創門戶。他藝術上的變法,與陳師曾的鼓勵有很大關係。當1917年純粹因為躲土匪而移居北京的"鄉下老農"齊白石因"冷逸如雪個,游燕不值錢",在北京陷入署境的時候,是陳師曾在琉璃廠南紙店看到齊白石渾厚樸拙的篆刻而循跡循跡造訪住在法源寺的齊白石後,20世紀的中國畫壇才掀開了齊白石這有聲有色的一頁。

五出五歸

齊白石 40 歲以前的山水畫作品保存下來較早的一件代表性作品為1894年所作《龍山七子圖》[5]。步入四十歲之後(1902-1909),齊白石曾「五出五歸」遊歷桂林、欽州、梧州等地,旅居於山水之懷抱裡,並邊售賣所作的書畫及篆刻印章,猶如今天的旅遊達人。他雖酷愛畫山水,但因應國內市場需求,多畫花卉蟲鳥魚蝦蟹,今天在市場上其作品中以山水畫市值最高,例如《山水十二條屏》北京保利2017年12月成交價 約為1.41億美元[6]

陳師曾慧眼識石

齊白石隨郭葆生一家到天津租界避難。復辟之亂平定後,於六月底回京,搬至西磚胡同法源寺廟內,與同鄉楊潛庵同住;又在琉璃廠掛出賣畫刻印的潤格。當時,齊白石學八大山人的粗簡筆法,京城無人問津。惟陳師曾慧眼,十分推重齊白石的畫格,親至法源寺尋訪。相談之下遂成莫逆。齊白石雖年長陳師曾12歲,但很佩服陳的藝術見解,便時常到陳師曾的槐堂談天論世。可以說,與陳師曾交朋友是齊白石此次到北京乃至一生中最可紀念的事。離京時齊白石有詩云: "槐堂六月爽如秋,四壁嘉陵可臥遊。塵世幾能逢此地,出京焉得不回頭[7]。"

陳師曾以三代詩書官宦世家,本人又是留洋學者的身份鼓勵齊變法。這一切在齊白石看來是改變一生的決定性因素。以至垂老的齊白石親口叮嚀自己的子孫說,自己能有今日"都是搭幫陳師曾嘍"。他是怕自己的兒孫們忘了陳師曾對齊派藝術的成就之貢獻。

衰年變法 大膽紅花墨葉

齊白石變法變什麼?這是目前研究變法的文章中至今仍模糊的一件事。從表面上看,齊白石學習八大的冷逸風格在北京無市場,當時正是吳昌碩的畫風走紅的時候,吳昌碩的弟子陳師曾在北京的地位就與此有關。而齊白石也的確是從陳師曾那兒借來吳昌碩的畫反覆體味、學習而變更畫風的。但如果僅僅從此種畫風的變更來看是較表面的,學吳昌碩究竟又是為了改變自己的什麼弱點呢?這個問題齊白石自己說得倒是很明白的,如"掃除風格總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師曾勸我自出新意,變通畫法,我聽了他話,自創紅花墨葉的一派"[8]

"紅花墨葉"是一種十分大膽的藝術創新,它是把原本不相類屬的純紅,配上鮮活的墨色,造成強烈的對比,兩相襯托之下,便產生了一種醇濃、厚實、質樸、爽朗的感覺,表達出畫面的層次與靈性,令人頓生一種心暢神旺的蓬勃感受。所謂「紅花墨葉」,倒不一定限於紅色畫花,黑色畫枝葉;而也是出於擺脫「冷逸」的要求,有意強調色與墨的對比,以取得為普通觀眾所喜愛的鮮艷明快的色彩效果[9]

中日聯合繪畫展 名揚東瀛

1922年春,受日本畫家荒木十畝渡邊晨畝的邀請,陳師曾攜中國畫家作品東渡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齊白石的畫引起畫界轟動,齊白石帶去的幾幅畫,竟然歪打正着,大受歡迎,隨之被搶購一空,花卉每幅賣到100塊銀元,山水畫更是不得了,二尺長的畫幅,竟賣到250塊銀元的高價。而當時他的畫作在國內的售價最多也不過是十元、八元而已,兩相比較,上下差距竟然髙達30多倍[10]。法國人也選了他和陳師曾的作品到法國展出,由此求畫之人亦驟然增多。

梅蘭芳家的牽牛花

這時期他與梅蘭芳相識,第一次見面時,齊白石為梅蘭芳畫草蟲,梅蘭芳則為齊白石唱一段貴妃醉酒[11]。梅蘭芳與齊白石相交多年,直至晚年仍有來往,他對齊白石非常尊重,每唱堂會戲時,如齊白石到場,必親自攙扶他到前排就座。20年代齊白石經常到"綴玉軒"教梅作畫,首先教他畫蟲草魚蝦。梅蘭芳年輕時就開始培植他最感興趣的牽牛花(俗名勤娘子) ,因它色彩鮮艷,品種繁多,對戲劇服裝色彩設計有幫助。齊白石家中種的這種花也很多,故梅蘭芳也經常去他家觀賞,後來引起許多好友的興趣,互相研究培植。齊白石還專來梅府觀賞,並特意繪了牽牛花[12]

齊白石晚年以畫牽牛花聞名全世,臨摹的就是梅府上的牽牛花。齊白石的《白石詩草》中可知「梅家植牽牛花百種,花有極大者,巨觀也,從此始畫此花」。他的牽牛花畫作上曾有這樣的題詩: 「百本牽牛花梳大,三年無夢到梅家」[13]

徐悲鴻是知音

徐悲鴻剛步入北京畫壇,就一眼發現了"衰年變法"的齊白石。看出齊白石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中國畫高度提煉和概括的特點,而且富有勃勃生機。他畫的那些棚棚如生的蝦和蟒蟹,生動活潑的青蛙,輕點荷葉的靖樊,逗人喜愛的小雞等,引起了徐悲鴻極大的興趣[14]。1928 年,藝專併入北平大學,徐悲鴻出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曾三顧借山館,懇請齊白石擔任教職[15]。保守派對徐悲鴻的舉動"暴跳如雷" ,認為:把一個落魄於民間的"齊木匠"弄進藝術學院當教授,簡直是天方夜譚。

當時,世人對齊白石的畫風不很了解,難以接受,求他畫的人很少,惟獨刻印深受歡迎。徐悲鴻是齊白石山水畫的知音,主動提出為齊白石出版畫冊。1932年徐悲鴻為齊編選畫集,由中華書局出版,其中收山水畫特別多。徐悲鴻在序言中稱讚齊白石的藝術是"由正而變,范無涯換"。"具備萬物,指揮若定,及其既變,妙造自然"[16]。1933年,齊白石的傑作由徐悲鴻攜至歐洲,在法國、意大利、蘇聯等地各大博物館舉辦的中國藝術展上引起人們巨大興趣。齊的作品被法國、德國、蘇聯的大博物館收藏,獲得極高贊普。1943年和1946年,徐悲鴻兩次在重慶舉辦齊白石畫展[17]

為了肯定齊白石的繪畫成就,徐悲鴻作過很多鬥爭。白石老人十分感激徐悲鴻,在(答徐悲鴻並題畫寄江南)一詩中說:「少年為寫山水照,自娛豈欲世人稱。我法何辭萬口罵,江南傾膽獨徐君。謂我心手出怪異,鬼神使之非人能。最憐一口反萬眾,使我衰顏滿汗淋」[18]

畢卡索也折服

齊白石的畫不但徐悲鴻折服,連畢卡索大師也讚嘆不已,甚至拿毛筆仿他的畫。一個中國文化代表團先行訪問過畢加索,其中成員之一的畫家張仃,將一套榮寶齋的本版水印《齊白石畫冊》送給了畢加索,使畢加索對中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一直都在臨摹[19]。國畫大師張大千在1956年7月29日會見畢加索於尼斯港畢氏私寓,張大千回憶說:「中西繪畫,理論上是相通的。」會晤時,畢加索取出自己臨攀中國畫的數十幅習作見示,大千先生"一望而知為擬齊白石先生風貌"的作品。畢加索曾親口說,他自己就受中國畫的影響而有所改變[20]

參考文獻

  1. 胡元斌. 現代畫聖齊白石. 千華駐科技出版有限公司. 1 September 2018. ISBN 978-957-579-406-4. 
  2. 薩本介. 齊白石.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 朗紹君. 齊白石. 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 
  4. 虢筱非. 齊白石印藝.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1: 112–. ISBN 978-7-80625-975-7. 
  5. 第一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文集. 廣西美術出版社. 1998. ISBN 978-7-80625-590-2. 
  6. 看日本策展中國 ~ 顏真卿 & 齊白石. thestandnews.com. 2019-03-01 [2019-03-19]. 
  7. 徐改. 齊白石.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8. 林木. 二十世紀中囯畫硏究: 現代部分.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0. ISBN 978-7-80625-747-0. 
  9. 美術史論叢刊. 文化兿術出版社. 1981. 
  10. 葉紹榮. 陳寅恪家世. 花城出版社. 2001. ISBN 978-7-5360-3401-3. 
  11. 追求.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4. 
  12. 成喻言. 梅蘭芳畫傳. 團結出版社. 2004. ISBN 978-7-80130-795-8. 
  13. 劉彥君. 梅蘭芳傳. 河北敎育出版社. 1996. 
  14. 中華魂叢書: 勤儉卷.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2. 
  15. 20世紀北京繪畫史.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7. ISBN 978-7-102-04041-7. 
  16. 第一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文集. 廣西美術出版社. 1998. ISBN 978-7-80625-590-2. 
  17. 檔案時空. 《檔案時空》雜誌社. 2009. 
  18. 中外藝術家軼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19. 作品.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8. 
  20. 姜澄清. 中國人的色彩觀.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343-36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