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曲山攬勝(楊曉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曲山攬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七曲山攬勝》中國當代作家楊曉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七曲山攬勝

巴蜀大地,山川錦繡,人傑地靈,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可謂稱得上綠色王國。

四川省梓潼縣境內,自然風景如畫,名勝古蹟眾多,她那山山水水,都記載着一個個美麗的掌故。一草一木都是那山水畫中的奇妙筆墨,一山一石都記錄着一疊疊神話般的故事。詩人楊慎對梓潼就有「素林驚夕鳥,錦石戴寒花。」的讚譽。

在春光明媚,百鳥婉轉嚶鳴的春天我去了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在那「月上潼川郭,窗明夜色閒」的梓潼縣林蔭道上,掩映在「翠雲廊」里的廟舍像是大海中的一座小島,緊緊地被林海包圍着,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古柏參天,綠蔭成海,據林業和旅遊部門統計,七曲山方圓400多畝,由4萬多株古柏和她無計其數的子孫後代,集合組成了成片的規模化古柏森林。全國首屈一指,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為世人所矚目。故有「古柏大觀園」之美稱。她那綠浪滔天的林海響譽四海,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化珍寶。    七曲山古柏,承接巴雨蜀露,風風雨雨一千多年,她看到了中國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她送走了多少黑暗,又迎來了多少光明。歷史的沉浮都銘記在她那枝幹脈絡里。她閱盡了人間春色,她看到了巴蜀大地從秦惠王伐蜀到現在,天府之國的風雲雷電和如火如荼的歷史畫卷。千年來,她們在這七曲山生兒育女,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枝葉繁茂,生氣勃勃,挺秀一方。把「三百里長程十萬樹」的蜀道「翠雲廊」裝扮得分外妖嬈。

置身於七曲山古柏森林中,仿佛是人離開了塵世,像在一個夢幻的神話世界裡遨遊一樣,心馳神往。在千姿百態的古柏群中,有枝幹挺拔,鐵骨嶙峋,直插藍天的「泰山柏」。她那偉岸的性格,不屈不撓的意志,雄偉壯麗的磅礴氣勢猶如泰山一樣挺胸高昂,能經得起大自然的千錘百鍊,永不彎腰。有枝幹舒展,體態輕柔,婀娜多姿的「仙女柏」,在林海中,她獨樹一幟,說她古老,而她的名字又是那麼年輕,像似正處花季的少女向人們擺弄着風姿,引得人們迷戀許久,多麼想與她做一回夢中情人。有軀幹彎曲,盤旋而上,如蒼龍騰飛的「飛龍柏」。傳說是東海龍王的三太子,不安於龍宮中的奢侈生活,有一天,私自到人間嬉戲,被這七曲山的美景所吸引,於是忍痛割愛將自己的鱗甲撕下幾片,隨手一甩,此刻間就化為參天大樹,後來人們把那些樹稱為「飛龍柏」。幾株合抱了千百年的「夫妻柏」把人引入那甜蜜的愛情中。那枝葉斜斜仄仄地相互穿過,像是夫妻間手挽手地漫步。那枝幹笨笨拙拙地互相環抱,枝連枝,根連根,猶如一對同床共枕的患難夫妻,旁若無人,親密無間。    七曲山古柏數計萬棵,各領風騷,形態各異。那奇形怪狀,名目繁多的古柏群中,獨占鰲頭的是那一棵胸圍6.7米,高24米,綠蓋方圓40多平方米的「古柏王」。她的年齡沒有確切的考證,她好像永遠在對着遊人低唱,向遊人們講述着這「翠雲廊」的滄桑歲月。然而,最為珍貴奇特的古柏要數晉柏了。她在七曲山中首屈一指,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生長在我國東晉,有人誤稱為「張飛柏」,實際上是三國後期紮下根基的」有詩曰:「霜皮鐵千拂雲煙,晉柏杈椏自古傳,名山喬木千秋在,今人長憶永和年。」雖然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她生命的火花還是那樣熊熊地燃燒,和她的子孫後代們在一起,共同在古蜀道上釋放出燦爛的光彩。

籠罩在綠蔭密林中的七曲山,如同一顆巨大的翡翠鑲嵌在古蜀道上。為巴蜀大地增添了不少的輝煌,也為古老蜀國文化增添了不少的豐富內涵。陽春三月,枝繁交錯,色茂輝映。狂風颳到七曲山,那參天古柏,你一擋,我一擋,都變成微風了,一陣陣地從樹冠上落下來,沁人肺腑。在她身上,你才感到什麼是春天,什麼是神韻,什麼是巴蜀文化和盆地風景底蘊。艷陽高照的夏季,古柏們伸開一雙雙巨大的手臂,互相緊牽着,陽光要想落到地上,總要繞來繞去的拐着彎,她那濃蔭蔽日的作用,化成了一絲絲涼風,把爽朗送給了大地,送給了來這裡消遣的人們。那酷暑也再不撒野了,悄然地遛進夕陽西下的黃昏里。秋天到了,七曲山中,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摟起那春夏的夢景,掀起層層綠浪,林濤當着鍵盤奏,古柏當着琴弦彈,她們充滿歡樂的喜悅,飽覽着古道那沉甸甸的收穫。 數九寒冬,那林海就成了一片黛綠,瑞雪給他們披上一層薄薄的白綢緞,銀裝素裹,揮舞着抒情的大筆,書寫着那道亮麗的北國景色。

古蜀道,一年四季,變化無窮,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沒有一點兒含混,沒有一點兒使人感到失望,總是那樣神秘莫測,引得無數中外遊客為之傾倒。她是劍門蜀道上一顆璀燦的星星,永遠地眨着眼睛,給予大自然許多許多的回報。置身其間,疑是條條蛟龍破水凌空,片片游雲遮天蔽日,四下流青溢綠,恍若仙境。

漫步在那龍鍾蒼蒼的古柏道上,輕撫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侵蝕黑了的粗皺樹皮,不敢有一絲輕狂與驕縱,在她斑駁屈起的老根下虔誠拜倒,傾聽她詮釋的全部苦難與掙扎……。在她的腋下,仰望了枝繁葉茂,粗壯挺拔,氣度非凡的「將軍柏」;凝視了葉嫩、干細、卻很努力去伸枝展葉的「孩兒柏」。林蔭道中那被雷劈、人砍只留樁和根的「殘柏」,就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與意蘊。

七曲山,那古柏森林仿佛使人回到那距今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去遨遊了一回。是啊,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已。人的生命怎能離開森林,怎能離開綠色。在當今環境日益惡化的時代,地球已嚴厲地向人們發出了警告,如果世界上有無數處這樣的「翠雲廊」,那二十世紀的抗洪搶險就該進入歷史的檔案中去了。

掩映在古柏林蔭中的文昌宮(七曲山大廟)是一座古寺,「唯聞鐘磬聲,古寺藏林間」很形象地描述了七曲山大廟的磅礴氣勢。文昌宮始建於我國東晉時代。享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稱頌,說明了文昌官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深遠的。七曲山大廟在梓潼,可以與山東曲阜的孔廟相提並論。這意味着文昌帝幾乎與孔子一樣聞名於世。

七曲山大廟現存有元、明、清建築的殿宇及文物,香火繚繞的景象把我國古典園林、廟宇建築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她那「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廟宇里,到處是古香古色,綠蔭清雅,金碧輝煌,雕樑畫棟。每當三月,春和景明,萬物復甦,人心思動,攜帶香燭,前往大廟拜佛敬香,祈禱一年的好運,是眾多香客的歲舉之事。他們有的千里迢迢,拖兒帶女,風塵僕僕來到七曲山叩拜、祈禱。其目的就是企圖一生平安,只不過他們把希望過多的寄託給菩薩,是空虛?還是複雜的心情?還是帶着多種縹緲幻影的期盼?誰也說不清楚,只有那些虔誠的香客們自知了 。

大廟依山造勢,紅牆琉瓦,廟內整潔有序,盤亘起伏於七曲山中,歲月的風霜和香火的繚繞把整個廟堂熏得如漆如墨,那斑斑駁駁的牆面訴說着她的年輪。我倘徉在那古廟裡、神像前,有着綿綿亘亘的遐想,一本厚重的史書擺在我的面前,讓我去閱讀。

在大廟中,其中有一處仿岳陽樓建築的百尺樓,樓壘三層,依舊如故,由46根沖天大柱凌空托起,氣勢宏偉。我沒有到過岳陽樓,但是,在這裡我可以借唐詩人王昌齡「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的詩意來烘托這裡在古時候也是戰火紛飛的歲月。「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這個淵而含黛的古柏森林,好像是洞庭湖水,而那方圓五百餘里的「湖水」包圍着這座「岳陽樓」,在這「日月若出沒其中」的林海里,真不知道是哪個藝術家和設計師把洞庭湖的水和七曲山的「綠」巧妙地捏合在一起,建起那座「岳陽樓」, 使人拍案叫絕。與這「岳陽樓」相伴的是那壯麗典雅的桂香樓,院內丹金桂,香飄四方。如果你還在離大廟較遠的地方,可以聞到一縷縷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一枝淡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

這些古建築在這裡風風雨雨一千多年來,可還是那麼固若金湯。我為我國古代的建築技術之精湛而拍手叫絕。這大廟中的古建築被我國著名古建築家梁思成編入《中國建築史》稱之為「中國古建築之傑作」。

在廟的南邊,有一處「五丁洞」記載着「五丁力士」開鑿古棧道的事跡和傳說。先秦時期,秦國為了吞併「不與秦塞通人煙」的蜀國,秦王便以有屙金子的牛和美女獻於蜀王。秦王為了騙得蜀王的信任,「假牛之計斯設,饋女之功是客」蜀王便令「五丁力士」劈高山,開鑿棧道,打通秦巴山脈,自從秦蜀棧道開通以後,秦惠王后伐蜀將蜀王降於侯,一舉占領了蜀國。《水經注、沔水》引來敏《本蜀論》雲:「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 ,因曰石牛道」。《華陽國志·蜀志》「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 ,蜀道五丁迎之。還至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曳蛇,山崩……。」五丁力士開鑿古棧道在梓潼「五丁洞」居住過,古今人們為了紀念五丁力士,就把大廟南邊的「見一大蛇入穴中」的天然洞稱為「五丁洞」。

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就有「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溝連」的贊喻。五丁力士不畏艱險,勇當開路先鋒的精神令人心潮起伏,感慨萬千,激勵着後代人。如今,在這「翠雲廊」中,不是「天梯石棧相溝連」的棧道,而是象一條巨蟒似的川陝公路逶迤起伏於這林海中,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那五丁力士的故事也杳如黃鶴了,後來很少人知道。 在這條古金牛道上,到處都遺落着歷史文化的碎片 。

七曲山大廟,古為農民起義軍聚會和盟誓的場所。中國現代史上,也有她那烽煙歲月,為了中華民族命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如徐向前、許世友等在這七曲山大廟中播下了長征的革命火種。紅四方面軍突破嘉陵江後,進入梓潼,殲滅了國民黨鄧錫侯部兩個團,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等,一部分革命活動都是在這大廟中運籌帷幄而成功的。星星之火,燃燒着整個川北。來七曲山大廟尋古探幽,自然要受到革命傳統的教育,得到另一種可貴的收穫。

在梓潼七曲山大廟裡,思古論今,世界一切美好的自然和歷史都是人民所改造和創造的。巴山蜀水捧着大自然的厚愛,捧着陽光和春風,銜來「天府之國」的片片蒼翠,前面是歷史沉浮的礫石鋪成的道路,後面就是繼往開來一片明朗的天空與未來。[1]

作者簡介

楊曉波,四川省青川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