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崔曙盛唐時期創作的一首律詩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是唐代詩人崔曙在盛唐時期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此詩寫詩人重九登高邀請友人痛飲,寫得不落常套,獨具特色,在抒寫懷念友人的情思中,隱含着知音難遇的喟嘆。首聯言登台之事;頷聯字面寫四季變換,實際上是感嘆歷史變遷;頸聯繼續抒發歷史感慨;尾聯言志: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不如飲酒自娛。全詩融寫景、懷古、抒情於一爐,氣勢雄渾,酣暢淋漓,轉承自然,一氣呵成。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某個重陽節,作者同友人劉明府容同登望仙台,作者欣賞着那壯美得風景,不禁浮想聯翩,於是寫下此詩,向友人寄出願與之陶然共醉的願望。[1]

作品原文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作者: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詞語解釋

漢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臨時天邊曙色剛散開。

三晉的重重雲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風雨從東邊飄來。

像關門令尹誰能夠認識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遠求神仙不如就近尋彭澤宰,一起暢飲共為重陽菊花乾杯。

詞語解釋

⑴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望仙台:據說漢河上公授漢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後來文帝築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陝縣西南。劉明府:生平不詳。明府是唐代對縣令的尊稱。

⑵高台:指望仙台。

⑶曙色開:朝日初出、陽光四照的樣子。

⑷三晉:指古晉國,春秋末韓、魏、趙三家分晉,故有此稱。在今山西、河南一帶。北向:形容山勢向北偏去。

⑸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寧、陝縣附近。據《左傳》載,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東:一作"西"。

⑹關:函谷關。令尹:守函谷關的官員尹喜,相傳他忽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至。不一會果然老子騎青牛過關。尹喜留下老子,於是老子寫《道德經》一書。尹喜後隨老子而去。誰能識:誰還能遇到關門令尹呢?

⑺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漢文帝時人,傳說其後羽化成仙。

⑻彭澤宰:晉陶淵明曾為彭澤令。淵明嗜酒而愛菊。有一次重陽節無酒喝,久坐於菊叢中,剛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後而歸。這裡暗用其"九日"事。彭澤宰借指劉明府。

⑼陶然:歡樂酣暢的樣子。菊花杯:意謂對菊舉杯飲酒。共醉:一作"一醉"。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兼應酬的七律。詩人重陽節登臨仙台,描寫了仙台雄偉壯麗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暢飲要比尋訪神仙暢快舒適。這首詩寫景氣勢雄渾,酣暢淋漓,轉承流暢自然。

此詩格律為平起式首句入韻格,韻合十灰。中二聯對仗半工,風雨對雲山,河上對關門,都不很工。對仗微有不工,可見靈活,不拘泥,唐詩多如此。

此詩主題表達富貴榮華轉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勞無功,不如歸隱。首聯言事。作者登台憑高望遠,看到朝陽,心情頓覺開朗。頷聯字面寫四季變換,"雲山皆北向",是夏天;"風雨自東來"是春天。從漢文帝修築此台到作者登台時,經歷了近千個春夏秋冬。戰國時的三晉,經過秦漢、魏晉、北朝,幾經分合,此時成了一統天下的一個部分。漢代的皇帝,當時多麼顯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憑風雨侵襲了。實際上是感嘆;歷史變遷,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頸聯繼續抒發歷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長官,經過多次改朝換代,難以記住他們一個個的名字。當年磻溪垂釣、後來被周文王聘請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來了。真有"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聯言志。有了前面的鋪墊,既然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那麼就不必拚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淵明的道路,採菊東籬下,飲酒自娛。

崔曙只有這一首七律,但卻是名作,可見詩貴精不貴多。[2]

名家點評

《批點唐音》:此篇句律典重,通篇勻稱,情景分明,又一意直下,固足為法。但看音律不雄渾,絕似中唐。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慷慨寫意,中唐人無此氣骨。

《唐詩選》:玉遮曰:三、四即境用事,甚切。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曙色開"妙。一是高台久受煙沒,氣象忽得一開;一是登高台人久抱抑鬱,情思忽得一暢("此日登臨"句下)。

《增訂唐詩摘鈔》:起聯見題,次聯寫景,中聯敘事,末聯寓意。格法嚴正,風調高古,興象玲瓏,悉備此作。昔人取七言律壓卷者,或以沈佺期《獨不見》,或出崔顥《黃鶴樓》,然沈中二聯語意微重,崔起四句非律詩正格,必求盡善,恐無過此篇也。一氣舒捲,毫無痕跡。

《唐七律選》:何許氣象,何許神興,千秋絕調("三晉雲山"二句下)。

《唐賢三昧集箋注》:堂堂正正。三、四有李、杜口吻,自是盛唐正聲。

《唐詩別裁》:沈德潛:一氣轉合,就題有法。

《網師園唐詩箋》:名句渾成("二陵風雨"句下)。

《唐賢清雅集》:形勢物候俱確切,不獨詩格雄健,古人學問真實如此。

《唐宋詩舉要》:吳曰:宜看其興象高華,不在追求字面。

作者簡介

崔曙(?—739年),一名崔署 ,宋州(治今河南商丘)人 ,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 ,唐朝文學家、詩人,喜交遊,與薛據等友善,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堂兄。

早年孤賤,曾在終南山隨道士邢和璞學法術 ,後淪落定居宋州(今河南商丘),曾在少室山讀書。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科舉考試中獲得進士第一名(狀元及第) ,又在殿試中作《奉試明堂火珠》詩。唐玄宗看後大為讚賞,取為狀元,官授河內縣縣尉。可惜,第二年,崔曙就病故了。崔曙死後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為「曙後一星孤」是讖語 。殷瑙評其詩「多嘆詞要妙,情意悲涼」。送別、登樓,俱堪淚下,《全唐詩》五五存其詩一卷,共15首。

崔曙以《奉試明堂火珠》詩而得名。其詩多寫景摹物,同時寄寓鄉愁友思。詞句對仗工整,辭氣多悲。其詩中「天淨光難滅,雲生望欲無」、「澗水流年月,山雲變古今」、「旅望因高盡,鄉心遇物悲」、「流落年將晚,悲涼物已秋」等都是極佳的對句。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一百五十五)。

視頻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崔曙 視頻朗誦「 陶然共醉菊花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