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印象(吳北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街上」印象》是中國當代作家吳北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街上」印象
兒時,故鄉把武漢叫「街上」,「街上」成了武漢的代名詞,也許因為故鄉位於武昌城的東南郊,靠近武昌城,且周邊別無他城他街之故。
那些年,只要身邊有人談起「街上」,大夥都會聚精會神地聽他們講「街上」的故事,因為很多人從來沒有去過「街上」,對「街上」的故事感到新鮮好奇。
少年時的我對「街上」的認知是從走親戚開始的。我的大姐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嫁到了舵落口,那時的舵落口還算是「街上」,只不過是漢口的最西邊了。記得上小學的時候,過年最想去的就是大姐家,因為可以去「街上」見世面,看長江,坐「洋船」,玩氫氣球,逛商場,遊動物園,「街上」比鄉里好玩極了。
去趟大姐家不容易,記得當年會走大姐家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父親,另一個是大哥。他們在武昌縣城工作,常常出差到「街上」,對「街上」欽差熟路。開始,他們是引路人,後來慢慢長大的我也入了他們的行列。
故鄉距武昌城最南邊的關山有十多里路,那個年代,故鄉到武昌沒通公交車,所以去大姐家天亮前得出發,沿着鄉間彎彎曲曲的小路步行到關山坐公交車,再從關山轉三趟車到舵落口。那時的公交車沒有現在發達,路數少,且每趟之間間隔時間長,所以趟趟都是乘客爆滿。那時的司機都身懷絕技,能在乘客不停往車上擠但又完全擠不上去且不甘心坐下趟的時候,用滑行切斷乘客繼續上的辦法甩開擠不上車的乘客。但很多時候還是有膽大的乘客揪着車門隨車滑行數米擠進去,如今這種「飛車」鏡頭不可能看到,但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人們也習慣了這種乘車環境。雖然搭車這麼艱難,但是我們還是樂意受這個罪,而且每次都是家族的兄弟姐妹十餘人一起去,趕在中午十二點前到,熱鬧非凡。
住上一宿,第二天過完早,姐夫就帶我們一行去中山公園、武漢商場玩。中山公園在解放大道的中段,與武漢商場隔街相望。這段馬路十分寬敞空曠,一眼望去,看不到頭,街上車輛較少,基本上是公交車,小轎車很罕見,街上沒有護欄,人可以在街上隨意穿行。馬路兩旁的樓房以三五層的居多,梧桐樹高過了大多數房頂,但相對於鄉下的平房而言算是高樓大廈了。
過年街上張燈結彩,彩旗飄揚,行人如織,身背黃書包,手拎糕點走親訪友,純樸的臉上綻放着幸福和快樂。人們徜徉在街道上,穿着以藍黑綠為主色調的衣服,偶有花「洋布」點綴其中,一眼望去仿佛置身於藍色的海洋。自行車穿行人流中,鈴鐺此起彼伏,騎手似乎在向路人顯擺自己的「財富」。若是騎上「飛鴿」「永久」那更顯神氣,就是坐在后座的人,臉上也會不由自主露出傲人容光,那得意神態完全不遜色於如今駕駛「奔馳」「寶馬」。
每次去「街上」,我們都要去中山公園。買票入園後,我們牽着氫氣球往裡走,沿途談笑風生,過往景觀雖美,但我們基本是走馬觀花,主題是直奔動物園。
動物園在中山公園最裡頭,園外是郊區。占地面積不大,據說當時算是全國較大的了。園內飛禽走獸,種類繁多,但我們最鍾情看的是長頸鹿和猴子。在猴園,遊人不停扔煙頭和食物與猴子互動,高潮迭起,我們樂的久久捨不得離去。
游完中山公園,接着逛武漢商場。武漢商場名氣大,前來購物和湊熱鬧的人絡繹不絕。那時香煙糖果等節日物資需憑票供應,副食品櫃前最熱鬧,排着長隊的人秩序井然,人們邊排邊等邊看。許多副食現稱現賣,售貨員「一抓准」和用牛皮紙打包的嫻熟技藝吸引了不少顧客的眼球,給人以美的享受,讓無數顧客讚嘆不已。當年走親訪友買得最多的禮物就是京果、酥糖、麻糖,若是再提上一條「白金龍」或兩瓶「黃鶴樓」那就是高配禮品了。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從鐵路學校畢業被分配到武漢工作。初到武漢的第一天,我落腳在漢口車站路的堂弟住處。堂弟比我早一年上班,從市警校畢業分配到了車站路派出所。派出所辦公場地很小,沒有專門的單身宿舍,他和同年分來的同班同學住在派出所辦公樓樓道邊的一間「鴿子籠」內,床基本占滿了整個房間。這相對於鄉下寬敞的房子而言真不叫房子,但他很滿足,他說除大型企業外,一般單位單身宿舍都是這樣。
七月的武漢無論白天夜晚都像火爐,我倆擠在一張床上,各自搖動着芭蕉扇,直到揺累了才睡着。第二天是星期天,我倆天剛麻麻亮就起床,他要帶我見見漢口老城區的世面。從宿舍出來就是車站路,來往漢口火車站(大智門火車站)的人川流不息,腳步聲、小賣吆喝聲不停,但無論多嘈雜,也難以吵醒路邊睡在竹床陣上的居民。做早點的人和環衛工人起得早,上早班的人拿着早點邊吃邊趕路,整個街道酷似一條流動的美食城;環衛工人清理着馬路邊居民倒的西瓜皮和蜂窩煤灰,揮汗如雨。堂弟領着我從車站路沿着中山大道往六渡橋,天漸漸變亮,街道隨着朝陽升起熱鬧起來。
到揚子街八點多鐘,沿街的店鋪已顧客盈門,滿街基本是「漢腔」,不像如今五湖四海的口音霸占了大半壁江城。街上播放的港台歌曲四起,少男們手提「三洋」、眼戴蛤蟆鏡領風騷,那飄逸的長髮、掃地的喇叭褲以及少女們閃鑽的高跟鞋、五顏六色的裙子讓這座城煥發着現代活力。沿途的老租界建築一幢挨一幢,風格各異,似曾訴說着武漢曾經的滄海桑田。
途經江漢路到六渡橋,看銅人像,遊民眾樂園。民眾樂園作為當時武漢最具特色的購物娛樂場所,每天吸引着數萬市民前來遊玩,六渡橋因此成為八十年代武漢三鎮最熱鬧的地方,住在此地的武漢人被公認為最玩味最地道的漢口人,他們引領着大武漢的消費潮流。游完民眾樂園,便從民生路順沿江大道返回,中午到小桃園吃油酥餅、喝瓦罐雞湯。小桃園慕名而來的人很多,隊排到廳堂外數十米,數里外濃濃的雞湯香撲鼻而來。喝完雞湯,就近在武漢電影院看電影《人生》,看完電影回到宿舍,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此行讓我全方位感受到了老漢口的巨大魅力。
上班後,我當了一名業務員,單位給我買了月票,一張月票24元,不僅上班時間去街上採購可以用,星期天拿着它可以滿街跑。那些年,擁有公辦月票似乎了不起,上車除了省事外,還可以在售票員查票時,得意地拍一下胸脯說聲「月票」就行了。
初上班的兩年時間裡,我的高中同學百餘人先後大中專畢業分到了武漢,有分到武鋼的、輪胎廠的、電機廠的、公路設計院的,還有分到公檢法的。所以每個星期天不閒,相互走動。
雖說坐車有月票省了錢,但吃苦費時。一是公交車沒有空調,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明,二是車速慢,等車時間長。我住在武昌車站背後的城鄉接合部,從武昌到紅鋼城只有16路和17路公交車,到關山只有15路,到漢陽只有61路,所以去趟武鋼、電機廠、公路設計院得一天時間。那時的市區面積雖只有160多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二百六十多萬,與現在的城市規模比,算是很小的地級市了,但當時在全國卻是排名前五的大城市。
說大其實也不大,我憑藉自行車曾幾天把三鎮逛完。記得同年和我分到同一單位的漢陽籍男生喜歡逛街,我們同時買了一輛28「鳳凰」牌自行車,除了上下班用外,星期天作為交通工具約在一起游三鎮。長江大橋是唯一武昌連接漢陽的過江大橋,到漢口為了省路,更多的時候是把自行車搬上輪渡過江。八個星期天,我倆跑遍了三鎮,原先感覺很大的江城突然間變小了。在我倆的腦際里,熱鬧的地方有三處,即漢口的六渡橋,漢陽的鐘家村,武昌的司門口;市區範圍那就是武昌東邊不過姚家嶺,北邊不過三層樓,西邊不過武泰閘,南面不過付家坡;漢口西邊到水廠,北邊到航空路,東邊到黃浦路;漢陽只有鍾家村,往西就是漢陽縣了。那時的「街上」可以說我已熟透了,哪條街哪條巷哪個店在什麼地方都了如指掌,成了地地道道的「街上」通。
如今「街上」發展今非昔比,市民休閒區不只是中山公園、解放公園、洪山公園、青山公園、武昌公園、東湖風景區等,數百個公園遍布三鎮,市民可以盡情地在那裡休閒娛樂健身交友;晴川飯店不再是最高樓,兩江四岸千幢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立交橋如彩虹般遍布三鎮,11座長江大橋把天塹連通,機場、高鐵、公交車、出租車、地鐵四通八達,出行變得隨心所欲;人口近四十年增加上千萬,南腔北調的人來此安居樂業;市區面積較40年前增加近十倍,曾經的故鄉已成為東湖高新區的核心。別說過去騎自行車幾天可以玩轉三鎮,現在就是駕車恐怕一個月也難以走遍大街小巷。街道綠樹成蔭,花開四季。武漢不僅是工業、商業重鎮,更是科教重鎮,旅遊和宜居之城。如今武漢已成為新一線城市,正向中國第五城邁進。
如果有人問我武漢的中心在哪?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武漢處處是中心;如果有人問我武漢有幾鎮?我可以驕傲地說,未來將新添一鎮——長江新城;如果有人問我武漢有什麼特色美食?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戶部巷的熱乾麵、三鮮豆皮等百餘種漢味小吃定會饞死人;如果有人問我武漢哪裡美女最多,我可以毫不掩飾地說,漢街和江漢路;如果有人向我問路,我好不客氣地說,去問導航吧!因為武漢實在太大,大得以至於許多市民一輩子連有些區都沒去過,更何況武漢每天不一樣![1]
作者簡介
吳北平,筆名:悠然。男,60後,湖北武漢人,工程師,武漢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