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壽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壽觀(金石山福神道院)位於莆田市仙遊一中校園內,為紀念傅楫(公元1041-1101)讀書處,由傅楫第三子傅謙受於建炎四年(公元1126年)動工,歷時七年建成。占地五千平方米左右,經歷代重修現存明清風格,結構宏偉,造形雅觀,尤如故宮式樣。大殿由前殿、大殿和後殿組成,兩邊為走廊,有二十多根石柱,前一對浮雕石龍柱,一個大天井,殿前月台通道、階梯、丹漽正面雕雲龍斜附。大門前一對石鼓,有傅楫後人傅淇進士等親手寫的石刻對聯。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傅楫考上進士,號金石,於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任太常博士後當上端王趙佶的老師,趙佶即位徽宗皇帝後,連升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龍圖閣侍制等要職。建中靖國元年,因政見不同,受到排擠,憤而出京到毫州去當地方官,上任不到三個月,於公元1102年溘然長逝。南宋愛國詩人、文學家王邁寫「少師楫公福神觀功德道院記」 的文章作了高度評價。

中文名稱 萬壽觀 地

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仙遊一中校園內

占地面積 五千平方米左右

景點級別 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簡介

萬壽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一中校園內,為紀念傅楫(公元1041-1101)讀書處,由傅楫第三子傅謙受於建炎四年(公元1126年)動工,歷時七年建成。萬壽觀(金石山福神道院)占地五千平方米左右,經歷代重修現存明清風格,結構宏偉,造形雅觀,尤如故宮式樣。大殿由前殿、大殿和後殿組成,兩邊為走廊,有二十多根石柱,前一對浮雕石龍柱,一個大天井,殿前月台通道、階梯、丹漽正面雕雲龍斜附[1] 。大門前一對石鼓,有傅楫後人傅淇進士等親手寫的石刻對聯。萬壽觀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傅楫考上進士,號金石,於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任太常博士後當上端王趙佶的老師,趙佶即位徽宗皇帝後,連升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龍圖閣侍制等要職。建中靖國元年,因政見不同,受到排擠,憤而出京到毫州去當地方官,上任不到三個月,於公元1102年溘然長逝。南宋愛國詩人、文學家王邁寫「少師楫公福神觀功德道院記」 的文章作了高度評價。

景點介紹

萬壽觀,亦稱「福神道院」。坐落於仙遊縣鯉城街道辦事處東北角的金石山上,既仙遊一中職工宿舍南側。坐北朝南,北倚大蜚山雙鳳,南朝賴店九龍洪山,左有東渡玉塔山作旗仗,右有龍華寶幢山為鼓,前有九龍洪山作案,旗鼓齊全,面堂開闊,四水朝坐,得青山秀水之靈氣。萬壽觀始創於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由宋龍圖閣待制傅楫的次子後裔、夔州路轉運判官傅謙受奉敕建。據宋《仙溪志·仙釋》載:傅謙受奉旨南歸,帶了括蒼(古縣名,在今浙江麗水東南)一位名叫梅洞霄的道士。這位梅道士「能出神入夢」,他們從括蒼乘坐的船隊遇到洶湧的大風巨浪,其他船隻都翻沉了,只有傅謙受他們乘坐的船隻,由於「梅師步斗」,受到對岸出現「北方正神」之幟的護衛化險為夷,順利到達仙遊,一道進行道院的工程建設。當時,在新建的道院中還鑄了一口大鐘。但鍾鑄成後,「叩之無聲」。梅道士「揮劍擊之,鍾始大震」,梅洞霄道士成為道院的開山人物,此後道院屢有興廢。明洪武年間(1368—1398)知縣顧思敬重建,稱福神觀,奉祀玄天上帝,兩廡繪神像,前面設儀門。明永樂宣德景泰成化年間(1403—1487)多次修葺,隆慶年間(1567—1572)改為福神道院。清順治五年(1648)邑民林應和募資重修。明、清時期縣道會司設在觀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一度作為仙遊一中學生宿舍和該校圖書館。萬壽觀現荒廢不用。但廢置的建築群仍然保存明清古建築風貌,從中軸線上先後排列着儀門、天王殿、丹墀、拜台、左右迴廊、玄天上帝殿和崇祀傅氏歷代鄉賢的祠堂等,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主殿為玄天上帝殿,雙檐歇山式,面寬3間,進深3間,四周設迴廊,穿斗抬梁式梁架,殿前1對青石龍柱,刻工精細,形態逼真,造形生動,具有很高藝術性;殿內外均用木石柱支撐,牢固大方,殿頂用八卦藻頂裝飾,結構精細,大方古雅;殿前拜台前方裝有1塊青石雕刻精緻的蟠龍石盤,作為陛斜階,古樸雅觀,具有古代宮殿建築的風格。主殿和天王殿的所有斗拱、雀替、重蓮和燈樑柱頭,均精雕細刻,各種人物花鳥圖案裝飾,正漆貼金,古樸典雅。大殿前有一寬廣天池,用花崗條石鋪砌,堅固平坦。萬壽觀是現存明清時期不可多得的古建築之一,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80年9月被仙遊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待重建修復。

建築結構

萬壽觀位於仙遊一中校園內,也稱福神道院(如圖)。據史料記載,萬壽觀原名「金石山福神道院」, 始建於宋建炎年間,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西偏殿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前設石埕面丹墀。是為紀念傅楫(公元1041-1101)讀書處,由傅楫第三子傅謙受於建炎四年(公元1126年)動工,歷時七年建成後經歷代重修。現存主體為明風格,結構宏偉,造形雅觀,很有仿故宮式樣的痕跡。萬壽觀的原造是縱深分三院組成,有前殿、大殿和後殿,後殿文革中拆毀,但是,兩段通往後殿的台階還在;兩邊為迴廊,石柱林立。繞所有殿堂一圈共有48根石柱。前一對浮雕石龍柱,一個大天井,殿前月台通道、階梯、丹漽正面雕雲龍斜附,大門前一對石鼓,有傅楫後人傅淇進士等親手寫的石刻對聯。整座道觀長72米,面寬24米;大殿也叫做「大成殿」,高9米,結構雄偉堅實,造型雅觀;殿前有高浮雕盤龍石柱一對,甚為精美;殿前丹墀有一青石雕龍斜階,造型雷同於文廟,是仙遊縣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