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人家風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依山傍水,風情如畫。 既壯美雄奇,又幽深秀麗的三峽,在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建成,壩區水位將抬高175米,以往雄奇秀美的長江三峽景色將大為改觀,惟有兩壩之間的燈影峽保持了真正原汁原味的峽谷風光。[1]
目錄
概述
三峽人家,依山傍水,風情如畫:傳統的三峽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烏篷船安靜地泊在三峽人家門前,溪邊少女揮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各種習俗風情體現着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走進峽江吊腳樓,峽江妹子載歌載舞,手中的紅繡球飄飄欲落,這時清秀的三峽少女為您捧上一杯峽州清茶,您會覺得如夢似幻、親切怡然。
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軍事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三峽*灣——明月灣、中華*神牌——石令牌、長江*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峰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
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裡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秘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 三峽人家就註定是三峽旅遊的傳奇。[2]
主要景點
三峽觀壩
以全天候觀壩為主要功能,全面展示了三峽大壩功能、三峽工程淵源和大禹治水文化。其平均海拔690米,是面對三峽大壩視線最清晰、視角最全面的最佳觀景點
溪邊人家
依山傍水,一半着陸,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環繞下,伴着青山綠水、斜陽草樹、霧靄煙雨,如詩如畫。
吊腳樓上吊着大蒜、包穀、紅辣椒、蓑衣、斗笠。屋頂飄出裊裊炊煙,門前的溪水裡,鴨鵝嬉戲,吊腳樓下小狗「汪汪」的叫着,好像在說「歡迎歡迎」。吊腳樓前的大石頭上,幾位山里妹子在捶洗衣服,唱起了熱烈纏綿的情歌,棒棰捶在石板上,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好似在演奏一曲深情的戀歌。
山上人家
山上人家的「吊腳樓」,被現代建築學家稱為「杆欄式建築」。峽江一帶地勢險峻,房屋多 三峽人家依山勢而建,木質結構,房前屋後,竹林芭蕉簇擁。遇到高坎地勢,則要立柱或築牆,才能與正屋跑平合檐,故稱「吊腳樓」。獨特之處是前低後高,側面有走廊,後面有陽台,俗稱「走馬轉角樓」。一般分為上下兩層或三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堆放雜物,還可防止毒蛇猛獸侵襲。
吊樓有大有小,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吊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杆。由於臨江,地勢險要,一戶人家的一套居子,往往有三四個層次,似台階一樣。
步入山上人家,幾步台階,便把你引進一個個原始淳樸的屋子,進入屋子,穿過一道門,又一架台階把你引入另一處居室,好像捉迷藏一樣,迴廊九曲八折,遮遮藏藏,外人進得去,卻難走出來。在這些老屋裡走一走,便可領略到峽江人順應自然,又不斷地與自然抗爭,執着地營造生活,又拚命地享受生命的個性。而屋頂上的遮蓋物,也是大有講究的,有蓋泥瓦的,也有蓋茅草、石板和青瓦的,各有所喜,也各有其說。
蓋泥瓦的人家會說「黃土上了屋,家人都幸福」;蓋茅草的人家會說「茅草屋裡臘肉香」;蓋石板的人家會說「石板底下有福享」。但這都體現了峽江人民的樂觀、風趣和對生活的熱愛。 走上吊腳樓,檐角高翹,曲廊盤繞,舉目四望,風光如畫,大有空中樓閣之詩畫意境,有詩讚嘆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盡收。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水上人家
水上人家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 ,初峽亭精巧別致。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
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如今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裡來雨里去,延續着這種古老的漁文化。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這裡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
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裡有洪荒之美、這裡有蒼涼之美、這裡有陰柔之美、這裡更有雄渾之美。 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在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將註定要長留此地,整個景區瀰漫如仙境般的夢幻景致,這裡的美讓人心悸,這裡的美讓人窒息!
西陵畫廊
風景怡人,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原汁原味的西陵峽畫廊景觀,成為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燈影洞
燈影洞幽深狹長,長約1500米,洞內岩溶地貌景觀奇特,洞道地形多變。洞內的「五色奇音石」是燈影洞最絕妙的景觀,它色彩豐富,呈黑、白、黃、灰、綠五色交織,色界明晰,用手敲擊,可聞鳴鑼擊鼓之聲,令人嘆為觀止,洞內一條落差達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緩緩無聲,或狀如洪鐘,或潺潺悅耳,或悠如琴鳴,行走在這夢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蛤蟆泉
燈影峽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隻張口吐舌、睜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後的一股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茶聖」唐代陸羽品盡天下名泉後,譽之為「天下第四」,陸游亦有詩讚其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陸之外,蘇轍、黃庭堅、王士禎、張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詠泉詩文。
楊家溪
楊家溪因宋朝楊家將的後裔曾移居於此而得名。神秘的楊家溪漂流
以軍事漂流為主題,充滿了濃厚的軍訓色彩,它分為動水漂流和靜水漂流。在這裡漂流,遊人坐軍車,穿軍服,唱軍歌,劃皮艇,仿佛水上軍訓,一路搏激流,過險灘,既可領略衝浪闖灘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蕩舟的悠閒。
石令牌
據《東湖縣誌》載:江南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來。石令牌高3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4300餘噸,遠觀之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五代後周時期,峽州州治一度設於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峽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舊」,在石牌設至六、七年。
燈影石
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峰頂時,遠遠望去,它們仿佛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燈影石」即由此得名。當年郭沫若先生遊歷燈影峽時,曾題詩讚嘆:「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
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呈蘑菇狀,重達100餘噸,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餘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堪稱世界奇觀。 [2]
明月灣
浩浩長江奔涌至石牌河段時,在這裡向左急轉彎110度,改向東去,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長江三峽第一灣」。 船過明月灣,置身於遊船之上,眺望遠方江面,便會發現兩岸連綿不 絕的山巒仿佛阻塞了滾滾長江,但船進山退,路轉峰迴,旋即又豁然開朗。故而當年郭沫若先生在過石牌遠眺第一灣時,發出了「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的感嘆。
交通旅遊
公交
在宜昌城區乘4路公交車到達「三峽茶城或22公司站」,有從夷陵客運站發往三峽人家景區的專線公交車經過,7點至17:00每小一班。宜昌至三峽人家的10-1路公交旅遊專線車將於5月29日正式恢復運行,全程票價6元。該條專線起點站位於夷陵廣場,終點站位於三峽人家,首班時間為6:20,末班時間18:00,每班平均間隔時間45分鐘左右,全程票價6元(空調車10元),實行分段計費。
自駕游
武漢遊客自駕車可經夜明珠高速公路出口、三游洞沿宜-蓮(沱)公路直達三峽人家風景區(沿途有醒目的交通指示牌)。 路程:從宜昌城區至三峽人家風景區30KM;宜昌火車站至三峽人家風景區32KM;三峽機場至三峽人家風景區43Km;宜昌港至三峽人家風景區35KM。
門票
三峽人家景區門票180元/人/次(包含景區內過江往返渡船費用)
開放時間
3月-10月,8:00-17:30
11月-2月,8:30-17:00 [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