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中的石,一中的魂(孟令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中的石,一中的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中的石,一中的魂》中國當代作家孟令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中的石,一中的魂

一中的石,一中的魂

昌樂一中,背依首陽山,依山而建,故多石。

校園最西面,入校門不遠便有一塊校友敬送的碩大的泰山石。巨石臨門而立,居於學校新世紀廣場之側,端莊威嚴。山石厚重,從泰山之畔千里之遙運到此處。泰山是中華名山,泰山石更是別有內涵。司馬遷曾言,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泰山石在此,可謂讓人知任:讓每一位一中人明白自己身上擔當的重任,教育興則家國興,人才旺則社稷強。

校園最東面,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假山。山石頗為怪異,有太湖石之體態,不設粉黛,錯落高低,自然放置。山頂上有一亭,名曰報曉亭,高高聳立,迎東方之曦,對首陽之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山石可謂讓人知曉:提醒諸位學子刻苦惜時,聞雞起舞,少壯努力。

進校門直行,校園中軸線上,有校園內最古樸的建築——翰苑,典雅莊重,靜覽歲月。翰者,文章之意;苑者,薈萃之處。翰苑,意為文翰薈萃之處。黝黑的顏色,古雅的風格,灰磚紅牆,長廊立柱,朱紅色的大門,古銅色的門環。特別是翰苑高挑的屋檐石,檐牙高啄,規規矩矩整整齊齊排列,檐腳下的滴水石,風塵僕僕,不改其色。翰苑四面,古槐掩映,蒼苔上階。這裡的石,可謂讓人知史:知道昌樂一中走過的近百載風風雨雨滄桑歷史。

翰苑東面,院士路筆直坦蕩,一路登高。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這鋪路之石可謂讓人知志:青春學子,砥礪前行,志當高遠,為國棟樑。

但在我心裡,這些都趕不上校園內那些毫不起眼的雨石,更讓人入心。這些風雨石,路邊房前,位處低微,形態各異,稜角分明,樓前屋後,階側台旁,各抱地勢,遮風擋雨。拾級而上,入目滄桑,這些石頭雖經風雨不改其度。有的,歲月的烙印寫滿其身,風吹雨打的孔凹之痕是時光無言的真實註腳。春華秋實寒暑過往,但它依然初心如一矢志不渝。恰如師之容顏,敦厚慈祥而自信陽光。恰如師之步履,永不知倦而前行不輟,恰如師之臂膀,不失硬骨而道義擔當。恰如師之聲音,和煦溫暖而振聾發聵,洗禮心靈,讓人知恩感恩。一中校園,一中學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一中石,歲月不居,青山綿亘,山高水長,日月其光。一中石,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初心如一,矢志不渝。

也曾見過天涯海角的南天一柱石,那是祖國的地標,雄渾大氣,名聲遠揚。見過太湖的靈璧石,鬼斧神工,七竅玲瓏。見過長城的城垛石,碩大敦厚,擋過金戈鐵馬箭簇流矢。見過西湖之側靈隱寺前的飛來石,身姿綽約,奇妙無雙,俯瞰如碾,遠眺如冠。這些人間奇石,都是天造地設,獨步華夏。但比之一中的石,少了一份親近平易,卻少了一份樸實無華,少了一份翰墨書香。

追求卓越,自強不息,是一中人的信念執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一中人的熱血擔當。一中的石,一中的魂,一中的根。其實我們每一個一中人,無不就是一中的一塊石,一塊無怨無悔的鋪路石。正是這許許多多一代一代無數的石,用青春和信念鑄就了一中輝煌的堅強的路,再用悠悠歲月碾壓的結結實實。讓無數青春學子沿着這條路,走出校門,甚至走出國門,成長為國之棟樑,時代翹楚。

其實,一中的辦學理念,一中的厚重歷史,一中人的信仰追求,無不是一中的石,一中的奠基之石。質地堅硬,穿雲補天,敢讓歲月在此譜寫壯美的詩篇。

一中的石,把中國夢,把時代魂,刻在每一道縫隙,每一個腳印。

一中的石,我們愛你,愛你的樸實無華,愛你的無怨無悔。我們都願意成為,成為一中的一塊石,成為時代的一塊石。[1]

作者簡介

孟令江,山東濰坊人,昌樂第一中學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