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上桃峰》事件始末 馬明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三上桃峰》事件始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三上桃峰》事件始末》中國當代作家馬明高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三上桃峰》事件始末

《三上桃峰》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戲?什麼人創作和改編的?何以能「一劇驚天下」,至今談起都令人心有餘悸? 1964年冬天,在山西晉中地區青年晉劇團任編導的許石青,被派到祁縣城趙大隊搞社教運動。進村不久,貧下中農就向工作隊揭發了該隊過去曾發生過的「一匹馬」事件。由於一個獸醫的漫不經心,不負責任,致使一匹好馬不幸病死。「廣大貧下中農及全體社員群眾嚴正地斥責着獸醫玩忽職守所表現的革命義憤,熱愛社會主義集體財產的情操,對失去一匹馬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帶來的困難之擔心焦慮的心情,以及各兄弟隊熱情幫助,慷慨支援的階級情誼等,使我深受教育,無比激動。我和劇團的同志們當即以此事件為內容,編演了一個話報劇《一匹馬》。演出後,受到當地廣大幹部和群眾的歡迎和鼓勵。」(見1978年《呂梁文藝》第一期、許石青文《迎風擊浪永攀登》)。1965年7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長篇通訊《一匹馬》,報道的是河北省撫寧縣大劉莊大隊賣給劉義莊桑園生產隊一匹病馬後,很後悔,又新買了一匹大紅馬去「贖病馬」,同時支援桑園生產隊的春耕生產,歌頌兩隊幹部群眾發揚互相關愛的精神,克服困難,發展生產的新風尚。「當時,正值山西省準備舉辦自創的現代戲觀摩會演,為了完成黨交給我的光榮任務,根據以上素材,加以概括集中,很快就寫成了晉劇《桃李爭春》,後來又把劇名改為《一代新風》」(見同上,許石青文)。

許石青

一年後,即1965年9、10月間,山西省文化局籌備現代戲曲調演,派人分頭到各地區選調節目。省劇協副主席朱東,省話劇團導演方彥,還有剛從省人民出版社調到省文化局戲劇創作室工作的楊孟衡,一同到晉中青年晉劇團看戲。楊孟衡發表於1989年第三期《黃河》的紀實文章《桃源風雲——〈三上桃峰〉事件紀實錄》中寫道:「初秋,他們一道到榆次看了這個戲的連排,認為很不錯,並參加了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晉中專署文化局長雷艇和劇團支部書記賀登朝當場提議,要我留下來幫他們修改劇本,許石青同志也提出待改完劇本後,請方彥同志做執行導演。他們挽留再三,熱情難卻,經請示省局,我和方彥被留了下來了。」經過修改,劇名更名為《三下桃園》,劇本「以『馬』為中心事件,以三次贖馬的行動構成全劇框架。劇情大體是杏園大隊社員老六將一匹病馬賣給了桃園大隊,杏園隊女青年團支書李開英發覺此事後,堅持去桃園說明實情,賠情道歉,並帶上原款擬將病馬贖回,但就在此刻病馬死去,由此後引起一系列戲劇衝突,表現了兩個支隊之間團結互助的友愛精神,同時也揭露和批判了不顧全局,以鄰為壑的本位主義思想。

衛恆

1965年10月,《三下桃園》在晉中地區行署所在地榆次首次公開演出,效果很好。11月,晉中又組織許石青和張正申對劇本進行了修改。隨後,在農村巡迴演出了兩個多月,場場爆滿,很受觀眾歡迎。孝義縣碗碗腔劇團想移植此劇,北影導演也想將此劇搬上銀幕。時任省長的衛恆同志在晉祠招待所召開社教工作會議期間,看了《三下桃園》特意召見了劇團領導和編創人員,並勉勵劇團要在農村廣泛演出。1966年,由賈克任主編、楊孟衡負責編輯的《〈火花〉戲劇專刊》創刊號出版,刊發了《三下桃園》劇本,署名是許石青、楊孟衡、張正申。同時,華北局文藝處長、劇作家孫福因來太原觀看了《三下桃園》,並確定為參加華北區戲劇調演的劇目。但是,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一切告吹。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賀登朝被下放回原籍柳林插隊,1972年4月被任命為縣劇團的黨支部書記。許石青也被下放回原籍孝義,在孝義縣碗碗腔劇團任編導。 1971年秋,呂梁地區成立不久,地區文化辦公室接到省里關於準備「華北地區新創作劇目調演」的通知,召集各縣劇團團長開會,要求各縣積極創作劇目,參加調演。據中共柳林縣委(74)柳發018號文件《關於大毒草〈三上桃峰〉出籠前後的初步調查情況報告》中說:「1971年9月下旬,我縣劇團二十餘人由賀登朝帶隊,赴省城在學習革命樣板戲《紅燈記》,住在省藝校。學習期間,賀登朝與省里有關人員談論起創作劇作的問題,說:『現在省地都找《三下桃園》的資料,晉中還組織人要搞,就是沒有資料』。不幾日,文井(晉中晉劇團導演)親自把劇本送到太原,交給賀登朝,並說:「你們排〈三下桃園〉是有人才的,老許(許石青)也在呂梁的孝義,他對此劇本什麼也了解,你又是過去領導,必要時我也能加一半句』」。賀登朝將原《三下桃園》劇本翻印後,送給縣分管文化工作的革委會副主任李庶民一本,後由李庶民領導,抽調李旦初、任晉斌、王希仁、雷捷發、任元恩等人組成改編班子進行修改。在改編過程中,任元恩曾提出:「改編人家的劇本,算不算自己的創作?」終於在1972年5月20日晚,署名柳林縣晉劇團集體改編的七場現代晉劇《三下桃園》首次登場試演。結束後,大家建議劇名改為《三上桃峰》。5月24日、25日赴離石參加了地區文辦組織的調演。

李旦初

調演獲得成功後,呂梁地區文辦組織人員對《三上桃峰》進行了大規模的加工修改。中共柳林縣委(74)柳發018號文件寫道:「1972年5月3日至5月25日地區調演,由原《三下桃園》改編為《三上桃峰》為第一次」。「1972年9月至11月份在孝義,由姚建華、薛光運主持。參加修改的有賀登朝、許石青、方彥、李旦初。」「1972年12月,在地區招待所,由薛光運、牛貴堂、羅仁佐主持。參加修改的有賀登朝、許石青、姚大石、方彥、陳功、竇兵、李旦初。」王易風先生在《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中寫道:「一九七三年呂梁地區文辦,又組織本區部分文藝工作者進行了加工修改。此後,全區有八個劇團先後上演此劇,共演出過四百七十七場,觀眾達五十五萬人次之多(見1978年《呂梁文藝》第一期)。該劇本在《呂梁文藝》1973年第一期刊發,署名「呂梁地區《三上桃峰》創作組。」1973年3月10日,《三上桃峰》由柳林縣劇團在省城太原和平劇院連演數場,盛況空前。

王愛愛和許石青

賈克在《我所經歷〈三上桃峰〉事件》一文中說:「這時,正趕上中央文化組要在1974年舉行華北地區戲劇調演,再加上西安電影廠要將《三上桃峰》拍成電影,選中了山西省晉劇院的演員,經研究決定將此劇拿回省里修改,準備代表山西省參加北京的華北調演,同時拍成電影。」開始時,由楊孟衡執筆修改,後又調許石青來太原參加,許石青與楊孟衡意見不一致,就退出去了。」 (《炎黃春秋》2004年第十一期)。楊孟衡在《我對參與炮製大青草〈三上桃峰〉的檢查》一文也回憶道:「從一九七三年六月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高志、惠藝、王志傑來聯繫拍攝《三上桃峰》電影以後,領導決定重新修改劇本,為省晉劇院改寫晉劇本,並依西影意見,仍選定劇本為《三上桃峰》。從這時起到十二月半年的時間,前後作了五次大的修改。」「從七月到九月改前兩稿,具體參加劇本修改工作的有劉元彤、張沛、李守楨、許石青和我;這個小組由劉元彤負責,我和許石青執筆。從11月開始修改後三稿,另成立創作組,有溫明軒、張沛、李守楨、張文秀和我,溫明軒當組長,由我執筆(這時許石青回工作單位,再也沒來)。」劇本改好後,省里領導指定省晉劇院負責排練。為了演好此戲,山西省晉劇院全力以赴,從舞美設計到燈光音響,從伴奏樂隊到大小演員角色,都是抽調全院最好的,王愛愛、田桂蘭、武忠等省內一流的名角全部上陣,組成強大的《三上桃峰》劇組。用最短的時間將戲排出。1974年1月初,省里派出了由賈克任團長的山西省晉劇院《三上桃峰》劇組,穿越由省有關領導和群眾組成的熱情歡送隊伍,信心百倍地赴北京參加調演。

賈克在《我所經歷的〈三上桃峰〉事件》中寫道:「1974年1月初,由我率領山西晉劇院《三上桃峰》劇組赴京參加華北地區調演,省文化局長蘆夢同志親自赴京坐陣。開始,在北京二七劇場帶音樂連排時,特意邀請中央和北京市部分文藝界知名人士觀看,也受到了讚賞。第二天,也就是1974年1月23日,晉劇《三上桃峰》在二七劇場彩排,請中央文化組領導及首都文藝界和在京的山西同鄉觀看審查。這一晚的演出,演職員個個盡心盡力,劇場效果特別好。只是,坐在首長席上的『四人幫』在文化組的幹將于會泳及其親信,都無動於衷,始終面孔鐵青,大幕剛剛落下,一言不發就扭頭走出劇場。」

情況急轉而下,調演辦公室一連發出了30期簡報,一期比一期火藥味濃。第三十期簡報以《動員起來,深入批判〈三上桃峰〉》為題,說「這是一場嚴肅的階級鬥爭,是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回擊翻案風和黑線回潮的戰鬥」。2月中旬,華北調演已近尾聲。17日下午,召開總結大會。國務院文化組吳德、劉益權、于會泳等人出席了大會。吳德首先講話,他對調演劇目作了概括的分析總結之後,說「經過對《三上桃峰》的揭發、批判,又使我們從反面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路線鬥爭覺悟」。指出《三上桃峰》不是一般創作傾向問題,從背景來看,是右傾翻案,是為劉少奇、王光美翻案(見楊孟衡刊發《黃河》1989年第一期文)。

2月28日,初瀾的《評晉劇〈三上桃峰〉》出籠,指出:「《三上桃峰》是一株否定無產階級的文化大革命,為叛徒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翻案的大毒草;《三上桃峰》的出籠,是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在文藝戰線上的反映。」「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這樣的階級鬥爭,今後還要長期地進行下去。」

隨後,在山西在全國掀起了批判《三上桃峰》的浪潮。3月1日,山西省革命委員會發出通知,下達全省各地直至基層,提出對《三上桃峰》進行全面批判。當天下午,省城工農兵和省、市級機關幹部3萬餘人,分28個會場舉行批判《三上桃峰》大會,《山西日報》等報刊每天都有整版批判《三上桃峰》的文章,連篇累牘,從不間斷。12名山西省常委被召到北京參加「解決山西問題的工作會議」,指定陳永貴為召集人。省、地兩級直接受《三上桃峰》事件株連,受審查、挨批鬥的文藝工作者和有關幹部達90餘人。

1978年8月,黨中央批轉了文化部的報告,以中發(1978)52號文件形式,為《三上桃峰》徹底平反。消息首先從《人民戲劇》編輯部傳出來,編輯部約與《三上桃峰》有關的同志寫文章批判「四人幫」的罪行。9月2日早8時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廣播了《人民日報》發表的文化部批判組文章《為晉劇〈三上桃峰〉平反》。《人民日報》編者按中說:「四人幫及其親信于會泳之流在一九七四年初製造的《三上桃峰》事件,並藉此在全國範圍掀起一場反『文藝黑線回潮』運動,是一個政治大陰謀。現已查明,他們強加給晉劇《三上桃峰》的種種罪名,純屬無中生有,誣陷捏造。」

1978年9月11日,中共山西省委在太原湖濱會堂召開了四千多人的大會,省委主要領導宣讀了中共中央為《三上桃峰》平反的52號文件,宣讀了中共山西省委為《三上桃峰》平反的決定,一切對《三上桃峰》的誣衊不實之詞全部推翻,宣布所有參與《三上桃峰》事件的人員「王大任、李蒙、蘆夢、賈克、楊孟衡、許石青、賀登朝等同志」一律無罪。

1978年9月18日,中共呂梁地委在離石召開了《三上桃峰》平反大會,根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作出給《三上桃峰》事件中受害的文藝團體、刊物及個人平反的決定:「一、撤銷中共呂梁地委《關於改編上演〈三上桃峰〉在我區修改情況的初步調查報告》,撤銷中共呂梁地委《三上桃峰》調查組《關於大毒草〈三上桃峰〉在地區經過情況的報告》。」「二、李庶民、賀登朝、許石青、李旦初、薛光運、任元恩等同志在《三上桃峰》一劇上是沒有錯誤的,對他們的誣衊不實之詞一律推倒。「三、恢復上演《三上桃峰》」。「四、為《呂梁文藝》恢復名譽並復刊。」

復刊後的1978年第一期《呂梁文藝》重新發表了《三上桃峰》劇本,署名:「晉中地區晉劇團、呂梁地區柳林縣晉劇團、呂梁地區孝義縣碗碗腔劇團集體創作,執筆:許石青、李旦初、張正申」。[1]

作者簡介

馬明高,山西省孝義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