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典籍里的中國》之我觀《孫子兵法》篇(杜秀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典籍里的中國》之我觀《孫子兵法》篇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典籍里的中國》之我觀《孫子兵法》篇》中國當代作家杜秀香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典籍里的中國》之我觀《孫子兵法》篇

時間的緯度有多長?我們在1小時40分的《典籍里的中國》里走完了孫武的一生,走完了他與伍子胥相識於微時,並肩於戰場,永別於朝堂,隱居于山林,著書於亂世的一生。與此同時,我們眼看吳國起高樓,秣兵馬,破楚國,強盛一時;又眼看它高樓塌,身先死,家國滅,往事如煙。央視的舞台,恰如一台時光機,讓我們跟隨着撒貝寧的腳步,穿越漫漫時光,邂逅孫武,重溫《孫子兵法》,讀其書而知其人,看他的智慧在文字間熠熠生輝,歷經兩千多年依然歷久彌新,生生不息,被無數後人閱讀,思索,感悟和傳播。

《孫子兵法》開篇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無獨有偶,《左傳》開篇亦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者,兵也;兵者,戰也。戰爭,如同人類發展史的影子,亦步亦趨,它似乎比「和平」更青睞於人類。從我們的原始祖先智人滅絕尼安德特人,戰勝大型動物,屹立於這個星球的食物鏈頂端,到蘇美爾文明的興起、消亡,亞述帝國的強盛、衰亡;從中國的始祖黃帝合併部落,打敗蚩尤,戰勝炎帝,創立華夏文明,到唐宋元明眾多的王朝更迭;從近代史上兩次世界大戰,到此起彼伏的各種爭端,一次次硝煙四起,一次次群雄逐鹿,人類前進的每一步都踩着鮮血和枯骨。土地、國家、民族、血親、江山、財富、仇恨、生存,人類有太多太多的理由和藉口去戰爭,去掠奪,去守護,去殺人,或被殺。沒有人能統計人類死於戰爭的總人數,那該是怎樣龐大和觸目驚心的數字,而每一個數字後面都曾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人類的野心勃勃,讓他們忘記了「止戈為武」,忘記了戰爭只是取得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戰爭里,沒有真正的贏家。失敗者固然國破家亡,無處立六尺之身,勝利者又何嘗不是家家縞素,處處哭聲呢。古詩有云:「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有多少母親再也見不到兒子,有多少兒女再也見不到父親,有多少妻子再也見不到丈夫,有多少長兄再也見不到幼弟。統一六國的秦國在三百多年的戰國風雲里,笑到了最後,似乎是當之無愧的贏家。可就在秦國之地,出土了中國的第一封家書,那是秦國軍隊裡的士兵,黑夫和驚,他們寫信給母親、兄長,字字句句惦念母親的健康,牽掛新娶的媳婦,囑託兄長照看年幼的女兒。只是,家書平安抵達了家鄉,他們卻再也沒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難怪後代史書經常諄諄教導:「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孫子兵法》雖云:「兵者,詭道也。」可孫武告訴我們,兵者,當更為仁道。吳鎮宇飾演的孫武,一身布衣,舉手投足間卻儘是成竹在胸的從容與洞若觀火的清醒。他見過興亡,見過生死,見過勝敗,更見過人性,都說名利富貴,皆如浮雲,可世人卻往往被浮雲遮瞭望眼。立於亂世之中,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不知孫武又該如何去排解與忍耐?柏舉之戰,他助吳王闔閭以區區三萬吳兵戰勝了楚國二十萬兵馬,取得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戰後,他憂心忡忡地列舉出勝利背後隱藏着的四大危險,意圖規勸吳王修養民生,修和諸國,然而,被巨大勝利沖昏頭腦的吳王再也聽不進他的忠言逆耳。沉迷酒色,窮兵黷武,似乎是每個曾經英明過的君主都邁不過的坑。明智的孫武毅然選擇遠離朝堂,歸隱山林,曾經承諾和他一起種地煮粥的伍子胥卻放不下眼前的繁花似錦,終因忠言直諫,被吳王夫差賜屬鏤劍自刎。

伍子胥至死都不明白,自古君臣之間,最難者,唯有「信任」二字。史書上君臣相得益彰,攜手建立千秋功業而被傳為美談者,無怪乎姜子牙與周武王、商鞅與秦孝公、管仲與齊桓公、劉備與孔明,泱泱五千年的中國史,實為寥寥。就算被歷史稱為「初漢三傑」,被劉邦贊為功勞第一的蕭何,也只得把子侄送至戰場,把全部家當捐出充公,才保得善始善終。就算被歷代傳為佳話的孫權、周瑜,也不過是文人們的一廂情願。更不用說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的「火燒慶功樓」。自古,史上從來不缺忠臣,不缺明君,缺的只是忠臣明君間的信任。「苟富貴,勿相忘。」歷史早已證明,這只不過是一句太容易被遺忘的承諾而已。

好在,舞台不是歷史,可以彌補現實中的遺憾。當伍子胥扛着他生前沒有機會扛在肩上的鋤頭走向歷史深處,走向時間盡頭時,當孫武拿着伍子胥的劍毅然決然地要鑄劍為犁時,蓄滿眼眶的淚水終於奪眶而出。知兵而不好戰,毋寧說《孫子兵法》是一部兵書,莫若說它更是一部哲學書。古人有云:「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孫武,以《孫子兵法》傳於後世,以兵家之聖懷仁者之心,以「柏舉之戰」助吳王稱霸,實可謂三不朽!

「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當前的中國四鄰不安,群狼環伺,諸霸權國家更是屢屢挑釁,蠢蠢欲動,此時,《典籍里的中國》選擇了《孫子兵法》,可謂用心良苦。自西漢陳湯氣壯山河地喊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不畏強敵,不懼生死,保家衛國的基因就深深鐫刻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中,而從烈火中浴火重生的新中國更深深懂得「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所以擲地有聲的發出史上最強音:「我們雖不好戰,但我們也不懼戰。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誰妄想這樣干,必將在14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築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1]

作者簡介

杜秀香,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濟陽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