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晉

中文名: 三晉

簡 稱: 晉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大梁安邑邯鄲新鄭

主要城市: 巨鹿、武城、武安、翼、新絳、曲沃、安邑、上蔡

官方語言: 上古漢語

貨 幣: 晉國布幣

時 區: 東八區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 魏文侯 韓王 趙王 魏王 魏惠王 展開

國家領袖 魏文侯 韓王 趙王 魏王 魏惠王 趙武靈王

魏安厘王 收起

國家領袖: 魏文侯 韓王 趙王 魏王 魏惠王 趙武靈王

魏安厘王 收起

主要民族: 華夏族(漢族)

成 員: 趙國、韓國魏國

文 化: 華夏文化

原母國: 晉國

三晉有兩種意思:一是指中國的戰國時期的魏、趙、韓三國的合稱,作為地理名詞指魏趙韓原晉國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趙氏 、 韓氏 、 魏氏原為晉國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聯手在晉陽城打敗晉國執政智氏,此後三家逐步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此,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中,將魏、趙、韓這東方由晉國分裂而來的三國合稱為三晉,其地約當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現在三晉統指山西。

山西為什麼叫三晉?

山西省簡稱晉,又稱為「三晉「,那麼,山西為什麼叫「三晉」呢?是哪「三晉」呢?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網小編就為你講講這個「三晉」的來歷。

「三晉」的叫法來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在春秋末年,曾經非常強大的晉國大權旁落,朝政被六家大夫把持,他們是趙氏、魏氏、韓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史稱「晉國六卿」。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武裝和地盤,互相攻打,范氏和中行氏兩家先後被打敗,還剩下智氏、趙氏、韓氏、魏氏。這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勢力最大。[1]

三晉最初是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的合成,韓、趙、魏三家原是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中的三個,他們在春秋晚期共同打敗了晉國執政的智氏,然後逐步掌握晉國的大權,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史稱「三家分晉」,因此史書稱韓、趙、魏三國為三晉。

史書記載

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

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

史記·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韓 、 趙 、 魏 滅 智伯,分其地。 三晉 強。」

寓意演變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三晉作為地名是指韓、趙、魏三國故地,後來演變為山西省的別稱。

唐朝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詩:「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明朝于謙 《暑月將自太行巡汴》詩:「 三晉沖寒到, 中州冒暑回。」

文字

春秋時代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而三晉的文字屬於北方晉系,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文化

山西歷史上前後共三次立國,故稱三晉。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化遺產,加之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現存古建築和傳統民居居全國之首,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0處,省級保護400多處。佛教聖地五台山,寺廟群集千年精萃,其中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多種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寺院多聚於五台山;恆山懸空寺以逶迤於懸崖峭壁之上的驚險奇特馳名;晉祠、平遙古城、霍州署、芮城永樂宮、永濟普救寺,解州關帝廟,應縣木塔,祁縣喬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組成了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和聞名全國的晉商文化。

五嶽之一恆山,介子推攜母殉難的綿山,堯王避暑的霍山,北武當,靈空山,管涔山,各有千秋。黃河壺口瀑布更是僅次於貴州黃果樹瀑布的全國第二大瀑布。

表里河山,人文遺存,造就了八百里三晉大地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使每一個山西人引以為榮,同時也是中華兒女引以為榮的驕傲。

古代聖賢已為人們後世創立了無與倫比的傳統道德規範和綱領,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以德治國,以德化民,順應天道自然,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根深葉茂。出生於安澤的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着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他的名篇《勸學》堪稱古代聖賢教育思想的高峰,我國歷代的教育家莫不從中吸取營養。

總之,農耕文化,堯舜德孝文化,關公忠義文化,廉吏廉政文化,晉商誠信文化到近代呂梁英雄傳的呂梁精神,陵川和平順掛壁公路的太行精神,植樹固沙的右玉精神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精神標識。大力弘揚三晉文化,在新時期不忘初心,奮發圖強,開拓創新,拼搏進取有着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韓國是戰國時期由華夏族(漢族別稱)在中原地區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國君為姬姓韓氏。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前230年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後改成晉,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韓國國君世系表

趙國

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贏姓,趙氏。公元前403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趙國建立。

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今河南鶴壁市,一說河南中牟),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後為秦國所滅。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域。

魏國

魏國是周朝時期由華夏族(漢族別稱)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魏氏,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魏國被晉獻公攻滅,封給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詩經·魏風》當中的「魏」指的就是春秋時代的魏國,而非戰國時期的魏國。

前376年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魏國建立。也就是後來的戰國七雄之一。前期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

魏國後為秦國所滅。疆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魏國國君世系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