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髎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下髎穴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下髎穴的位置: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中醫認為刺激下髎穴有治療腰痛、腹痛、便秘、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作用。
[1]

穴位含義

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


概況

【取穴】位於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健脾除濕。[3]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主治病症】:主治二陰、少腹疾患:如腹痛,腸鳴,泄痢,尿血,尿閉,淋證,月經不調,痛經,陰中癢痛,帶下,腰骶痛,少腹疼痛,腸鳴泄痢,大便下血,赤白帶下,疝痛,陰癢,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小腹痛,現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療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
【配伍應用】:
下髎穴配氣海穴治療腹痛;
下髎穴配足三里穴、天樞穴主治泄瀉。
下髎穴配風市穴、崑崙穴,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下髎穴配築賓穴、太溪穴,有補腎調經,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經崩漏。
下髎穴配長強穴、承山穴,治便血。
下髎穴配腎俞穴、中極穴、次髂穴、三陰交穴,治痛經。
下髎穴配大腸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治慢性腸胃炎。

穴位療法

【針刺】直刺1~1.5寸,骶部有酸脹感,可向下擴散到外生殖器部。注意:下髎穴針刺不能過深,以防穿過骶後孔,刺傷膀胱及腸管。
【艾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按摩】下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裡面去,來刺激裡面的臟腑。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太陽膀胱經《下髎穴》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