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瘋魔不成活,他如何復原蘇州摺扇600年風雅?(風物君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不瘋魔不成活,他如何復原蘇州摺扇600年風雅?》是中國當代作家風物君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不瘋魔不成活,他如何復原蘇州摺扇600年風雅?
竹木製成扇骨,
書畫譜寫扇面。
用時散開,聚頭扇尾,
張弛有度,輕拈慢搖,拂像萬千。
中國人手中的摺扇,
在上千年的無數開合間,
歷經千秋歲月的歷史變遷與百態眾生。
它不分春夏晝夜與天南海北,
無畏皇權富貴與讒邪奸佞,
時刻揚拂懷袖兩旁,
成為中國人袖袋裡的一部醒世哲學。
摺扇在蘇州紮根已有六百年,好似蘇州城裡的風雅,土生土長,融入骨子裡,恰如其分。
在長時間的文化浸潤中,蘇州人不僅成為了時尚的弄潮兒,還傳承了製作器物的好手藝。
蘇州人王健,就是製作摺扇的一把好手,仿佛只要與扇相關,就沒有他幹不了的事情。
在復原扇骨和扇面的工藝上,王健更是延續傳統的重要人物,不僅復原了以溫潤著名的「水磨玉竹」扇,還將失傳的扇面工藝「老礬扇面」和「泥金扇面」重現今日。
與摺扇相識是1981年,當時正值十七八歲年齡的王健,趕上蘇州的工藝單位與企業集中招聘。他無意經過蘇州扇廠門口,正巧一位老師傅招呼王健進門看看,這一進門,王健就做了三十年的摺扇。
1993年,王健調到桃花塢扇莊,2000年,王健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前後20年的學徒生涯,經歷了扇業的大起大落,很多人陸續放棄,王健對制扇始終堅定不移。
「師古而不泥古」是王健制扇的原則,僅僅是「師古」一詞,就讓王健翻閱了大量古扇的史料,不知不覺也將摺扇史上溯至漢代,借着史料,王健復原了諸多未能得以延續的古扇。
據《宋史·日本傳》記載:"金銀蒔繪扇筥一合,納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北宋時,一位日本僧人向宋室進貢了一個扇盒,其中裝有二十把檜扇和兩把蝙蝠扇。
作者簡介
風物君語,執筆為劍,寫天寫地寫華年;落子為棋,點兵點將點江山。