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歐陽舍人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歐陽舍人書》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

曾鞏的散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曾鞏對中正平和的文風的喜好,另一方面則是人生態度的影響。曾鞏在思想上曾鞏推崇儒學,在文章的美感追求上曾鞏則喜好學習劉向的文風。除了在思想和文風學習上偏好的影響,曾鞏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影響其風格形成的因素之一。曾鞏十八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直到三十九歲才金榜題名。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舍人先生:當世之急有三:一曰急聽賢之為事,二曰急裕民之為事,三曰急力行之為事。

一曰急聽賢之為事。夫主之於賢,知之未可以已也,進之未可以已也。聽其言、行其道於天下,然後可以已也。能聽其言、行其道於天下,在其心之通且果也。不得其通且果,未可以有為也。苟有為,猶膏肓之不治,譬癃痹之老也。以古今治亂成敗之理入告之,不解則極論之,其心既通也,以事之利害是非,請試擇之,能擇之,試請行之,其心既果也,然後可以有為也。其為計雖遲,其成大效於天下必速。欲其如此,莫若朝夕出入在左右,而不使邪人、庸人近之也。朝夕出入在左右,侍臣之任也,議復之其可也。一不聽,則再進而議之,再猶未也,則日進而議之,待其聽而後已可也。置此雖有他事,未可以議也。昔漢殺蕭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聖人之道導之邪,則何賢乎望之也;其導之未信而止也,則望之不得無罪焉。為太子責備於師傅,不任其責也,則責備於侍臣而已矣。雖艱而勤,其可以已也歟?今世賢士,上已知而進之矣,然未免於庸人、邪人雜然而處也。於事之益損張弛有戾焉,不辨之則道不明,肆力而與之辨,未必全也,不全則人之望已矣,是未易可忽也。就其所能而為之,則如勿為而已矣。如是者,非主心通且果,則言未可望聽,道未可望行於天下也。尋其本,不如愚人之云爾,不可以有成也。

二曰急裕民之為事。夫古以來可質也,未有民富且安而亂者也。其亂者,率常民貧而且不安也。天下為一,殆八九十年矣,靡靡然食民之食者,兵佛老也。或曰削之則怨且戾,是以執事望風憚言所以救之之策。今募民之集而為兵者,擇曠土而使之耕,暇而肄武,遞入而為衛,因弛舊兵。佛老也,止今之為者,舊徒之盡也不日矣。是不如怨與戾而易行者也。則又量上之用而去其浮,是大費可從而減也。推而行之,則末利可弛,本務可興,富且安可幾而待也。不然,恐今之民一二歲而為盜者,莫之能御也,可不為大憂乎!他議紛紛,非救民之務也。求救民之務,莫大於此也。不謀此,能致富且安乎?否也。

三曰急力行之為事。夫臣民、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皆不為其所宜亂之道。今之士悖理甚矣。故官之不治不易而使能,則國家雖有善制不行也。欲易而使能,則一之士。以士之如此,而況民之沒沒,與一有駭而動之者,欲其效死而不為非,不得也。今者,更貢舉法數十百年弊可謂盛矣。書下之日,戾夫懼,怠夫自勵,近世未有也。然此尚不過強之於耳目而已,未能心化也。不心化,賞罰一不振焉,必解矣。欲洽之於其心,則顧上與大臣之所力行如何爾。不求之本,斯已矣;求之本,斯不可不急也。或曰適時而已耳,是不然。今時謂之恥且格焉,不急其本可也。不如是,未見適於時也。

凡此三務,是其最急。又有號令之不一,任責之不明,當亦速變者也。至於學者策之經義當矣。然九經言數十萬餘,注義累倍之,旁又貫聯他書,學而記之乎,雖明者不能盡也。今欲通策之,責人之所必不能也。苟然,則學者必不精,而得人必濫。欲反之,則莫若使之人占一經也。夫經於天地人事,無不備者也,患不能通,豈患通之而少邪!況詩賦論兼出於他經,世務待子史而後明,是學者亦無所不習也。此數者,近皆為蔡學士道之,蔡君深信,望先生共成之。孟子稱:鄉鄰斗,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然觀孟子周行天下,欲以其道及人,至其不從而去,猶曰:王庶幾改之,則必召予。此其心汲汲何如也。何獨孟子然,孔子亦然也。而云云者,蓋以謂顏子既不得位,不可以不任天下之事責之耳。故曰: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是也,不得位則止乎?不止也。其止者,蓋止於極也,非謂士者固若狙猿然,無意於物也。況鞏於先生,師仰已久,不宜有間,是以忘其賤而言也。願賜之採擇,以其意而少施焉。

鞏閒居江南,所為文無愧於四年時,所欲施於事者,亦有待矣。然親在憂患中,祖母日愈老,細弟妹多,無以資衣食,恐不能就其學,況欲行其他耶!今者,欲奉親數千里而歸先生,會須就州學,欲入太學,則日已迫,遂棄而不顧,則望以充父母養者,無所勉從,此豈得已哉!韓吏部云:誠使屈原、孟軻、揚雄、司馬遷、相如進於是選,仆知其懷慚,乃不自進而已爾,此言可念也。失賢師長之鐫切,而與眾人處,其不陷於小人也其幾矣。早而興,夜而息,欲須臾愜然於心不能也。先生方用於主上,日入謀議天下,日夜待為相,其無意於鞏乎?故附所作通論雜文一編,先祖述文一卷以獻。先祖困以歿,其行事非先生傳之不顯,願假辭刻之神道碑,敢自撫州傭僕夫往伺於門下。伏惟不罪其愚而許之,以永賚其子孫,則幸甚幸甚。

鞏之友王安石,文甚古,行甚稱文,雖已得科名,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願知於人,嘗與鞏言:「非先生無足知我也。」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不可失也。先生倘言焉,進之於朝廷,其有補於天下。亦書其所為文一編進左右,幸觀之,庶知鞏之非妄也。鄙心,其大抵雖如此,其詳可得而具邪。不宣。鞏再拜。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散文成就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堂該校點,詩賦文21卷。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崑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視頻

上歐陽舍人書 相關視頻

歐陽修只用六個字就「征服」了文壇,改革了北宋文風
俊德堂書院古文背誦課【醒心亭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