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源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源市四川省轄縣級市,由達州市代管。位於省境東北部,北與陝西省鎮巴、紫陽縣接壤,東與重慶市城口縣接壤。轄境東西長76.7千米,南北寬77.25千米,總面積4065.6平方千米,總人口60萬人(2012年)。全市轄12個鎮、40個鄉:太平鎮、青花鎮、舊院鎮、羅文鎮、河口鎮、草壩鎮、竹峪鎮、大竹鎮、黃鐘鎮、官渡鎮、白沙鎮、沙灘鎮、茶埡鄉、長石鄉、白羊鄉、鐵礦鄉、固軍鄉、井溪鄉、堰塘鄉、蜂桶鄉、花樓鄉、長壩鄉、曾家鄉、大沙鄉、秦河鄉、廟埡鄉、鷹背鄉、石窩鄉、玉帶鄉、新店鄉、魏家鄉、柳黃鄉、溪口鄉、永寧鄉、虹橋鄉、康樂鄉、白果鄉、鐘停鄉、廟子鄉、紫溪鄉、廟坡鄉、梨樹鄉、皮窩鄉、絲羅鄉、罐壩鄉、石人鄉、趙塘鄉、中坪鄉、八台鄉、花萼鄉、曹家鄉、石塘鄉。市政府駐太平鎮,距達州市區150千米。

東界重慶市城口縣的有大竹、鍾亭、白果、曹家、堰塘、蜂桶、八台等1鎮6鄉;南界宣漢縣的有井溪、固軍、白羊、鐵礦、羅文、曾家、河口、秦河、廟埡等2鎮7鄉;西界平昌、通江縣的有鷹背、廟埡、玉帶、魏家、柳黃、新店、絲羅、溪口、竹峪等1鎮8鄉;北界陝西省鎮巴縣、紫陽縣的有康樂、虹橋、永寧、長石、官渡、梨樹、皮窩、紫溪、臨河、廟子等1鎮9鄉;不與外縣連界的有太平、青花、長壩、趙塘、大沙、中坪、草壩、黃鐘、石人、罐壩、沙灘、石塘、石窩、舊院、白沙、花萼、廟坡、茶埡等7鎮11鄉。

地處大巴山腹心地帶,跨東經107°28′-108°31′、北緯31°39′-32°20′之間。境內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有「秦川鎖鑰」之稱。最高蜂桶鄉老君山,海拔2412.9米;最低鷹背鄉萬家院,海拔355.7米。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1],年均氣溫14.7℃,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後河、任河、龍潭河、澌灘河流經市境。有煤、鐵、鋁、鋇、石灰石、大理石等礦藏。襄渝鐵路、210國道、302省道公路穿境而過。國家茶葉、用材林基地。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紅四方面軍軍事會議舊址為革命紀念之地。八台山為省級風景區。

歷史沿革

因地處萬頃池和諸水源頭,故名萬源。縣東北有萬頃池,相傳為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萬頃,鄰邑之水,多源於此,《通釋》謂:「萬頃池灑流有四,三入於夔,一入於渠」。春秋戰國屬巴國,秦屬巴郡宕渠,東漢屬益州巴郡宣漢縣。唐貞觀元年屬通州,天寶元年屬通川郡宣漢縣。五代時置明通院(治今舊院壩)。元屬達州和巴州曾口縣。

明屬重慶夔州達縣,後屬東鄉縣(治今宣漢縣東鄉鎮)。正德十年(1515)析東鄉縣東北境太平里置太平縣。清嘉慶七年(1802)升為太平直隸廳,直隸四川省承宣布政使司川東道。道光二年(1822)復為太平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安徽太平縣同名,改為萬源縣。1978年析縣東部地置白沙工農區。

1993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萬源縣和白沙江農區,合併設立萬源市(縣級)。以原萬源縣行政區域所轄城守、舊院、羅文、河口、草壩、竹峪、大竹、黃鐘、官渡和白沙工農區轄的白沙共10個區和57個鄉為萬源市的行政區域。市政府駐太平鎮。同年11月29日,萬源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

乾隆六十年(1795)全縣分為十保。道光二年(1822)太平直隸廳復置太平縣,原太平廳七八九保設城口廳,割巴州(今巴中)之太平、長樂兩鄉及通江之安仁里、長寧里、麻巴里各甲撥入太平縣,時人稱「三鄉」為新太平,原七保為老太平,時七保三鄉共轄119甲,51個場鎮,其中九鄉黃鐘堡設巡檢分署。1914年,改鄉保為區團制,時設十個區,連縣城52個場鎮(團);其中七區黃鐘堡設縣佐公署,1928年撤,1929年復設分知事公署。

1933年1月25日紅四方面軍進駐萬源縣後,在境內建有竹峪特別區和萬源、紅勝、城口等3個縣蘇維埃政府,轄3個市、20個區、71個鄉蘇維埃政府。1935年2月,紅軍撤離萬源縣境,國民黨政府將建制和轄區恢復到紅軍入川前。同年6月將區劃由10個區改劃為4個區,39個聯保。1941年改聯保為鄉鎮、保甲制,時全縣4個區,24個鄉,214保、2040甲,27897戶、150469人。

1949年12月29日,全縣解放。在黃鐘、大竹設區公署,任命區長;在石塘、羅文設指導區,由指導員巡迴視察工作,向縣負責;城守鎮及青花、白沙、官渡3鄉由縣直轄。1950年1月25日,增設城守區,時全縣5個區,25個鄉鎮、215個保、2012個甲。1950年12月11日,縣政府發布廢除保甲制布告。1951年4月1日,實行新的行政區劃,增設河口、草壩2個區,以區轄鄉(鎮),鄉轄村、村轄組、鎮轄段,時全縣7個區,43個鄉,1個鎮,252個村,4個段。

1952年4月,改原用地名區為序數區名,增設白沙區為八區和水田、安家、蜂桶、響水、三教、長田、梨園、白楊、秦河、三官、金山、康樂、高家、劉家、上三溪、觀音、白果、鍾亭、蒿壩、荊竹、諸葛、紫溪、八台、石馬、花萼等25個鄉,時全縣共8個區,68個鄉、1個鎮。1952年8月6日,增設三溪、青花、官渡為九、十、十一區,撤銷三教、白楊、水田、三官、金山、高家、劉家、上三溪8個鄉;增設水田(白沙區境)、盧家、新興、龍舟、明鏡、梨樹、長石7個鄉,時全縣11個區、67個鄉、1個鎮。1953年1月14日,增設大竹、羅文2個鎮。

1954年5月7日,增設紅茶、蒲家2個鄉,撤銷廟子鄉。1955年3月16日,撤銷十一區(官渡),原所轄的官渡、梨樹、蒿壩3個鄉劃歸一區(駐城守鎮),將皮窩鄉劃歸七區(駐大竹鎮),撤銷荊竹、諸葛2個鄉。同年7月1日改序數區名為用地名稱呼,即城守、舊院、羅文、草壩、河口、竹峪、大竹、白沙、青花、黃鐘等區名,時全縣共10個區,66個鄉,3個鎮。1956年1月12日,撤銷青花區和盧家、響水、梨園、龍舟、馬口、長田、石馬、紅茶、觀音等9個鄉,蒲家、明鏡2鄉合併為廟子鄉,撤大竹、羅文兩鎮入大竹、羅文兩鄉,時全縣共9個區,56個鄉,1個鎮。

1958年10月,除城守鎮外,全縣實行政社合一,改區政府為區公所,鄉為公社,村為管理區,時全縣9個區,53個公社,1個鎮。1959年8月,在城郊增設長青公社,屬城守區轄。1961年3月,撤銷紅星公社,改設長壩、趙塘2個公社;4月,增設花萼公社;5月,增設官渡區;至此,全縣有10個區、1個鎮,57個公社。1972年,改城守區屬長青公社為城關鎮轄。1978年4月14日,析白沙區及所屬7個公社設立白沙工農區(縣級),時全縣轄9個區、1個鎮,50個公社。1981年,改城關鎮屬長青公社為城守區轄。同年,達署173號文批示,改城關鎮為太平鎮。

1983年,改公社、大隊、生產隊為鄉、村、村民小組。1985年,全縣轄9個區、1鎮,50個鄉,6個居委會、365個村,52個居民小組、2225個村民小組。1986年12月,撤大竹鄉、羅文鄉,設大竹鎮、羅文鎮(鄉級)。1986年,全縣總人口92536戶、405738人,其中農業人口358956人,非農業人口46782人。1987年5月,撤銷長青鄉,其所屬的2個村、7個組併入太平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全縣總人口105074戶、434681人。

視頻

萬源市 相關視頻

四川萬源市航拍
萬源市城市旅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