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沒有風骨,就看這三點(京博國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個人有沒有風骨,就看這三點》是中國當代作家京博國學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個人有沒有風骨,就看這三點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不經狂風折磨,看不出蒲草是否堅勁;不經危難考驗,看不透一個人是否忠貞可靠。 公元1275年,元軍長驅直入,抵達臨安城下。
宋庭亂作一團,官員紛紛逃竄;軍隊徵召,更不見一兵一卒來援。
大廈將傾之際,文天祥挺身而出。他變賣全部家產充當糧餉軍費,幾天時間召集3萬人從軍,他成為南宋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
由於力量對比太過懸殊,江浙血戰,文天祥帶領的宋軍幾乎全軍覆沒,臨安城最終陷落。
文天祥退守福建、廣東一帶,繼續抵抗,兩個兒子也相繼在戰亂中喪生。
文天祥的抵抗堅持了三年,已經投降的南宋官員,向他投來招降書,他都斷然回絕。
公元1278年,43歲的文天祥在廣東海豐的五嶺坡被俘。
第二年春天,崖山海戰宋軍大敗,陸秀夫背幼帝墜海而亡,南宋徹底滅亡。
文天祥被囚禁了四年,元世祖忽必烈欽佩他的忠義,親自來勸降,文天祥拒絕了,公元1282年的寒冬,文天祥英勇就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兌現了自己承諾,也讓世人看到了自己的風骨。
文天祥雖然無法挽救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但他勇於擔當,拼盡了一腔熱血,把忠誠和氣節留在了青史之上,受人敬仰。
人們常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擔當從不是一句口號,一個承諾,而是奮勇向前,不畏赴死的勇氣。
越是危機頻發之際,越能看出一個人的骨氣;越是舉足無措之時,越能認識一個人的擔當。
成大事者,必有擔當。一個人能擔得起多大的責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生活中、工作中,敢於擔當能使我們破解難題、克服困難阻力、應對風險挑戰,能「爬坡過坎闖關」,最終到達事業與人生的巔峰。
順境逆境看襟度
古人云:「艱難困厄,玉汝於成。」
風骨之人,經事有胸襟氣度,不貪風月,不畏風浪。
范仲淹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少年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他一路苦讀,進士及第。入仕後,薪俸豐厚,不耽於享樂,耐得住貧窮。這裡是個風水寶地,將來子孫必定世世代代富貴。」
范仲淹聽後卻說,「我一家富貴,哪裡比得上讓當地的讀書人世世代代富貴呢?」於是他改變主意,毫不猶豫將地獻出,修建蘇州州學,造福一方百姓。
他不貪戀富貴,有一顆超越物質匱乏的平常心;他不畏懼權勢,有一顆超越生死的憂患心。
仁宗初年,太后「垂簾聽政」,仁宗準備率領百官為她祝壽。范仲淹諫言不合禮法,阻止朝拜,後又上書太后還政仁宗。太后震怒,范仲淹被貶。
太后病故,仁宗親政,范仲淹回京。群臣紛紛議論太后為政之失,唯有范仲淹稱太后有養護之功,建議朝廷成全其美德。
范仲淹胸襟廣闊,寬而容百物,廣而無畏懼。他的所言所行,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
郭皇后誤傷仁宗,仁宗執意要廢后。范仲淹等大臣上書說「廢后是昏君所為」,仁宗不悅,范仲淹二度再貶。
因不滿宰相呂夷簡培植黨羽、任用親信,范仲淹向仁宗進獻《百官圖》,對其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第三次罷黜。
梅饒臣寫詩勸他少說話、少管閒事。范仲淹卻回答:「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氣。
戍邊西北有功,范仲淹回京,任命為副宰相,實施慶曆新政。
因觸犯舊派利益,反對聲浪越來越高,歷時一年半的新政逐漸被廢。改革失敗,范仲淹第四次貶官。
每次離開京城,范仲淹「處江湖之遠」,卻無時無刻不在「憂其君」,對朝廷各種動向隨時關注,時刻保持着進諫的熱情,且政績突出。
宦海沉浮四十年,范仲淹的稜角並沒有被磨平。只因他不忘初心,忠於自己心中的理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史》評價范仲淹,說他:「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先生風骨正氣,至今凜凜;胸襟氣度,山高水長。
人生有順境亦有逆境,有巔峰也有低谷。順境不喜,逆境不悲。看淡得失,心胸豁達。
順境初心不改,逆境心若磐石,心中有堅守,就能夠在痛苦和災難中依然保持樂觀的能力,愈挫愈勇,砥礪前行。
《三國志·蜀志·先生傳》記載:「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成大事者,沉着有涵養,不輕易讓人看透自己,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緒。
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堅聚集八十萬大軍,揮鞭南下攻打東晉。
強敵壓境,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弟弟謝石為征討大將軍,以侄兒謝玄為前鋒都尉,以八萬兵力在淝水大敗前秦,取得勝利。
出兵前,謝玄特意到謝安府上拜別,以窺伺謝安心情並求賜良策。面對謝玄的到來與意圖,謝安表情與往日無異,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朝廷已做安排。」
謝安的淡定,讓謝玄穩定身心,投入戰鬥。也讓原本惶惶不安的朝臣們跟着安下心來。
前線戰事激烈,謝玄的戰報送來之時,謝安正在與人下棋。他看了一眼,隨手把書信放在椅子上,繼續不動聲色地下棋。
客人不安,詢問情況。他慢慢回答說:「那些小子大破敵軍!」
說話時,謝安的神色舉止和平常沒有什麼不同。這種鎮定自若、與喜不露的風度無人能及。
大軍壓驚,謝安不害怕震怒嗎?戰爭取勝,他不高興嗎?
史書記載:友人走後,謝安這才釋放壓抑已久的喜悅,手舞足道,竟然把木屐鞋上的屐齒都碰斷了。
這個細節可以看出,謝安表面不動聲色,內心實則波瀾起伏。但他卻以自己的淡定從容化解旁人的惶然。
有人說他這是「矯情鎮物」,這實是「喜不失節,怒不變容」的涵養。
一方面源自於他「臨大事有靜氣」風度,另一方面源自於他運籌帷幄、知人善用、成竹在胸。
《處世懸鏡》言:「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
大怒之事能心平氣和,欣喜之事能淡然處之,這樣不僅可以修養身心,還能提高自己的氣度格局。
遇事不急不躁、不露喜怒,才是一個人涵養的真正表現。
有人說:「風為形,骨為魂。」
風骨是一個人的風度氣質,是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是一個人的格局境界。
大事難事,勇於擔當顯本色;
順境逆境,不忘初心有堅守;
大怒大喜,不形於色養身心。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破濤洶湧。無論處於什麼境況,做人做事,都要風骨錚錚、磊落峻爽,如此方顯風骨與氣節。
願你我經受生活的歷練,沉澱自我,自尊自強,活出人生的高度與深度,活出生命的精彩與奇蹟。
作者簡介
京博國學,文化領域優質作者,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