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三爺爺(王功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烈士」三爺爺》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功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烈士」三爺爺
一
村裡的老人說,三爺爺的「橫死」是因為生日不吉利。
三爺爺生於1898年9月28日——「戊戌變法」發生那一年,「六君子」遇難那一天。
當了幾十年私塾先生的曾祖父是頗有學問且見過些世面的,一直搖頭嘆氣說這個日子不好,說這個孩子日後恐怕會有「血光之災」。最擔心的還是曾祖母,隔三差五就到村南的土地廟裡燒香許願,求神仙保佑。
因為家境比較殷實,所以三爺爺從小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被寵着慣着,不用愁生計,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說,還養成了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毛病。他也是生來就頑劣不羈的,到了十來歲,曾祖父、曾祖母便管不住他了,只能任由他整天和幾個要好的夥伴在外面胡鬧。或者是爬到十幾米高的槐樹上掏鳥窩,或者是翻到人家院子裡偷桃子吃,或者是設「機關」陷住鄰居家的大黃狗煮了吃肉……於是便經常有街坊四鄰找上門來,曾祖父、曾祖母只能點頭哈腰一個勁地賠不是。
有這樣的脾性,他的孩童時代自然與讀書習文是不沾邊的。好在曾祖父多少還有些威嚴,他才老大不情願地跟着讀了幾年「之乎者也」。但三爺爺卻極有些「慧根」,極是心靈手巧,很多稀奇古怪的事可以做到無師自通。他能用竹篾編織漂亮的風箏和鳥籠,會看風水、卜吉凶,元宵節時能用地瓜面捏出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燈……這些本事和手藝,都是他從住在村西頭的一個老秀才那兒學來的。這個老秀才第一眼見三爺爺,就說他非「池中之物」,以後會有大作為。
19歲那年,三爺爺成親了,媳婦——也就是我的三奶奶是鄰村一戶姓藍的人家的閨女,比他小兩歲,端莊賢惠,仁厚和善。依曾祖父、曾祖母的想法,給三爺爺成個家,他的心就不會那麼野了。
像三爺爺這樣的,按說沒有哪個姑娘能看上,多虧了自己比窮苦人家孩子優越一點的出身。村里人對這種「小子跟老子沾光」的事都感到不平,三五聚在一起的時候,便半帶嫉妒地嘲諷道:「這個混小子還真有福氣哩,娶了個好媳婦!」
二
但三爺爺絲毫沒覺得能娶個好媳婦算什麼福氣,這個家終歸也沒有拘斂住三爺爺桀驁不馴、我行我素的個性。不久,他就做了一件在外人看來離譜而荒唐的事……
23歲那年,三爺爺撇下一家老小——兩個孩子,一個兩歲,一個三歲,毅然闖關東去了,在那一待就是11年,中間沒回來探望一次,也沒捎過一次信。
他是半夜走的,沒告訴、也沒驚動任何人,打了一個簡單的包裹,翻牆出去,一起的還有同村兩個夥伴。第二天,家裡人起來,看不到人了,便四處打聽,才終於知道了。他們先徒步上百里走到煙臺,然後再坐船到了遼寧,終踏上了關東大地。
因為多少有點書底子,所以三爺爺在一家窯廠謀到了一份賬房先生的差事,吃得飽,穿得暖,倒也沒受顛沛流離的苦。但同去的兩個夥伴就不像他這麼好命了——大字不識幾個,也沒啥別的本事,因此一直沒找到一個落腳的地兒。聽說一個後來上山當了土匪,是生是死再也沒了音信。另一個一看實在混下去了,不幾年就回來了。
或許是關東逐漸失去新奇了吧,或許是想家裡的妻兒老小了吧,在大兒子已十多歲,能下地干農活、使犁耙的時候,就像走時那樣,在離家第十一年的中秋節那天,三爺爺又悄無聲息地回來了,彷如只是出了幾天遠門。在惹來村里人一陣驚詫的目光後,一切又都恢復平靜。
三爺爺進家門的時候,肩上背着一個癟癟的包袱,手裡提着兩盒月餅,看上去意氣風發。曾祖父看見了,從椅子上孱孱站起來,抬起拐杖就要打。
「混小子,你還知道回來!」他身體微微顫抖着,佝僂了多年的腰杆在那一刻竟神奇般地挺直了。
還是曾祖母疼兒子,忙上前攔住了。
三爺爺急忙把月餅打開分來吃,說是關東特產,很緊俏,費了老大勁才買到的。但三奶奶並不稀罕,而是一把搶過三爺爺肩上的包袱,疾走進裡屋攤在炕上,把絞纏在一起的舊衣裳抖開,滿心歡喜地以為能翻出十個八個亮燦燦的大洋。但來回抖了幾遍,啥值錢的東西都沒見着。
除了自己沒人知道,三爺爺是帶回了一件「寶貝」的——一把德國造盒子炮,在關東時花了十塊大洋搞到手的,每晚睡覺都壓在枕頭底下。只是在進家門前,他已經找了個妥當的地方藏起來了。
三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到處是戰亂,到處有匪患。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人們過天日子都是提心弔膽、戰戰兢兢的。
或許天生就不是出力的命吧,從關東回來,已過而立之年的三爺爺依舊不愛勞作,整天和三村五里那些沒正經事的人混在一起,對玩鳥、釣魚、吃吃喝喝等在莊戶人看來玩物喪志的營生倒是樣樣在行。
有一年冬天,村北30里的千松山上下來幾個「鬍子」到村里搶糧食,還傷了人。多少年了,千松山上的「鬍子」和山下幾個村的村民一直相安無事。那年年頭不好,莊稼顆粒無收,「鬍子」在山上的日子也不好過,實在走投無路了這才進了村子。
為了自保,村長出頭成立了一支護村隊,每晚兩三個人輪流值巡,還給配備了兩支鳥銃,這就算是保衛村子的武裝力量了。進出村子的主要路口設置了柵欄,白天打開,晚上關上,以防歹人偷襲。
雖說其他事不愛干,但三爺爺對這個帶有一定危險性的差事卻很感興趣,第一個找到村長報了名。在名冊上寫下三爺爺的名字,村長站起來拍了拍他的肩膀,攢着眉頭沉悶地說了一個字:好。
從護村隊成立那天起,每晚的值巡行動基本都是無驚無險的。但就是輪到三爺爺的一天晚上出了事,他也成了村子裡唯一一個「犧牲」的護村隊員。
那時是初冬,後半夜,天上掛着半輪冷月,地上萬籟俱寂。
三爺爺嘴裡叼着旱煙袋,兩手抄在棉襖袖子裡,身上挎着一杆鳥銃,和另外一個同伴沿着大街巡邏。
走到村西頭,他忽然覺察到立在村口的柵欄外有動靜。
「會不會又是山上的『鬍子』來搶糧食?你快去叫人,我去看看!」話音未落,三爺爺把沒抽完的旱煙袋一卷掖進褲腰,反手取下背上的鳥銃,把柵欄掀開一條縫,貓腰沖了出去……
不一會,兩聲犀利的槍響劃破靜寂的夜空——啪!啪!
……
四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村里早起的人發現三爺爺趴在街中間,右手緊攥着那杆鳥銃,肚子上中了兩槍,早已沒了氣息。身後一條長長的血痕,一直延伸到村西頭柵欄外——顯然,他是受傷後爬回來的,最後「犧牲」在這裡。
於是,三爺爺成了英雄。
村里想給三爺爺申請「烈士」稱號,於是便向當地人民政府反映了這一情況。但那天晚上那場「戰鬥」的真實經過,除了已經「犧牲」的三爺爺再沒有人見證,無法證明三爺爺是為保護村子而獻身的,所以他的「烈士」稱號一直未獲批准。
關於三爺爺的死,村子裡另有一種說法……
那天晚上三爺爺不是去阻止「鬍子」搶糧食,而是打算劫人家的糧食,結果被對方先開槍打中了,所以三爺爺根本不配當「烈士」。那隊人馬也並不是什麼「鬍子」,而是鄰縣的一支武裝運糧隊。
這種說法雖然沒得到證實,但也在方近左右掀起了不小的「風浪」,讓三爺爺一家在村里背了不少的罵名,感覺在父老鄉親面前一直抬不起頭。
「就說早晚會有血光之災吧……」曾祖父用拐杖戳打着地面,喃喃道,「看看,這下報應了!」
最傷心的還是曾祖母和三奶奶,一個沒了兒子,一個沒了丈夫,還要受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倆人有事沒事就坐在炕沿抹眼淚,低着頭,都默然不語。
五
13年後——那時新中國已成立好幾年了,因為一個關鍵證人的出現,那天晚上發生的事終於真相大白,三爺爺也終於得以「沉冤昭雪」。
那天晚上一起巡邏的同伴,三爺爺發現有情況後叫他去叫人,但他並沒有去。因為害怕,在三爺爺衝出去後,他立馬躲到了街邊一個草垛後,透過柵欄的縫隙,外面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
站在村口一棵大樹下,借着微弱的月光,三爺爺隱隱約約看到前方五六十米處有一隊人影在晃動,好像還有牲口、大車。
「幹什麼的?」三爺爺高聲問道,並端起了鳥銃,「不說就開槍了!」
見出來人了,知道被發現了,對方首先朝這邊開了槍。三爺爺被擊中,應聲倒地。那隊人馬迅疾往千松山方向退去,消隱在夜幕里。
三爺爺忍着傷痛,爬回村里……
他那天晚上遭遇的確實是「鬍子」!
三爺爺「犧牲」時41歲,上有老下有小。
怕村里人笑話自己膽小,那個同伴事後選擇了緘默和否認。
因為經受不住良心的譴責,他最終還是站出來了。
1954年,三爺爺終於被評為烈士!
他的大名叫王開業。
不知道那個老秀才說他「以後會有大作為」是不是指這個。
三爺爺的墳在村後西北一處高崗上,簡陋的墓碑上刻着「王開業之墓」五個大字。在被評為烈士後,村里人又重新給他樹了一塊墓碑,上面的字改成了「烈士王開業之墓」,每年清明都有很多人來祭掃。
三爺爺從此得以安心長眠。
陪伴他長眠的還有他帶回來的那把再未現世的盒子炮![1]
作者簡介
王功修,男,漢族,1975年9月生,山東即墨人,負責文秘及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