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耀明 挖柴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挖柴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挖柴根》中國當代作家丁耀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挖柴根

平房後面就是小山,長着許多小植物,地下的根卻大得不相稱,既長又粗的根系,怎麼只有小枝?即使不用手或鋤頭挖,很多根部就隱隱藏在土中,或大或小樹樁枯竭乾癟,沒有新植物向上挺拔。

聽大人們說,那是以前為了聲勢浩大的勞動競賽砍伐高大樹木引起的。一時間,礦山周圍丘陵地帶,大片林海化為荒山禿嶺,沉浸在童山濯濯的蕭疏中,沒有植被,覆蓋上面的只有少得可憐的丁點綠意。

每座小山是孩子們的樂園,大家喜歡在那兒玩遊戲,由躲貓貓、做紅纓槍、跳鞍馬、打泥巴仗等等,發展到一個有趣【【故事】】:周日的一天上午,一個小朋友背着鋤頭來玩,大家看到一陣納悶:他要幹什麼?只見這位男孩高亢嗓子喊道:「我們來挖柴根,可以燒土灶用,燒飯燒菜,幫爸爸媽媽的忙!」說完已走到一個樹樁旁,大家圍着看,他沿着邊圈,一鋤頭一鋤頭地挖土,樹根裸露出來,一直挖下去,根部已完全暴露,他停下挖掘,將鋤頭放一邊,用雙手把根系之間的泥土掰掉,再拿鋤頭將根部斬斷,整體的樹根提上來了。他告訴小夥伴:把它曬曬,敲打掉泥土,就可以當柴燒!又能玩又能為家裡幹活,他做到了一舉兩得的事情。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堅持下去,便會為自己平凡的日子,增添一縷不一樣的光彩。

一傳十,十傳百。在東風瑩石礦範圍內的山上,不斷看見男孩,後來女孩也參陣,背起鋤頭或三角鈀在地上挖樹根。那裡有仨兄弟,兩人一左一右抓住鋤頭把手拚命刨向樹根,粗大的根讓他倆氣喘吁吁,但他們不依不饒,那眼神如誓將反動派消滅似的,既用鋤頭刨土,又用雙手挖土,三下五除二,用斧頭把樹根砍掉,另一個男孩手提鐵鍬,穩妥地把它鏟進畚箕上;這裡兄妹倆,一個用工具使勁向下挖,一上一下像啄木鳥追食一樣,專心致志,眼神嚮往着好像掘到寶貝似的,開心不已,一個手拎着竹籃,目不轉睛看着,樹根的局部細密使她既迷惑又猜測,那清澈柔和的眼神充滿期盼,樹根挖完了,女孩輕靈地蹲下身,手抓樹根,往地上用力敲打,裝進籃子裡。孩子們在告訴自己:這一天還不錯,有好事發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礦區每家每戶有自建柴房,是磚瓦房或茅草房,裡面除了放置勞動工具以外,更多的是放柴火,滿足家中開火需要。春、夏、秋三季天氣較好時段,挖出柴根,處理乾淨,孩子們就把自己的勞動成果有序地擺放柴房內,可以隨時拿到家中的鍋台旁燒東西吃,可以儲存到冬天備用。柴根彎曲,放進土灶里,根與根之間有空隙,很容易用來燒火,火勢旺盛,大人一邊烹飪一邊讚揚自家孩子聰明會幹活,為家裡主動分擔責任,滿意笑容溢於言表。能夠被父母親表揚,孩子們別提有多高興,挖柴根的興致更高了!溫暖的味道,生活的期待,每天實現!

那時候,只要有空,就有大批礦山孩子的身形出現在礦區的漫山遍野,有的用吃奶力氣掘地找柴根,有的匍匐着用手挖泥巴,有的高興地抓住柴根大聲叫喊,有的挑着兩畚箕往家趕。豐收的喜悅像農民將源源不斷的糧食顆粒歸倉那樣興奮着,那是他們獻出的心血,是他們追尋的希望,是他們使出的勇勁!小小年紀,從不怕累,雖然比不上農村孩子那樣辛苦,但從另一個角度發現他們是那麼愛勞動,活潑淳樸,不辭勞累。一批批孩子在長大,挖樹根隊伍在打游擊,由近到遠,孩子們繼續背着工具前往山地,附近村莊成了他們「掃蕩樹樁」另一個戰場。這也是幾億年間站累了躺了下來的山,這些山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仍是那種平淡無奇的形狀,綠色植物仍從灰色的土壤和岩縫中頑強地長出來。那時候,已經有「封山育林」規定,但對挖掘沒有植被價值的樹根放鬆管理。幾個小朋友一起出發,有牽掛,有照應,有幫助,顧盼神飛,就像大人釣魚一樣相伴,幾個人悠閒地來到農村的山上,像平時一樣,不停歇地尋找樹根源。經過幾十次在山上奮戰,孩子們很有經驗,挖樹根如庖丁解牛一樣,動作從容,表情鎮定,遊刃有餘,盡力而為地多獲得「戰利品」。每挖出一個樹根,都要用泥土把洞穴填平,自覺文明。孩子們喜歡的事情,是不會覺得累的,高高興興地來到村莊,平平安安地回到家裡。

大凡家中孩子多的,或者一家只有一個大人是正式工的家庭,最喜歡挖柴根,能夠有效補充家中緊缺柴源,雖然已有煤球、煤餅,那是定量的,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那些家庭的大人,只要有空,也會帶着孩子往山上趕,憑他們的力氣和技術,一動手就能辦到的一點勞動,不用多少時間就滿載而歸。有時他們甚至在晚上也會挑燈夜戰,頭頂着礦燈或手舉着四節大電池超亮強光手電筒,那就地取材挖樹根場面很是讓人既同情又感人。

挖樹根真正的主力軍還是礦二代,因為有時間,可以長期堅持,細水長流地將樹根變換成柴根,水到渠成達到生火做飯目的。高爾基說過:「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挖柴根的小小心愿和舉動讓孩子們得到了很好的心靈教育、體魄鍛煉,懷揣年少,長大後美美地成為觸手生春的能手。芳華時的艱苦和磨練,才是人生最大財福

現在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氣,清潔、環保、方便;以前用柴火燒飯炒菜,原生態,很樸素,有暖意。挖柴根是孩子們自發的獨特勞動,令我們回味享受,是礦二代置身於青春時期的美妙烙印。[1]

作者簡介

丁耀明,筆名大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