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之微論(墨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惜」之微論》是中國當代作家墨麒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惜」之微論
小時候,大概就是剛過牙牙學語之後,總聽祖母碎碎念般的教誨:「惜衣有衣穿,惜飯有飯吃,惜人有人用。」那時不懂深意,只是跟着一起碎碎念,念着念着自然就記住了,記住之後似乎便潛移默化進心裡、骨髓里、靈魂深處……
後來,看新聞報道說研究表明,衣服是有保質期的——當然不是指款式過時,是因為面料材質是有保質期的,一定時間之後常規清洗便難敵面料上各種微生物的滋生。可惜,習慣是一種強大得近乎可怕的東西,我對於這一新知識是知道了而無法做到,習慣性地繼續着「惜衣」——倒不是為了有衣穿,而是,舊衣穿着有一種難言的舒適與安全感,從肌膚觸感到內心——浮誇嗎?
穿着舊衣,有一種肉體與靈魂的雙重安適——若你懂。
而自幼便大聲誦讀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敬重農事的詞句,和「惜飯有飯吃」恰是異曲同工,讓彼時小小的我深感糧食的來之不易:糧食有天地的恩賜,更有農人的辛勤。由是,滿懷珍惜,又怎敢有絲毫浪費的不經心?
白駒過隙,當年小小的我如今已長成資深吃貨,對食物除了秉持啟蒙時的珍惜之心,更添了一份對美食的熱愛之情。
成長,總難免叛逆,否則青春期的荷爾蒙無異於徒勞分泌。我對「惜人有人用」曾一度有自己的別樣主張:人與人之間,怎能以「用」字來度量?人與人之間不都是一場因緣際會嗎?
遇或不遇在天定,識或不識在人眼,知或不知在人心——這便是我對相遇、相識、相知的概論。至於,緣善或緣孽,則全在彼此之間的珍惜與否。
後來,對此有了更深的感悟:有的人值得被珍惜,有的人必須敬而遠之,有的人即使天定相遇卻必須速速遠離,有的人在走完一圈相遇、相識、相知卻不得不屏蔽……懂得「惜人」,大概應該是懂得在芸芸眾生里辨認哪些人值得被自己珍惜吧。
再後來,有感於「惜人有人用」的哲學奧義:並不是因為要「用」眼前人,才去「惜」眼前人,而是你懂得並做到珍惜善待眼前人,身邊就自然不缺樂於幫你助你、為你所用的人。
至於近年來「把女人當男人用,把男人當鐵人用」,又甚至是「把男人當畜生用(另一說是「當狗用」)」的管理或HR或團隊理念,跑過紙媒廣告銷售、寫過公文和財經報道以及BP、當過高管還做過小買賣的我實在無法苟同,倒不僅僅是因為這理論(也許說是論調更貼切)和「惜人有人用」大相徑庭,而是其本身就——不在始作俑者背後論長短了。當然,這論調能大行其道,多多少少也得益於中國的人口紅利。人口眾多,於是勞動力資源儼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各用人單位和老闆們才能可勁兒地把人往變性、變異了用——跑題了,打住。
「惜衣有衣穿,惜飯有飯吃,惜人有人用。」祖母已長辭多年,而她曾陪伴我的童年讓我今生受益匪淺——啟蒙教育用淺顯易懂的直白話語,灌輸給我做人的正確道理——是的,不是厚黑學或其他歪理,而是終生受用的人生箴言。
中秋,月圓思親意更濃。念親恩,溫暖溫馨,心底卻又不禁淚涌。
人生如夢,聚散之間總該努力去把那夢做得完滿。
往事如風,種種悲喜只要善於「惜」便無悔從容。
後記:
以上由筆者翻閱曾經的一段文字而感慨成文,原文字:「從能記事起,就不斷聽祖母這樣的一句教誨:『惜衣有衣穿,惜飯有飯吃,惜人有人用』。兒時牙牙學語跟着念叨,念着念着就銘記於心——珍惜身邊的一切,糧食、環境、親友也包括自己。借用一熱句:不作死就不會死——善珍惜,則不缺於物,亦不缺於心。(2014.10.16世界糧食日有感)」[1]
作者簡介
墨麒,本名陳宏麟,成都市武侯區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