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葦甸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葦甸村北京市門頭溝地區有名的"泉山之地",是少見的北國水鄉,昔日以盛產蘆葦而得名,還建有十三座水溏。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上葦甸地區是妙峰山西面的一條重要古香道,上葦甸當然是古村落,上葦甸村的歷史還和寺廟文化密切相關……上葦甸村依山傍水,殘留的老宅、老井、石碾展示着古老的韻味。上葦甸村還有一個美麗名字叫"月亮村"。上葦甸村現還管轄着炭廠、大溝、禪房三個自然村,有大雲寺、滴水岩、禪房、嶺角等風景和古蹟值得遊覽。[1]

中文名稱: 上葦甸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

面 積: 15.27平方公里

人 口: 1300人左右

方 言: 門頭溝方言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大雲寺、滴水岩、禪房、嶺角

歷史淵源

"上葦甸"最早見於文字的記載,是在明萬曆年間沈榜所著的《宛署雜記》中列有村名"上葦店","店"即今之"甸"。

《宛署雜記》中記述了一件發生在元代的有關上葦甸的趣事:原來早在元代,上葦甸村就有李姓人家居住,上葦甸村的人在現今叫炭廠村的地方燒木炭,需砍伐大量木材,但每次砍樹均遭到寺廟的阻止。上葦甸的村民李仁瑩將棲隱寺告到縣衙。縣衙初斷上葦甸村民有理,可棲隱寺方丈法詮拿出了金代天會年間一位皇親的書示,又拿出天會十五年(1138)玉河縣的批文,為恐村民砍伐山林,均證明上葦甸地區歸寺廟所屬。

這個"維權"的官司,體現了當年僧人超前的環保意識與村民生存需要的矛盾。過去上葦甸地區泉池眾多,森林茂密,至今還保存有千年以上的一級古樹7顆,二級古樹62棵。

古民居

我們到村中尋覓老房子,儘管上葦甸是個古村,可真正夠年頭的老房子已不多見,但山村的風貌還有,只是摻雜了一些現代的東西,看得出這個村的經濟狀況還不錯。

我們進村不久就發現一處老宅,是一個完整的四合院,可惜主人不在,無法進去。我們在牆外瞅了半天,突然驚喜地發現,這戶大門內錯開不遠處,經過幾米長的過道,還有一道門樓,就是說這家有雙重門,按這個建築規模來說,在過去也是一個大戶人家才能有的院落。

找人來開門太耽誤時間,為探個究竟,我們決定搭人梯,上牆頭"航拍"。在三人的協力下,我們合力排了些片子,將那些影壁、磚雕和舊瓦盡收入相機。

沿街往東走,我們又陸續發現村裡的一些舊物,馬槽、老井、石碾、泰山石敢當,還有廢棄的古宅。

月亮村

上葦甸村還有一個美麗名字叫"月亮村"。

從國道去上葦甸村有6公里的盤山道,這段柏油路雖然路面很好,但迂迴曲折,坡陡彎急。隨着我們的車子不斷地攀高,周圍山巒仿佛天地相接,真有嫦娥奔月、登臨仙境的感覺。

老趙說這裡是賞月的絕佳之地,去的路上我們感受了神情氣爽;而傍晚返回時,我們竟幸運地看到月亮掛在東南方的山尖上,落日的餘暉照着峻峭的山峰,瞬時變幻着溫暖的色彩。可惜沒帶長焦鏡頭,無法把月亮和山同時拍下,只好在公路上拍個黃昏的山景留作紀念,但我們也很知足了。

娘娘廟

葦甸村分前街、后街,在前街的馬路邊,一眼就能看到一棵茂盛參天的大國槐,樹下就是當地人稱為"庵廟"的娘娘廟。娘娘廟建於明代崇禎年間,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代曾重修。廟內有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及耳房,昔日正殿供奉泥塑彩繪娘娘坐像,抗日戰爭期間被日軍燒毀,後來略有修復,廟早已改作他用,但房屋結構還基本保存下來。這裡是尼姑庵,清末民國年間,香客從西道去妙峰山進香,這裡替代茶棚,香客在此歇腳喝茶。

風景與特產

上葦甸村現還管轄着炭廠、大溝、禪房三個自然村,有大雲寺、滴水岩、禪房、嶺角等風景和古蹟值得遊覽。

上葦甸村有個百果園,盛產北京幾乎所有的乾鮮果品,多達幾十種,從春季的櫻桃、大杏、到秋季的蘋果、梨、棗、栗子,春夏秋三季水果不斷,是京西著名的高山農業觀光園。說不定你在餐桌上隨手拿起的水果就是從這裡出產的,秋高氣爽的季節,如果親自來採摘品嘗,不失為另一種享受。

交通

"背包游"者在蘋果園地鐵站乘坐929路和929路支線公共汽車在下葦甸村下車,然後換乘出租車前往上葦甸村。"自駕游"者走阜石路或蓮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經下葦甸村前往上葦甸村。

視頻

張家口涿鹿上葫蘆村還種蘆葦,全村有500畝,葦葉和葦稈幹啥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