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刻千金的「陽曆節」(易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刻千金的「陽曆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刻千金的「陽曆節」》中國當代作家易念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刻千金的「陽曆節」

今日春分。在這個古老的中國節氣到來時,「萬物之母」太陽沿黃道從南向北來到直射地球赤道的位置,南北半球因此晝夜平分。在這個被天文學看作「春之始」的重要節氣里,農人「一刻千金」忙稼穡,祭日大典在古都北京的日壇「復刻」,北京雨燕萬里迢迢返家繁衍生息,傳說中的華夏神龍一飛登天。誕生兩千七百多年來,春分的故事總是與太陽希望生機緊緊相連。

北京日壇公園祭日壁畫。

春分是個陽曆節氣

春分,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誕生的四個節氣之一。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二十四節氣,是在我國秦漢時期完備和確立起來的。比這個年代更早的春秋時期,也就是距今兩千七百多年前,古老的中國就已經有了「二分二至」節氣,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一年中,白天最長、正午太陽最高的一天叫作「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陽最低的一天叫作「冬至」;夾在中間、晝夜平分的兩天叫做「春分」和「秋分」。這是中國人的祖先在長期勞動實踐中通過對太陽運行規律的觀測,參照黃河流域一帶的氣候創造出來的。

春分在古代被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候是研究氣候時用的時間單位,說明這一段時間的氣候特點。五天為一候,一個節氣有三候。春分的三候通俗來說就是,在古代黃河流域,春分時燕子飛回了北方,下雨時有雷聲,也有了閃電。

在春秋時期以前,沒有這些節氣的時候,中國的先人們從事農業生產要根據天上星宿的出沒來進行。從春秋時期到秦漢兩朝,我國的二十四節氣逐漸完善、齊備,先人們掌握了節氣月令,農耕活動就有了方便的依據,不用再仰觀天象了。

在農事勞作方面的曆法中,中國人有自己獨創的農曆。因為像春分這樣的節氣都出現在與陽曆日期相對應的農曆里,所以不少人都認為,包括春分在內的這些節氣都是陰曆節氣。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農曆並不是純陰曆,而是體現中國人智慧的陰陽合曆,而節氣恰恰就是屬於農曆中的陽曆部分的。節氣是完全跟着太陽走的,是跟太陽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陽曆、公曆相符合的。每個節氣都有相對固定的日期,經過百年、千年也還是一樣,前後最多相差一兩天。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這句農諺,道出了包括春分在內的二十四節氣從古至今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對於身處北半球的華夏農耕文明來說,春分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大節氣。

「春分」的含義有兩個,一個是晝夜平分,白天黑夜各為12個小時;還有一個是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的中間,因此平分了春季。春分過後,太陽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的白天變得越來越長。在日益充足的陽光照射下,身處北半球的中華大地氣溫快速攀升,雨水也明顯增加。要期望獲得秋天谷滿倉的豐收,全靠此時應節繁忙的春管春播農事活動。這從有關春分的眾多農諺中可見一斑。「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這是在提醒人們千萬不要誤了春分的節氣,要抓緊這金貴的時間給小麥澆水、施肥,讓作物旺盛生長。「春分時節,果樹嫁接」「春分栽不妥,再栽難成活」,這是在告訴人們春分正是栽植、嫁接果樹的最佳時機,莫要錯過。還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春分春分,好點花生」……

春分今又至。在這個草長鶯飛、生機勃發的時節,人們忙碌而欣喜地播撒着新一年充滿希望的種子,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精心呵護着未來的豐收。

春分民俗「豎雞蛋」。

春分祭日源起周朝

古時的春分還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要舉行隆重的祭日典禮,民間的老百姓熱鬧地聚會過節。


春分祭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禮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禮記》中記載有「祭日於壇」「祭日於東」,後唐朝經學家孔穎達註疏「謂春分也」,講的就是周天子春分祭日的事。春分祭日,是農耕社會裡人類對「萬物之母」太陽的一種原始崇拜。繼周天子之後,秦始皇和漢武帝也都曾舉行過祭日活動。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記載,秦始皇在山東榮成的成山頭(古人認為那裡是日神所在的地方)設「日主祠」,祭拜日神。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記載,漢武帝也曾「禮日成山」,也就是在成山頭祭祀日神。我國於1979年和1982年在成山頭出土的秦漢時期玉璧、玉圭等兩組玉器,或許就是當年秦始皇和漢武帝祭日時用過的祭玉。


在春分這個重要節氣舉行祭日典禮的傳統,就這樣一代代沿襲下來。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為春分祭日特意建造了日壇。據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工作人員上世紀80年代的祭日研究,「建專壇以祀日,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洪武之年,太陽出現黑點,朱元璋認為是負責祭日的官員不誠所至,便命建日壇於南京。明朝遷都北京後,1530年建日壇於京。」這也道出了古都北京五大壇之一日壇的來歷。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祭壇——日壇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方創建。日壇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那時的日壇為單層白石築成,高近2米、面積17平方米,壇面用紅色琉璃磚墁砌,象徵着太陽。明朝皇帝祭日,要在春分當天日出時舉行,祭日的玉用紅色,綢用紅色,樂用七奏(七個樂章),舞用八佾(音yì,八佾為周朝規制的天子樂舞規格),皇帝身着紅色祭服,向大明之神行三跪九叩首大禮,祈求賜福。

到了清朝時,春分祭日的日壇有了不少變化,祭壇由紅色琉璃改為灰色「金磚」鋪面,壇四周也建起了環形圍牆,乾隆皇帝還對壇周布局做了微調。春分祭日時,皇帝要更衣,具服殿就是皇帝休息更衣之所。明朝時,具服殿建在祭台西欞星門外南側。1742年時,乾隆皇帝認為:「日壇具服殿舊址建於壇南,臨祭時必須經過神路始至殿所,似與誠敬之儀未協。」便將具服殿移到了祭台西北側。

關於春分祭日的記載,清朝留存的歷史文獻最為完備和系統。清朝時,祭日前一天就有候時官開始做準備了。在春分當天日出前,皇帝穿祭服乘禮輿前往日壇。一切準備停當,待卯時初刻(清晨5時多),典儀官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祭祀禮儀開始。祭祀禮儀分為迎神、奠玉帛、初獻、亞獻、終獻、答福胙、撤饌、送神、送燎九個程序。在導迎樂的伴奏下,鹵簿儀仗(相當於皇家儀仗隊)進入圓壇,皇帝沿漢白玉神路步入圓壇。在被古人視為神樂和敬天法祖聖樂的中和韶樂聲中,皇帝登上拜壇,向太陽神行三跪九叩大禮,獻上玉和帛,並進香,迎接太陽神。在祭祀樂章中起舞的祭祀舞蹈為八佾,武舞生、文舞生各64人,武舞執干戚、文舞執羽籥(音yuè)。行初獻禮時用武功舞,行亞獻、終獻禮時用文德舞,以表示武功取天下,而以文德治天下之意。

在春分祭日時,讀祝官還要恭讀祝文。那給太陽神的祝文上都寫了些什麼呢?我們來看看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的一份春分祭日的祝文:「嗣天子弘曆謹告於大明之神(太陽神)曰:欽惟神陽精之宗,列神之首,神光下照,四極無遺,功垂今昔,率土仰賴,茲當仲春,式遵古典,謹以玉帛牲醴之儀,恭祀於神,伏惟鑒歆,賜福黎庶。尚饗。」大致意思是說,大明之神(太陽神)是眾神之首,陽光普照大地,功德無量,國之疆土都仰仗依賴着太陽。春分時刻我們遵循古代典儀,用玉帛、犧牲和美酒敬獻大明之神(太陽神),並以大禮參拜,希望太陽神賜福給黎民百姓。從這篇祝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古時人們對太陽神特別崇拜,通過隆重的春分祭日典儀,期待在春耕伊始之際獲得太陽神的庇佑和賜福,讓國之根本的農事得以順利豐收。

「驢打滾」是春分時令食品。

民間歡樂的春分節

古時春分這一日,也是民間老百姓的節日,節慶活動十分熱鬧,鄰里聚會娛樂,充滿歡樂的生活氣息。民間能說會唱的「春官」會吟唱着勸耕、祝福的歌謠,給人們送去春牛圖。農家會給自家耕牛餵糯米糰,希望它能在緊張的春耕生產中多出力,幫人們獲得秋天的豐收。

明清時期,每到春分時節,北方的人們還會吃一種叫作「太陽糕」的傳統節令食品。太陽糕又名「小雞糕」,是一種用大米麵和綿白糖蒸成的圓形小餅,上面印着一隻朱紅的金雞引頸長啼。在老北京的習俗中,糕點鋪子通常在元宵節後就開始製作太陽糕了,在春分日的前三天開始出售,年糕小販們也會在春分那天走街串巷叫賣太陽糕。小小的一塊太陽糕,表達了人們對太陽普照大地的感恩,也寄託了人們向太陽祈求吉祥的美好願望。清朝時,北京人過春分還喜食一種豆面糕——「驢打滾」。「驢打滾」是一種豆面卷,是有名的北京小吃。它起源於盛產黍米的東北和承德地區,傳入北京後,因其最後一道製作工序是撒上黃豆面,猶如毛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而得名「驢打滾」。人們在春分時吃驢打滾,希望能避邪祈福,也寓意着春季到來,生機勃發。江南地區的人家在春分時會吃湯圓,同時煮一些沒有包心的湯圓,以細竹籤穿在一起,置于田間,名曰「粘雀子嘴」,認為此舉可避免雀子啄食莊稼。

春分這天,還有一個男女老少都喜歡玩兒的古老遊戲——豎雞蛋。唐朝詩人劉長卿有《春分》詩道:「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春分這天豎雞蛋的習俗,據說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那為什麼在春分這天雞蛋容易豎起來?據專家介紹,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而且,如果選剛生下四五天的雞蛋,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鬆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也會有利於雞蛋的豎立。

這項起源於中國的古老遊戲,現在已經全世界流行。據美國天文科普作家菲爾·普萊特的調查研究,西方國家對「豎蛋」的了解,源於1945年駐重慶的美國記者在《生活》雜誌中對中國習俗的報道。這個有趣的遊戲讓國外的人們紛紛效仿,「春分豎蛋」也逐漸成了全球性的節氣民俗。

除了中國,春分也是很多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如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都把春分作為新年,墨西哥人和美國印第安後裔也有歡慶春分的習俗。對於墨西哥人來說,春分是開啟春季的節點,每年春分這一天,人們都要聚集在墨西哥城周邊的金字塔建築群,隆重慶祝和迎接春分的到來。

2019年3月21日,日壇公園舉行春分祭日活動。

「復刻」祭日增太陽禮

春分祭日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國之大典,承載着博大精深的中華禮樂文化。據史料記載,明、清兩代先後有明天啟、崇禎,清乾隆、嘉慶、道光等五位皇帝到日壇親祀。祭日直到1843年後逐漸停止。2011年春分,日壇祭日典儀在中斷160多年後首次復原。

整場祭日典儀分為鹵簿儀仗、祭禮及樂舞展示、皇帝迴鑾三部分,從祭祀音樂舞蹈、禮儀表演到服裝、樂器、道具製作都最大限度地依據清乾隆年間文獻記載進行,較為完整地「復刻」了清朝春分祭日典儀。兩百多人組成的表演隊伍,為觀眾原汁原味地呈現了莊嚴肅穆的祭祀典儀。

復原後的春分祭日典儀,還做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古代的祭日是不允許平民百姓參加的,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復原後的春分祭日典儀,在傳承中華傳統「禮」文化的同時,還創意了大家能夠共同參與的「太陽禮」,讓觀禮的每個人都變成了弘揚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參與者,成為春分祭日典儀的一部分。

就在「皇帝」跪拜的同時,現場講解祭日典儀的主持人也請觀眾一起行「太陽禮」,崇尚自然、感恩自然:自然端正直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兩小臂與地面平行,象徵着四海昇平;右手握拳緊貼於胸,左手在外護住右手,雙手緊握,寓意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目視東方,面向太陽,寓意把希望交給太陽,祈盼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國泰民安。

2023年,北京日壇公園最知名的景觀之一圜壇正式開放,供遊客免費參觀。這裡,正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祭祀太陽神的地方,也是日壇春分祭日典儀再度呈現的地方。今年春分又至,期待更多人參與中華古老典儀的創新傳承,讓古都北京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發揚光大。

光影奧秘

春分奇觀

被譽為世界9大神秘古觀象台之一的墨西哥卡斯蒂略金字塔頂端的神廟中,有許多精心雕刻的圖案,瑪雅人據此判斷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到來。金字塔的台階總數加上一個頂層正好是365級,代表着一年的天數。北面邊牆下端刻着一個帶羽毛的蛇頭,蛇嘴裡吐出一條長1.6米的大舌頭。每年春分、秋分兩天的下午,一個蛇影就會在塔上出現。

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也與春分有淵源。金台的典故出自戰國時期燕昭王建造黃金台的故事。燕昭王築高台並「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士」,即用重金廣納天下賢士人才。「金台夕照」是清朝乾隆皇帝欽定的。每年分、分前後,夕陽西下的一小段時間內,在太陽光線的照射下,台子因地勢較高而呈現一片金色。乾隆皇帝巡行至此,看到這番景象頗為動心,遂令就地立碑一座,正面題「金台夕照」,背面是一首七言詩。2002年,在修建京廣大廈時出土此碑,經文物專家考證後,將此碑立於東三環中路23號即財富中心樓下。

尋根究底

春始何時

在我國古代,把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這是因為,在古代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立春前后土壤已經開始解凍,農人從立春就開始春耕生產的緣故。在天文學上,則是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來劃分四季的。春分就是天文學上春季的開始。但是這也並不完全符合我國各地的氣候情況。

1934年,我國氣候學家張寶坤提出以候平均氣溫(即五天為一候的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標準。他把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下定為冬季,10℃至22℃之間定為春季和秋季,22℃以上就是夏季。由於這個標準比較符合我國氣候的地理分布,也接近各種植物各個季節的生長發育狀況,因此直到現在,一般仍採用這個標準來劃分四季。按照這個標準,北京的「春之始」大約在三月底、四月初。[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