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藥大辭典》:雪上一枝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藥大辭典》:雪上一枝蒿

拼音Xuě Shànɡ Yì Zhī Hāo

出處《科學的民間藥草》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短柄烏頭等的塊根。夏末秋初挖取塊根,去掉苗葉及小根,洗淨曬乾,裝麻袋內撞擊之,使外表光滑。放乾燥處,防潮濕及蟲蛀。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塊根直立,紡錘狀圓柱形,長5~8厘米,外皮棕黃色。莖直立,疏生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掌狀3深裂、裂片又2~9深裂,再作深淺不等的細裂,最終小裂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兩面幾無毛。莖下部葉具長柄,開花時枯萎,中部以上葉較密集,有短柄。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袖被反曲短柔毛;花萼片5,藍紫色,花瓣狀,上萼片膨大呈帽狀,高約2.5厘米;花瓣一對,有長爪,距短;雄蕊多數,不等長,花絲疏生短毛;子房3-~5個,密被直而伸展的黃色長柔毛。蓇葖果3~5個,種子多數。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多生於高山草地、山坡及疏林下。分布雲南、四川。產雲南、四川。

性狀乾燥塊根呈長圓柱形,直徑約0.5~1.7厘米,長達5~8厘米以上。外表呈黑褐色或黃棕色,飽滿,皺紋微細,亦有較顯明者,以縱皺為多,常有側根的斷痕,偶有分枝者。質堅脆易斷,斷面略呈圓形,現粉白色。栓皮菲薄,皮部較寬,木部及髓部約占直徑1/3,形成層附近色較深,呈黑褐色圈。氣微弱,味辛辣而麻。以皮色黑褐、心白、粉質、有黑圈、飽滿、光滑者為佳。

化學成分雲南昭通產雪上一枝蒿的塊根含有6種生物鹼:烏頭鹼、次烏頭鹼以及一枝蒿乙素、戊素和己素。

雲南東川產雪上一枝蒿的塊根分得5種生物鹼:一枝蒿甲素、乙素、丙素、丁素和庚素。

藥理作用雪上一枝蒿甲、乙、丙及丁鹼的鹽對小白鼠表現鎮痛作用,有人用雪上一枝蒿甲鹼通過熱板法實驗,其鎮痛指數僅為嗎啡的1/11,其鎮痛效能很不理想。雪上一枝蒿對蛙心有近似洋地黃樣作用,其所產生之心功能障礙,阿托品及奎寧可制止之,中毒時表現副交感神經興奮之症狀。

鐵棒錘對小鼠毒性甚大,用100%煎劑灌胃,其致死量相當於生藥0.08~0.3克/10克體重。小鼠對20%鐵棒錘藥餌與正常食物無分辨能力,故可試用於毒鼠。

毒性本品有劇毒,毒性反應在用藥後0.5~3小時內出現。主要症狀:輕者嗜睡,口腔灼熱感,分泌物增多;重者全身發麻,發軟,發冷,發脹,喉部不適,噁心嘔吐,流涎,頭昏眼花,心悸煩躁,腹痛有便意;重篤者昏倒肢冷,心律不齊,血壓下降,呼吸困難或抽搐昏迷,心電圖顯示頻發性期前收縮。嚴重者可因循環、呼吸衰竭而死亡。曾有服藥後僅2小時出觀中毒死亡的先例,故用之宜慎。解救方法:根據一般臨床經驗,認為阿托品、普魯卡因酰胺及奎尼丁是較有效的對抗劑,用之及時,可以獲效。此外,民間亦用竹筍、竹根、竹子、芫荽、防風、茶葉、甘草等作為解毒劑,任選2~3種各5錢,水煎服;或豬油、紅糖、蜂蜜任選一種煮稀飯吃,可酌情試用。

炮製用清水浸漂7日,每日換水2次,待中心軟透後切片,置蒸籠內蒸2~3小時,取出曬乾。再用熱豬油拌和炒透入藥,或將濕紙包裹,置炭火旁煨透,去紙,浸童便中一晝夜,取出,漂淨曬乾。

性味《雲南中草藥選》:"苦麻,溫,大毒。"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祛風除濕。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骨痛,牙痛,瘡瘍腫毒,毒蛇咬傷。

《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祛風除濕。"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2~4厘;或浸酒。外用:酒磨敷。

注意有劇毒,未經炮製,不宜內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豆類、牛羊肉。

複方①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牙痛:雪上一枝蒿0.25分(如米粒大)吞服。(《雲南中草藥選》)

②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瘡瘍腫毒,毒蟲及毒蛇咬傷,蜂叮:雪上一枝蒿五錢,泡酒一斤,十天後外擦,禁內服。(《雲南中草藥選》)

③治牙髓炎(無痛去髓):用雪上一枝蒿酒精提取物(製法:取雪上一枝蒿塊根研粉,浸於無水酒精中,24小時後過濾,將濾液蒸去酒精,得棕褐色膠狀物)1克,雪上一枝蒿粉0.5克,蟾酥細粉1克,羊毛脂0.8克,共置於乳缽內充分調勻,研成軟膏狀,即為牙髓失活劑。在原有的穿髓孔處封入米粒大的藥劑,1~2天後觀察牙髓失活效果,行無痛去髓術。(《全展選編·口腔疾病》)

臨床應用止痛:雪上一枝蒿塊根可用於神經痛、風濕痛、跌打損傷及牙痛、術後疼痛、晚期腫瘤疼痛等。常用白酒浸泡內服或局部塗布,或直接將塊根研粉內服;口服每月總量不得超過150毫克。或以本品製成注射液,成人每次肌注10~25毫克(兒童3~5毫克),每日1~2次。曾用注射液治療72人次,59例有效,其中創傷及術後疼痛者36例,全部在用藥後15~20分鐘顯效,藥效可持續12~36小時。

備註前種植物的下列兩個變種,在四川和雲南同作雪上一枝蒿使用。

①疏花短柄烏頭,主要區別在花序上有伸展的短柔毛。分布四川、雲南。

②伏毛短柄烏頭,主要區別在於房上被彎曲而緊貼的白色短柔毛。分布四川。

此外,同屬植物皺葉烏頭在雲南昆明稱雪上一枝蒿;鐵棒錘及伏毛鐵棒錘在四川、青海、寧夏等地亦稱雪上一枝蒿,參見"鐵棒錘"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雪上一枝蒿 拼音Xuě Shànɡ Yì Zhī Hāo

英文名Shortstalk Monkshood Root, Pendulous Monkshood Root

別名一支蒿

出處出自《科學的民間藥草》。 《雲南中草藥》: 誤服雪上一枝蒿藥物中毒者,可用生甘草一兩,綠豆四兩,加水2000ml,煎至1000ml,頻服。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短柄烏頭、展毛短柄烏頭、曲毛短柄烏頭、宣威烏頭、小白撐、鐵棒錘、伏毛鐵棒錘等多種烏頭屬植物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conitum brachypodum Diels2.Aconitum brachypodum Diels var.laxiflorum Fletcher et Lauener3.Aconitum brachypodum Diels var.crispulum W.T.Wang4.Aconitum nagarum Stapf var.lasiandrum W.T.Wang5.Aconitum nagarum Stapf var.heterotrichum Fletcher et Lauener[A.bullatifolium Lévl.]6.Aconitum pendulum Busch7.Aconitum flavum Hand.-Mazz.

採收和儲藏:夏末秋初挖取塊根,去掉苗葉及小根,洗淨曬乾,裝麻袋內撞擊之,使外表光滑。放乾燥處,防潮濕及蟲蛀。

原形態1.短柄烏頭,多年生草本,高50-70cm。塊根直立,紡錘狀圓柱形,長5-8cm,外皮棕黃色。莖直立,疏生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掌狀3深裂,裂片又2-3深裂,再作深淺不等的細裂,最終小裂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兩面幾無毛。莖下部葉具長柄,開花時枯萎,中部以上葉較密集,有短柄。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被反曲短柔毛;花萼片5,藍紫色,花瓣狀,上萼片膨大呈帽狀,高約2.5cm;花瓣一對,有長爪,距短;雄蕊多數,不等長,花絲疏生短毛;子房3-5個,密被直而伸展的黃色長柔毛。蓇葖果3-5個,種子多數。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展毛短柄烏頭本種與短柄烏頭主要區別在於花序軸和花梗被伸展的短柔毛。

3.曲毛短柄烏頭本種與短柄烏頭主要區別在於小苞片片長約3mm;心皮密被貼伏的白色短柔毛。

4.宣威烏頭多年生草本。塊根胡蘿蔔形,長約5cm。莖高約50cm,上部疏被彎曲並緊貼的短柔毛,不分枝或分枝。基生葉及生於近莖基部的莖生葉均具長柄;葉片革質或紙質,腎形,長4cm,寬9cm,3全裂,中全裂片菱形或倒卵狀菱形,3裂,末回小裂片狹卵形至狹披針形,側全裂片斜扇形,不等2深裂,背面疏被緊貼的短柔毛。總狀花序,花序軸和花梗只被彎曲而緊貼的白色短柔毛;小苞片生花梗的基部或下部,狹卵形;萼片藍紫色,上萼片船狀盔形,側萼片圓倒卵形;花瓣2,無毛,有短距;雄蕊多數,花絲上部被黃色短毛;心皮5,密被淡黃色短柔毛。花期10月,果期11月。

5.小白撐形態及時性生境分布參見「小白撐」條。

6.鐵棒錘形態及生境分布參見「鐵棒錘」條。

7.伏毛鐵棒錘形態及生境分布參見「鐵棒錘」條。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2800-4300m的高山草地、疏林下或多石礫處。

2.生於海拔3000-4300m的山地草坡、多石山坡或陡崖上。

3.生於海拔3700m地帶的山地。

4.生於海拔2800m左右的山地。

資源分布:1.分布於四川西南部和雲南西樣部。

2.分布於四川木里、雲南祿勸和中甸。

3.分布於四川西北部(大金)。

4.分布於雲南宣威和富源一帶地區。

栽培1.生物學特性 常生長在海拔3000-4000m的高山草原地帶的陰坡處。以肥沃疏鬆的黑色腐殖質土壤栽培為佳。

2.栽培技術 用種子、根芽繁殖。種子繁殖:每年5月上旬播種,散播,經常保持土壤濕潤。育苗1年,即可移栽。根芽繁殖:截取根上部1/3,於11月或下雪前,按行株距21cm×21cm將根芽埋入土中,深4-6cm。

3.

性狀1.性狀鑑別 (1)雪上一枝蒿(短柄烏頭)塊根長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5-7.5cm,直徑0.5-1.5cm。子根表面灰棕色,光滑或有淺皺紋及側根痕;質堅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有黑棕色環。母根表面深棕色,有縱皺紋及側根殘基;斷面不平坦,中央裂隙較多。氣微,味有麻舌感,有大毒。

(2)展毛短柄烏頭和曲毛短柄烏頭 性狀與雪上一枝蒿(短柄烏頭)相似。

(3)宣威烏頭 塊根圓錐狀或圓柱形,長5-7cm,直徑1-1.5cm;表面棕色至暗棕色,有縱皺紋及側根痕;斷面淡棕色。

(4)小白撐 參見「小白撐」條。

(5)鐵棒錘及伏毛鐵棒錘 參見「鐵棒錘」條。

2.顯微鑑別 根黃切面:(1)雪上一枝蒿(短柄烏頭)子根後生皮層為1-2列棕色薄壁細胞;皮層窄,4-5列薄壁細胞,切向延長;內皮層明顯。韌皮部寬,皮層及韌皮部外側均有石細胞散在。形成層近圓形或五角環形。木質部束常成對,排民V字形,位於五角隅處。中央有髓。本品薄壁組織中充滿澱粉粒。母根橫切面:韌皮部及髓部有多數裂隙;內皮層不明顯;V字形木質部束較子很多。

(2)宣威烏頭 後生皮層為1或數列棕色薄壁細胞;皮層細胞7-8列。形成層有時圓環形。導管排列成V形或輻射狀。

(3)展毛短柄烏頭和曲毛短柄烏頭 組織構造與雪上一枝蒿(短柄烏頭)相似。

3.粉末特徵:(1)雪上一枝蒿(短柄烏頭)①石細胞長條形、梭形、長圓形、長方形或卵圓形,長60-240μm,直徑30-40μm,壁厚,紋孔及孔溝大多明顯。②澱粉粒單粒類圓形或卵形,直徑8-30μm,臍點點狀或一字形、飛鳥狀,有的可見層紋;復粒多為2分粒組成,少數為3分粒。

(2)宣威烏頭 澱粉單粒直徑8-24μm,臍點點狀或3叉形的星狀;復粒由2-3分粒組成。

化學成分1.展毛短柄烏頭 根含烏頭鹼(aconitine),3-脫氧烏頭鹼(3-deoxyaconitine),3-乙酰烏頭鹼(3-acetylaconitine),雪烏鹼(penduline),麗魯鹼(laxiconitine)。

2.宣威烏頭 根含準噶爾烏頭鹼(songorine),新烏寧鹼(neoline),14-乙酰新烏寧鹼(14-acetylneoline),烏頭鹼(aconitine),3-脫氧烏頭鹼(3-deoxyaconitine),無毛翠雀亭(denudatine),準噶爾烏頭胺(songoramine),伏毛鐵棒錘鹼(flavaconitine),變綠卵孢鹼(virescenine),烏頭芬鹼(aconifine)即是小白撐鹼(nagarine)。

藥理作用雪上一枝蒿甲、乙、丙及丁鹼的鹽對小白鼠表現鎮痛作用,有人用雪上一枝蒿甲鹼通過熱板法實驗,其鎮痛指數僅為嗎啡的 1/11,其鎮痛效能很不理想。雪上一枝蒿對蛙心有近似洋地黃樣作用,其所產生之心功能障礙,阿托品及奎寧可制止之, 中毒時表現副交感神經興奮之症狀。鐵棒錘對小鼠毒性甚大,用100%煎劑灌胃,其致死量相當於生藥0.08-0.3g/10g體重。小鼠對20%鐵棒錘藥餌與正常食物無分辨能力,故可試用於毒鼠。一枝蒿甲素100mg/kg皮下注射,能提高小鼠痛閥47%,其鎮痛指數(半數致死量/最小鎮痛劑量)為嗎啡的1/11;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754mg/kg。

鑑別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約2g,以氨濕潤,加氯仿30ml,振搖,分離氯仿,殘渣再加10ml氯仿振搖,合併氯仿,加0.05mol/L鹽酸4ml,振搖。取酸液,再用酸重複提取1次,合併酸液,加氨調至pH9-11,用氯仿提取。取氯仿液置蒸發皿中,徐徐揮盡氯仿,殘渣加磷酸1-2ml,微加熱,溶液由紅色變成紫色。(生物鹼反應)(2)取上述氯仿液於蒸發皿中,揮干,殘渣加硫酸數滴,加熱,顯微紅色,再加間苯二酚結晶數粒,繼續加熱,先顯黃色,漸變紅色。(雪上一枝蒿生於鹼反應)

炮製用清水浸漂7日,每日換水2次,待中心軟透後切片,置蒸籠內蒸2-3小時,取出曬乾。再用熟豬油拌和炒透入藥,或將濕紙包裹,置炭火旁煨透,去紙,浸童便中一晝夜,取出,漂淨曬乾。

性味苦;辛;溫;有大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轎止痛。主風濕骨痛;趺打損傷;肢體疼痛;牙痛;瘡瘍腫毒;癌性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每次不超過0.02g,1d量不超過0.04g。外用:適量,浸酒塗擦;或研末調敷;或煎湯熏洗。

注意本品劇毒,未經炮製,不宜內服;治療劑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必須嚴格控制用量。孕婦、老弱、嬰幼兒及心臟病、潰湯病患者均禁服。酒劑禁內服。中毒症狀主要表現迷走神經強烈興奮,出現流涎、嘔吐、腹痛、心律失常、血壓下降、休克、呼吸困難或抽搐昏迷,可因循環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複方①治跌打損傷, 風濕骨痛, 牙痛: 雪上一枝蒿0.25分(如米粒大)吞服。(《雲南中草藥選》)②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瘡瘍腫毒,毒蟲及毒蛇咬傷,蜂叮: 雪上一枝蒿五錢,泡酒一廳,十天後外擦,禁內服。(《雲南中草藥選》)③治牙髓炎(無痛去髓):用雪上一枝蒿酒精提取物(製法:取雪上一枝蒿塊根研粉,浸於無水酒精中,24小時後過濾,將濾液蒸去酒精,得棕褐色膠狀物) 1克,雪上一枝蒿粉0.5克,蟾酥細粉 1克,羊毛脂0.8克,共置於乳缽內充分調勻,研成軟膏狀,即為牙髓失活劑。 在原有的穿髓孔處封入米粒大的藥劑, 1~2天後觀察牙髓失活效果,行無痛去髓術。 (《全展選編·口腔疾病》)

各家論述《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祛風除濕。

臨床應用止痛。雪上一枝蒿塊根可用於神經痛、風濕痛、跌打損傷及牙痛、術後疼病、晚期腫瘤疼痛等。常用白酒浸泡內服或局部塗布,或直接將塊根研粉內服;口服每日總量不得超過150mg。或以本品製成注射液, 成人每次肌注10-25mg(兒童3-5mg),每日 1-2次。曾用注射液治療72人次,59例有效,其中創傷及術後疼痛者36例,全部在用藥後15-20分鐘顯效,藥效可持續12-30小時。本品有劇毒,毒性反應在用藥後0.5-3小時內出現。

主要症狀:輕者嗜睡,口腔灼熱感,分泌物增多;重者全身發麻,發軟,發冷,發脹,喉部不適,噁心嘔吐,流誕,頭昏眼花,心悸煩躁,腹痛有便意;重罵者昏倒肢冷,心律不齊,血壓下降,呼吸困難或抽搐昏迷,心電圖顯示頻發性期前收縮。嚴重者可因循環、呼吸衰竭而死亡。曾有服藥後僅2小時出現中毒死亡的先例,故用之宜慎。

解救方法:根據一般臨床經驗,認為阿托品、普魯卡因酰胺及奎尼丁是較有效的對抗劑,用之及時,可以獲效。此外,民間亦用竹筍、竹根、竹子、芫荽、防風、茶葉、甘草等作為解毒劑,任選2-3種各5錢,水煎服;或豬油、紅糖、蜂蜜任選一種煮稀飯吃,可酌情試用。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